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岳峰(2008)。警察人員休閒參與行為、工作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天下雜誌(2012)。天下幸福指數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9月28日,網址:http://topic.cw.com.tw/500/pg40.aspx
王怡茹(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王啟旭(2014)。因應在地化所制定工作輪調對工作投入、幸福感之探討-以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為例。中州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臺中市。
王駿發、歐陽諺(2015)。幸福感的量測與評估技術。科學發展,509 ,36-41。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9月28日。
http://ejournal.stpi.narl.org.tw/NSC_INDEX/Journal/EJ0001/10405/10405-06.pdf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佳珍(2011)。高雄市員警人員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專)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高雄市。何定泉(2012)。基層員警幸福感與知識分享關聯性之研究 —以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和第二分局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吳月霞(2004)。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吳靜吉、郭俊賢(1996)。大學生快樂來源量表之建立。測驗年刊,43,263-278。呂敏昌(1993)。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林玉瓶(2010)。雲林縣警察人員知覺家庭幸福感與工作壓力及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市。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私立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夏雯儀(2014)。工作生活品質、職場幸福感對服務行為之影響-以情緒智商為調節變項。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市。孫碧津(2003)。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高苑圻(2009)。國小教師的樂觀信念、情緒調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張家婕(2012)。幼兒園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以新竹市為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張瑛(2004)。警察人員婚姻態度、親子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章光明(2012)。警察政策。桃園市:中央警察大學印行。
莊季蓉(201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屏東。
謝琇玲、李美華(2011)。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探索工作滿足與幸福感的關聯性。勞資關係論叢,13(1),35-71。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陸 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景家威(2014)。工作生活平衡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青年民航空勤組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楊馥如(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賴盈宗(2007)。職能、自我效能與績效關聯性研究:以台灣S人壽及中國大陸 T人壽業務單位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南投。劉秀枝(2011)。私立幼兒園教師職場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1(6),87-116。劉念琪(2013)。員工幸福感:由抽象到具體。經濟部人才快訊。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0月20日。http://itriexpress.blogspot.tw/search?q=%E5%93%A1%E5%B7%A5%E5%B9%B8%E7%A6%8F%E6%84%9F%EF%BC%9A%E7%94%B1%E6%8A%BD%E8%B1%A1%E5%88%B0%E5%85%B7%E9%AB%94。
盧楠蕙(2011)。行政警察人員社會支持知覺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盧耀華、蘇貞瑛(2015)。幸福指數的探討。科學發展,509,pp.12-14。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0月8日。http://ejournal.stpi.narl.org.tw/NSC_INDEX/Journal/EJ0001/10405/10405-02.pdf
謝明華(2002)。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謝璟婷 (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正向心理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鐘偉晉(2009)。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二、英文部分
Andrews & Withey.(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NY: Plenum Argyle, M.(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Methuen: London
Carruthers, C., & Hood, C. (2004). The power of the positive: Leisure and well-being.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Special Issue on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 38,pp. 225-245.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pp.542-575.Duckworth, A. L., & Seligman, M. E. P. (2005). Self-discipline outdoes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12),pp.939-944.
Dupuy, H. J. (1970). Developmental rationale, substantial, derivative, and conceptual relevance of the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Fairfax,VA: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bury Park, CA: Sage.
Diener, E., & Larsen, R. J.(1993).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well-being. In M. Lewis & J. M. Haviland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pp.405-415). New york:Guilford Press.
Hills, P., & Argyle, M. (2002). 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3, pp.1073-1082.
Lai, Y. -L., & Zhao, J. S. (2010).The impact of race/ethnicity, neighborhood context, and police/citizen interaction on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police.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38, pp.685-692.
Lu, L. & Hsieh, Y.H. (1997). Demographic variables, control, stress, support and health mong the elderly.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 pp97-106. (SSCI) (Supported by DOH83-HP-47-5S01)
Ryff, C. D. (1989). Beyond ponce de Le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New directions in quest of successful ag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2, pp.35-55.
Seligman, M. E. P. (2003).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pp.3-12). London,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ldon, K. M., & Kasser, T. (2001). Goals,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theori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pp.30-50.
Taris, T. W., & Schreurs, P. J. G. (2009). Well-being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organizational-level test of the happy-productive worker hypothesis. Work and Stress, 23(2), pp.120-136.
Terjesen, M. D., Jacofsky, M., Froh, J., &; DiGiuseppe, R. (2004).Integrat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school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Psychology in Schools, 41, pp.16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