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振德(1987)。我國資源教室方案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臺北:心理。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265-305。高雄市:麗文。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何金針(2006)。身心障礙兒的家庭壓力。諮商與輔導,246,58-61。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2005 春,55-72 頁。
吳芝義、李奉儒譯(1995)。台北:桂冠。
吳麗卿(2003)從孩子道德的發展來談教養的方法。師說,175,53-56。李佩秦、林巾凱、鈕文英、林仲慧、孟令夫(2007)。三種感覺策略對於一位不專心兒童專心度及警醒度效益之單一受試研究。「2007年跨專業早期療育服務—國際化與在地化服務之比較與對應」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長庚大學。
李慧美(2003)。開啟親世紀的親職教育。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家庭教育學(頁559-593)。嘉義:濤石文化。
林巾凱(2003)。台灣地區腦性麻痺兒童學前轉銜需求、轉銜服務與國小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林天祐(2003)。認識研究倫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編印),研究論文與報告手冊(增訂二版),77-84,台北:編者。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
徐享良(2005)。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
徐享良(2010)。緒論:特殊教育的定義、發展與趨勢。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陳月娥(2000)。社會研究法(含概要)。台北:千華。
陳信英(2001)。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陳昭儀(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陳靜江、鈕文英(1999):台灣地區肢體障礙青年與感官障礙青年心理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75-104。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
黃淑文(2000)。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對心智障礙兒童家庭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黃惠雯(譯)(2002)。Benjamin Crabtree and William L. Miller著。質性方法與研究(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韋伯文化。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淑涵(2001)。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鄒啟蓉(2000):發展遲緩兒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社會行為表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潘皆成(2005)。雙重衣櫃:已婚男同志的生命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高雄市。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宜珍(2004)。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鄭雅莉(譯)(2010)。The AAIDD Ad Hoc Committee on Termin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著。智能障礙定義、分類和支持系統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s of Supports)。台北: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二、英文部分
A hypothetical model. Pediatrics, 56,710-717.
Atwater,E. (1987).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 Hall.
Bogdan , R. C., & Biklen , S. K.(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onfenbrenner, U.(1997).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Bruininks, R. H. (1987). Assessing and developing the adaptive functioning of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youth. Final Report.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0).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Denzin & Y. 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Sage.733-768.
Droter, D., Baskiewicz, A., Irvin, A., Kennell, J., & Klaus, M. (1975).
Ellis, C. & Bochner, A.P(. 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s, reflexivity. In N.
Goodman, N. (1993).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Heward, W. L., & Orlansky, M. D. (1992). Exceptional children. New York: Merrill.
Hunziker, W. & Krapf. K.(1942). Grundriss der Allgemeinen Fremdenverkehrs. Polygraphischer Verlag. AG.
Kazak, A. (1986). Families with physic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Social ecology and family system. Family Process, 25, 265-281.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1994).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9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inneapoli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innesota University.
Olshansky, S. (1962). Chronic sorrow: A response to having a mental defective children. Social case work, 43, 190-193.
Opirhory, G., & Peters, G. A. (1982).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families with the less than perfect new bor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451-455.
Polkinghorne, D. E . (1995). Narrative and the self-concept.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 1 , 1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