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0: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佳青
研究生(外文):WU,CHIA-CHING
論文名稱: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數學知識信念、數學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Mathematic Learning Achievements for Immigrant Children and Native-Born Children
指導教授:陳柏霖陳柏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PO-LIN
口試委員:吳俊育黃博聖
口試委員(外文):WU,JIUN-YUHUANG,PO-SHENG
口試日期:2016-07-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知識信念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數學學業成就新移民子女本地子女
外文關鍵詞:Epistemological BeliefsSelf-Regulated LearningMathematic AchievementsImmigrant ChildrenNative-Born Childr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的知識信念、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對其數學學業成就的影響,並探討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知識信念、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對象為103 學年度就讀新北市、新竹市、苗栗縣四所公立國中七年級之新移民子女,以問卷調查法獲得218份有效配對樣本。
本研究以「數學科知識信念量表」以及「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為研究工具,並將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 22.0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的知識信念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對於其數學學業成就的表現具顯著正相關。
二、新移民子女的知識信念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對於其數學學業成就的表現有顯著預測力,本地子女的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對於其數學學業成就的表現有顯著預測力。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d impact of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mathematic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local children. The subjects wer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from four junior high schools in 103 school year at Taipei, Hsinchu, Miaoli County.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llect 218 valid paired samples
This study employed "Mathematic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Scale"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cale” as research tool. Then, this study took SPSS 22.0 to conduct and analysis data,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1.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mathematic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local children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2.For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eir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of their mathematic learning achievement. For local children, thei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has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of their mathematic learning achievemen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知識信念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9
第二節 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18
第三節 學業成就與新移民子女之數學學習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5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在知識信念、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情形與差異分析 45
第二節 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知識信念之預測情形 48
第三節 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之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預測情形 54
第四節 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之數學學業成就預測情形 58
第五節 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之知識信念、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數學學習成效相關分析 62
第六節 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知識信念、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迴歸分析 64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討論 67
第二節 結論 7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71
第四節 研究貢獻 73
參考文獻 75
中文文獻 75
外文文獻 83
附錄一「國中生數學學習調查問卷」 88


中文文獻
毛國楠、程炳林(1993)。目標層次與目標導向對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6,85-106。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妙如(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彰化縣。
王振世、蔡清中(2008)。臺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2),75-105。
王婷婷、吳慶麟(2008)。個人認識論理論概述。心理科學發展,16(1), 71-76。
王雅慧(2006)。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曉晴(2008)。國小學童數學課室目標結構、數學知識信念與學習行為組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古祐彰(2009)。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知識信念與數學解題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宗翰(1998)。主修領域背景對大學生知識信念與學習策略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何美瑤(2007)。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民寧、陳柏霖、鍾珮純、趙珮晴、許嘉家(2010)。新移民族群學生科學與數學學習的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之建置—國民小學階段新移民族群學生科學與數學學習的長期追蹤調查。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余民寧、謝進昌(2009)。新移民子女學習成長資料庫建置可行性之初探: TASA 的延伸研究。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依陵(2007)。新移民女性子女數學學習表現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淑敏(2013)。行動合作學習及自我調整策略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翠霞(2005)。以調整知識信念為主的教學及班級經營策略對高中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蕙如(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知識信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虹霖(2004)。國中學生知識信念、父母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巫博瀚(2005)。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自我調整學習對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五版)。臺北市:五南。
李文浩(2010)。新住民子女對分數概念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玉文(2007)。二崙鄉新移民女性之低年級子女數學學習表現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泠華(2008)。國小學童知識信念、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亭君(2014)。探討高中生對於不同生物主題的學習方法、知識信念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文正(2002)。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文正(2005)。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2,147-184。
林佑星(2008)。影響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與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
林佩蓉(2008)。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學童之家庭背景.數學自信與數學興趣對數學成就的影響-TIMSS2003次層次資料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紀慧(2001)。國小學童知識信念的發展以及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5,191-206。
林美惠、王奕貞、莊財福(2010)。新移民女性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以臺灣雲林縣個案為例。臺北市:威秀。
林桑瑜(2002)。高中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清文(2003)。高中高職學生基礎學科自我調整課業學習策略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1-44。
林憲連(2006)。臺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凃金堂(2014)。中小學生數學知識信念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1(4),533-556。
姚如芬(2007)。新臺灣之子數學學習初探。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9,36-55。
施韋伶(2012)。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成績變化情形之探究—以桃園縣八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柯青秀(2006)。新臺灣之子數學成就表現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體積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洪孟慧(2015)。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系統及直接教學法於國小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碧霜(2004)。教師知識信念與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胡妙花(1999)。從認識論探討參與學習成人智力發展之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唐淑華(2000)。以讀書治療挑戰低成就學生之知識信念的實驗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21-50。
桂慶中、劉炳輝(2002)。皮亞傑認知發展論探討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建構與應用。中等教育,53(5),112-123。
翁雅欣(2005)。成人學習者知識論信念與學習型態關係之研究—以碩士在職專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芳全(2010)。多層次模型在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凌雯(2007)。桃園縣公立幼稚園教師對實施新移民子女優先就讀措施之接納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景媛(1992)。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題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究暨自我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5,201-243。
張新仁(2003)。Gagné學習條件理論與教學應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慧貞(2005)。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取自http://www.edu.tw/。
內政部統計處(2015)。內政部統計處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莊淑晶(2012)。桃園縣八年級新住民子女的數學成就表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許嘉家、余民寧、鍾珮純(2014)。北部新移民與本地學童國語科學習路徑之探究:智力固定觀的影響。國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3,35-53。
許鐘元(2010)。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家庭作業與課業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佩容(2013)。檢視高中學生科技學習態度、知識信念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陳玉玲(2002)。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探究及相關研究。教育學刊,19,27-45。
陳玉娟(2005)。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志恆、林清文(2008)。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之編製及效度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0(2),1-36。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陳柏霖(2015)。多元族群的正向心理觀點:性別角色社會建構對新移民子女數學學習追蹤調查。(玄奘大學校內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HCU-103-A-04)。新竹市: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陳冠瑋(2008)。英語系大學生的知識信念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
陳萩卿(2004)。知識信念影響學習運作模式之驗證暨調整知識信念的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歷程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萩卿、張景媛(2007)。知識信念影響學習運作模式之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9(1),23-43。doi:10.6251/BEP.20070129
陳嘉成(1999)。成就目標、動機氣候、自我歷程與自我調整策略、持續學習動機和數學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嘉皇(2007)。數學學習情感反應、自我調整能力與成就表現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7,1-28。
陳慧倫(2007)。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國小中年級學童在長度與面積保留概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陶宏麟、銀慶貞、洪嘉瑜(2015)。臺灣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隨年級的學習成果差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89-322。
曾月垣(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知識信念、後設認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游雅雪(2011)。多媒體電子書對國小學童個人知識信念與數學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程炳林(1991)。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46(1),67-92。
程炳林(2002)。多重目標導向、動機問題與調整策略之交互作用。師大學報,47(1),39-58。
童江雪(2008)。影響新臺灣之子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黃月霞(1986)。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芳瑩(2006)。地球科學教師之知識信念調查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511-003-02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10月)。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
詹淑芬(2005)。新臺灣之子的生活適應、發展與具體建議。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8。
詹勝芬(2010)。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方案對高中生英文科輔導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趙珮晴、余民寧(2012)。自律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8(3),1-32。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佩雲(1998)。兒童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劉佩雲(2000)。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23,173-206。
劉佩雲(2005)。知識信念的內涵、發展及其與網路訊息搜尋間關係探討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5,139-168。
劉佩雲(2007)。知覺的課室知識信念結構對知識信念學習成就與迷思概念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511-S-364-001-)。新竹市: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
劉佩雲(2009)。課室結構知覺對科學知識信念、學習成就與迷思概念的影響。課程與教學,12(2),135-159。
劉炳輝(2005)。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劉盈利(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風格、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淑薇(2003)。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瑜馨(2012)。母親國籍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蔡龍興(2008)。影響外籍配偶家庭之國小學童學習適應之家庭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10月)。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手冊(106-116)。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蕭吟常(2007)。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翠媛(2006)。新移民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業表現及接受學校相關輔導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創刊號,12-24。
戴夢伶(2012)。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在七年級數學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繆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惠民(2008)。雲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數學學習表現之探究—以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羅洪賢(2012)。循人中學高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蘇雅雯(2008)。臺中市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外文文獻
Achiron, M. (2015). Easing the learning journey for immigrant students. Glob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nd skills. Retrieved from http://oecdeducationtoday.blogspot.tw/2015/07/easing-learning-journey-for-immigrant.html
Areepattamannil, S., & Freeman, J. G. (2008). Academic achievement,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of immigrant adolescent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 of Advanced Academics, 19(4), 700-743.
Arsal, Z. (2010). The Effects of Diaries on 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ce Education, 5(1), 85-103.
Baxter-Magolda, M.B. (1992). Knowing and reasoning in college: Gender-related patterns in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Baxter-Magolda, M.B. (2004). Evolution of a constructivist conceptualization of 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9(1), 31-42.
Belenky, M. F., Clinchy, B. M., Goldberger, N. R., & Taruler, J. M.(1986).Women’s ways of knowing :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voice and mind. New York, N.Y. : Basic Books.
Boekaerts, M. (199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here we are tod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6), 445-457.
Bråten, I. & Strømsø, H. I. (200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mong Norwegian postsecondary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75, 539–565.
Brown, S.D., Lent, R. W., & Larkin, K. C. (1989). Self-efficacy as a moderator of scholastic aptitude-academic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5(1), 64-75.
Burr, J. E., & Hofer, B. K. (2002). Personal epistemology and theory of mind: Deciphering young children's 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0(2), 199-224.
Chan, K.-w., & Elliott, R. G. (2002). Exploratory study of Hong Kong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on beliefs research.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7(3), 392-414.
Chen, J. A., & Pajares, F. (2010). Implicit theories of ability of Grade 6 science students: Relation to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scienc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5(1), 75-87.
Hammer, D., & Elby, A.(2002).On the form of a personal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In B.K. Hofer & P. R. Pint rich (Eds.), Personal Epistemology : The psychology of 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pp.169-190). Mahwach, NJ: Lawrence Erlbaum .
Hofer, B. K. (2001). Personal epistemology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4), 353-383.
Hofer, B. K.(2004). Epistemology Understanding as a metacognitive process: Thinking aloud during online search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9(1), 43-55.
Hofer, B. K., & Pintrich, P. R. (1997). 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ological theories: 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and their relation to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1), 88-140.
King, P. M. & Kitchener, K. S.(1994). Developing reflective judgment :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San Fransico, CA: Jossey-Bass.
Kitchener, K. S., Lynch, C. L., Fischer, K. W., & Wood, P. K. (1993). Developmental range of reflective judgment: The effect of contextual support and practice on developmental st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5), 893.
Koh, J. B. K., Shao, Y., & Wang, Q. (2009). Father, mother and me: Parental value orientations and child self-identity in Asian American immigrants.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60(7-8), 600-610.
Kohn, M. L. (1963). Social clas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 interpre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8, 471– 480.
Kuhn, D.(1991). The skills of argument. Cambridge, Englan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lpass, J. R., (1996). Self-regulation, goal orientation, self-efficacy, and math achiev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Neber, H., & Schommer-Aikins, M. (2002). Self-regulated science learning with highly gifted students: The role of cognitive, motivational, epistem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High Ability Studies, 13(1), 59-74.
Nielsen S. G. (2011).Epistemic belief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usic students. Psychology of Music, 2011 March, 1-15.
Perry, W. G. (1970). 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 A scheme.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atson.
Perry , W. G. (1999). 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 A Scheme. 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 ERIC.
Pintrich, P.R.(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 P. 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451-502).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Pintrich, P. R. (2004).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4), 385-407.
Pintrich, P. R., & DeGroot, E.V.(1990).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Qian, Gaoyin & Alvermann, Donna.(1995). Role of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cience concepts from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7(2), 282-292.
Ryan, M. P. (1984). Monitoring text comprehens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pistemological standard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2), 248.
Schmid, A. (1991). Persistent currents in mesoscopic rings by suppression of charge fluctu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6(1), 80.
Schommer-Aikins, M. (1990). Effect of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on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498-504.
Schommer-Aikins, M. (1993).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secondary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 406-411.
Schommer-Aikins, M..(1994).Synthesizing epistemological belief research: Tentative understanding and provocative confus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6(4), 293-318.
Schommer-Aikins, M. (2004). Explaining 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 system: Introducing the embedded systemic model and coordinated research approa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9(1), 19-29.
Schommer‐Aikins, M., Duell, O. K., & Hutter, R. (2005).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belief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5(3), 289-304.
Schommer, M., & Dunnell, P. A. (1997).Epistemological beliefs of gifted high school students. Roeper Review, 19, 153-156.
Schommer, M., Crouse, A., & Rhodes, N. (1992).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mathematical text comprehension: Believing it is simple does not make it so.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4), 435.
Williams, J.E.(1996).The relation between efficacy fo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domain-specific academic performance, controlling for test anxie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9(2), 77-80.
Youn, I., Yang, K.M.,& Choi I. J. (2001).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Investiga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of South Korea high school students.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1), 10-21.
Zimmerman, B. J. (198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3), 329-339.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13-39).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Zimmerman, B. J. (2002).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2), 64-70.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86).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4), 614-628.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90). 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51-5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國楠、程炳林(1993)。目標層次與目標導向對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6,85-106。
2. 王振世、蔡清中(2008)。臺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2),75-105。
3. 林文正(2005)。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2,147-184。
4. 林紀慧(2001)。國小學童知識信念的發展以及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5,191-206。
5. 林清文(2003)。高中高職學生基礎學科自我調整課業學習策略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1-44。
6. 凃金堂(2014)。中小學生數學知識信念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1(4),533-556。
7. 唐淑華(2000)。以讀書治療挑戰低成就學生之知識信念的實驗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21-50。
8. 張景媛(1992)。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題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究暨自我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5,201-243。
9. 許嘉家、余民寧、鍾珮純(2014)。北部新移民與本地學童國語科學習路徑之探究:智力固定觀的影響。國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3,35-53。
10. 陳玉玲(2002)。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探究及相關研究。教育學刊,19,27-45。
11. 陳萩卿、張景媛(2007)。知識信念影響學習運作模式之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9(1),23-43。doi:10.6251/BEP.20070129
12. 陶宏麟、銀慶貞、洪嘉瑜(2015)。臺灣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隨年級的學習成果差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89-322。
13. 趙珮晴、余民寧(2012)。自律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8(3),1-32。
14. 劉佩雲(2000)。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23,173-206。
15. 劉佩雲(2005)。知識信念的內涵、發展及其與網路訊息搜尋間關係探討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5,139-168。
 
1. 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
2. 學業情緒、情緒調整策略、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對學業成就之關係:條件化間接效果檢驗暨教學方案之成效分析
3. 高雄市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研究
4. 國中生數學考試焦慮和學業成就之關係:以學業復原力為調節角色
5. 不同地區新移民子女學業成績影響因素之研究-比較高雄市鹽埕區與旗津區二國小
6. 國中階段弱勢學生親子關係、學校生活適應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
7. 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系統及直接教學法於國小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之研究
8.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調整學習與數位閱讀素養之相關研究
9. 學生校外實習課程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研究-以會計系學生為例
10. 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融入「理化科」教學對於國中八年級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影響
11. 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影響國小中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
12. 探討閱讀科學超文本時,閱讀策略的自我效能、自我調整學習表現與閱讀理解表現之關連
13. 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本、閱讀行為與數學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
14. 國小在職數理教師自我調整學習能力與其科技學科教學知識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15. 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對印尼大學生學習成就及學習動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