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b669:e553:ec7:b9d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0: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美貞
研究生(外文):Mei-Zhen Zeng
論文名稱:資訊科技融入繪本教學對提升客語沉浸幼兒客語聽說能力之成效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picture book teaching on promoting Hakka immersion children''s Hakk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ie
指導教授:吳有龍吳有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Lung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義守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中文關鍵詞:沉浸式資訊繪本閱讀族群認同
外文關鍵詞:immersioninformationpicture booksreadingethnic ident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語言的使用能力,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展現。為了挽救快速流失的客語文化,本研究以沉浸式的繪本教學環境,為幼兒塑造一個學習語言的環境,希望可以達到固守母語的大原則,避免使用客語的人口逐漸流失。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使用資訊科技融入繪本和傳統式繪本之方式,實施客語沉浸教學對學齡前幼兒學習客語之成效。本研究依據自編之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針對高雄市美濃區客家籍家長進行抽樣調查,探討資訊科技融入繪本教學對提升客語沉浸幼兒客語聽說能力之關聯性。
  根據因素分析的結果,本研究發現使用不同教學方式,可以讓幼童更快速地加強幼兒客語聽說能力。本研究母體考慮成本的限制,建議往後的研究可將母體的範圍擴大。本研究僅針對客家地區家庭來進行探討,建議往後的研究可以增問更加詳盡的因素來探討。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it can be said that a cultural identity show. In order to save the rapid loss of Hakka culture, this study immersive teaching environment picture books for young children create a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hoping to reach the great principles stick up, avoiding the use of a gradual loss of Hakka population.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picture books picture books of the way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kka language immersion teaching preschoolers learn Hakka the results.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of the self as a research tool, a sample survey of Meinong District Kaohsiung Hokkanese parents to discuss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he teaching of picture books to enhance the Hakka language immersion preschool Hakka heard relevance of capaci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use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can make children more quickly to strengthen children Hakka speaking ability. In this study, maternal consider limiting costs, we recommend that future research may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parent. In this study, only for families to explore the Hakka areas, the proposed future research can be increased to ask more detailed factors discuss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母語的意義與理論基礎……………………………… 6
 第二節 沉浸式的雙語教學理論……………………………… 22
 第三節 繪本教學的理論……………………………………… 24
 第四節 資訊教學的理論……………………………………… 25
 第五節 語言與族群認同………………………………………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的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0
 第四節 問卷設計……………………………………………… 3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4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34
 第二節 客語聽說能力分析…………………………………… 39
 第三節 沉浸式客語教學與人口統計變數分析……………… 42
 第四節 沉浸式客語與教學方式分析………………………… 45
 第五節 研究假說檢定結果總覽……………………………… 47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4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49

參考文獻…………………………………………………………… 50

問卷………………………………………………………………… 55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慧勤(2000),《扮演遊戲─國語課的另一扇窗》,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方素珍(1997),《圖畫書、學習與探索-由四本書為範例的活動設計》。臺北:光佑文化。
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方顥璇(2003),〈幼兒用電腦好不好?〉。《幼教資訊》,154,2-10 。
古國順(2001),〈客語《暫行綱要》的問題探討〉。《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朱陳翰思(200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江文瑜(1996),〈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25.2, 60-81。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 年至 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 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吳中杰(1998),《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淑玲(2002),〈唐詩中的昆蟲〉。《幼教資訊》,143,30-32。
吳鴻瀛(2006),《臺灣閩南諺語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耀明、馮厚美(2007),〈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看法及其實施狀況之比較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4,225-251。
李文政、周淑惠(1999)〈電腦於幼兒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4,47-56。
李宜蓁(1999),《日月神轎重出江湖─邵族後重建與族群認同的相互辯證》。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珮珮(2005)《主題式網路學習應用於小學客家話教學之研究》。華梵大學資訊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 教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李慕如(1997),〈 母語!母語!母語~樂在母語中(下)〉,《 國教天地》, 123, 36-40。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8-29。
邱上真(1999),《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院。
邱愛真(2003),《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周雅雯(2006),《台灣客語政策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周蔚譯(2001),《語言的死亡》。臺北:貓頭鷹出版。
林文寶(1998),《認識童話》。臺北:天衛。
林良(1986),《兒童詩》。臺北:三民書局。
林雅雯(2000),《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課語教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勇成(2002),《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傳傑(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瑞端(2001),《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鴻瑛(2004),《多媒體影像在客語教學上的設計與應用--以台北市「佳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麗娟(2000),〈網路虛擬實景與視覺化學習〉。《圖書館學刊》,29 期,18-25。
范文芳(1994),《台灣客家語論文集》。臺北:文鶴。
范明龍(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臺北:前衛。
洪惟仁( 2002),〈母語教學的意義與方法〉。《國文天地》 210 : 4 - 15 。
洪麗珍(2003),《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正鋒(1998),《少數族群與國家》。臺北:前衛。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正鋒、張學謙(2002),《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施任芳(2003)。《屏東縣國小學童鄉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姚榮松(1993),〈鄉土語言〉。《教師天地》67期。頁11-15。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格林文化。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行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張又千(2004),《都會區客語生活學校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酒雄(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語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師教育學刊》,10:261-322。
張桂茂(2003),〈族群關係〉。選自王震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215-245。
張屏生(2003),〈母語教學面面觀〉。《研習資訊》,2月份。
張惠玲、陳柏如(2004),〈九年一貫語文領域—鄉土語言課程相關之探討〉,《國民教育》,44:4,63~67。
張學謙(2002),《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臺北:前衛。
張慶龍(1998),〈原住民母語教學或雙語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4,35-41。
翁志航(2003),《風景區資源在國小鄉土教學上之應用-以台東縣三仙台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翁貴美(2007),《客家數位學習推動成效之研究- 以哈客網路學院與客語能力認證網為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探討〉。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春明(1995),《閩南語教學的規劃與實施》。臺北:漢文書店。
黃政傑(2000),〈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5-50 。
黃服賜(2000),《在地社區領袖參與鄉土襲產保育的人文意涵:以台南麻豆、台北龍坡為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郇媖(2002),《幼兒文學概論》。臺北:光佑出版社。
黃鼎松(1994),〈鄉土教育的時代意義〉,《師友月刊》,324,6-8。
游淑燕(2010),〈幼兒晨間的心靈活動〉。《幼教資訊》,232,44-45。
游麗芬(2005),《鄉土語言支援人員實施閩南語教學的經驗與困境之分析研究-以雲小低年級為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怡如(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海泓(2001),〈如何利用圖畫故事書發展兒童的創造力〉。《語文教育通訊》,23:64-78。
陳雅鈴、陳仁富(2011),《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屏東:屏東縣政府。
陳雅鈴、陳仁富、蔡典龍(2009),〈客語沉浸教學對提昇幼兒聽說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1(2)。345-360。
陳淑嬌、余光雄(1997),〈母語教育與語言維繫〉。《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1-154。
陳啟榮(2004) ,〈鄉土教育剖析〉。《教育趨勢報導》, 9(7), 81-85。
陳紹潔(2004),《鄉土語言教學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慧萍(2004),《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國家認同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麗桂(2004),〈母語教學的特質與困境〉,《國文天地》,19:9,4-6。
莊旭瑋(2002),《資訊融入校園植物教學之門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楊文山(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曾玉棻(2005),《 2004年全國國小客家話教學現況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炳惠(1994),〈由黎族群與文化認同〉,《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
董峰政(1999)〈台灣民間文學的韻律之美──以台灣諺語為例〉,《台灣母語文化之重生與再建學術研討會》,p32-43。
劉怡欣(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劉祐彰(2001),〈促進多元族群的了解與對話---九年一貫母語語言課程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師友》,403,24-29。
劉美玲 (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
劉福鎔(1998),〈落實鄉土教育-談母語教學的規畫與實施〉。《國教輔導》,37:4,28-30。
鄭明進(2006),《兒童畫的力量-繪本阿公看兒童畫臺灣》。臺北:維京國際。
鍾吉雄(1995),〈客家話與雙語教學〉。輯於曹逢甫、蔡美惠主編。《臺灣客家語論文集》。臺北:文鶴。
鍾吉雄(1999),〈母語教學的困境及改進之道〉,《師友》,387,84-87。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歐用生(1994),〈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臺北:漢文書店,10-22。
鄧蔭萍(1998),〈幼兒與電腦學習環境〉。《幼兒教育年刊》,10,81-90。
顏怡欣(2010),〈運用繪本培養閱讀興趣教學策略分享〉,《教師之友》, 51:1,73-83。
謝紫菱(2006),《國民小學學校學習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簡梅瑩(2003),〈國小階段母語教學實施的困境與重要性之探討〉。《文教新潮》,8(1), 23 - 30。
羅肇錦(1991),〈客家的語言─台灣客家話的本質與變異〉,《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徐正光編。台北市:正中書局。頁:16-29。

英文部分
NAEYC.(1996).Young children and teachnology - age3-8: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


網路資源
張湘君(2006),啟蒙幼兒英語的恩物,2016年1月8日,取自
http://www.012book.com.tw/rhyme/intro-2.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2. 方顥璇(2003),〈幼兒用電腦好不好?〉。《幼教資訊》,154,2-10 。
3. 江文瑜(1996),〈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25.2, 60-81。
4. 吳淑玲(2002),〈唐詩中的昆蟲〉。《幼教資訊》,143,30-32。
5. 吳耀明、馮厚美(2007),〈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看法及其實施狀況之比較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4,225-251。
6. 李文政、周淑惠(1999)〈電腦於幼兒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4,47-56。
7.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 教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8. 李慕如(1997),〈 母語!母語!母語~樂在母語中(下)〉,《 國教天地》, 123, 36-40。
9.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8-29。
10. 洪惟仁( 2002),〈母語教學的意義與方法〉。《國文天地》 210 : 4 - 15 。
11. 姚榮松(1993),〈鄉土語言〉。《教師天地》67期。頁11-15。
12.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行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13. 張屏生(2003),〈母語教學面面觀〉。《研習資訊》,2月份。
14.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15. 黃政傑(2000),〈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