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美文(2014)。十二年國教下教師擔任行政職務的意義與價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33-34。
王政宏、林睿琳、鄭友超、謝景晨(2008)。國中兼任行政教師對於工作投入與學校行政效能知覺之關係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7(1),40-51。王國浩(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王渝瑄(2011)。薪酬公平、獎酬公平、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中華大學,新竹。
余朝權(2005)。現代管理學。台北:五南。
吳宗立(2006)。國中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教學報,8,99-131。吳珮君(2006)。新學校的行銷策略分析―以政大附中首次招生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41,174。吳復新(200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運用(311頁)。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明怡(2000)。從認知評價理論探討醫師薪資制度與內在動機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杜昌霖(2005)。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李美玉(1999)。西藥業業務人員專業核心職能之研究-以某製藥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李樹中(2001)。業務人員專業職能需求研究-以某辦公家具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林月娜、吳明隆(2004)。國小專任行政人員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33。林志華(2008)。高雄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林芳如(2004)。我國中小學教師薪給制度設計之研究—策略性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
林約宏(2001)。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序公平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林勝聰(2000)。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教師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洪文章(2006)。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中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洪黃祥(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意願之研究。元智大學,桃園。
洪婉甄(2009)。金門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智商之研究。銘傳大學,台北。
柯永河(1997)。教師的情緒管理。學生輔導,51,40-51。郎亞琴、吳旻城(2010)。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彰化。
侯琬蓉(2004) 。薪酬滿意度與薪資公平對工程師工作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胡書山(2003)。中小企業薪資制度、福利條件、各項勞動條件與人力資源績效之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范嘉玲(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管理職能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桃園。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翁福元、蔡仁政(2014)。教師兼行政人員的困境、因應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15-19。
陳如山(1997)。情緒管理。社會科學學報,5,1-20。
陳新文(2004)。教師對行政工作的角色定義與兼任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國中教師為樣本。元智大學,桃園。
陳素雅(2012)。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探討工作動機的中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陳聰霖、陳明俊、吳信耀、孫碧津、王麗惠(2007)。國民小學行政人員時間管理及策略之探究。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7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集。
高麒雅(2004)。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游玉英、陳清煌(2014)。談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之職務加給與業務負荷之合理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8),41-48。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185頁)。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德南(2010)。臺北市完全中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錦富(1999)。透過績效管理制度持續改善。管理雜誌,(305頁)。張靜琪(2000)。員工薪資福利對組織績效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雙月刊,36,87-93。張慶勳(2001)。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51,26-39。郭筱萍(2012)。知識分享意願、職能本位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台北。
黃正智(2009)。薪酬認知公平性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海岸巡防署為例。世新大學,台北。
黃仲毅(2001)。薪酬公平的認知與醫院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探討。臺北醫學院,台北。
黃英忠(2003)。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黃美珍、鄭瀛川(2008)。校外機構線上諮商工作者之核心職能初探研究─以張老師基金會某分事務所為例。輔導與諮商學報,30(1),61-87。
黃彩霖(2003)。醫院行政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南華大學,嘉義。
黃勝鴻、卓訓德、周元璋、劉智文、廖蕙禎、程碧珠(2007)。減輕教師兼任主任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5期候用主任專題研究集。
湛瑄宇(2000)。員工薪資滿足之前因後果之研究。中原大學,桃園。
彭慧純(2011)。人力資源專業人員之專業職能、工作動機與個人績效之關係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趙其文(1989)。人事管理(192頁)。台北:華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思涵(2014)。國中小兼職教師就業職能、收入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廖翠屏(2015)。台南市國中輔導主任基本職能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滿莉芳(2002)。情緒勞務工作者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結果之研究─以情緒智力與工作特性為干擾。靜宜大學,台中。
鄭同僚(2006)。公立高級中學教師兼任行政人員離職問題分析—以臺北市為例。研習資訊,23(6),7-18。鄭夙珍、林邦傑、鄭瀛川(2009)。大學生職能量表之發展研究。測驗學刊,56(3),397-430。鄭振丞、吳照智、劉信利、陳麗玉、林翠鈺(200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及舒解策略之探討。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4期候用主任專題研究集。
蔡良文(1999)。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台北:五南。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蔡明貴(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台北。蔡雅玲(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對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北。
劉宜靜(2000)。高階行政人員核心能力之分析—五國的經驗與啟示。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劉秋淑(2014)。建構公立高級中等學校總務主任核心職能指標之分析。東海大學,台中。
劉逸凡(2000)。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玄奘大學,新竹。
劉嘉惠(2005)。情緒智力對於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以及組織承諾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劉曉雯(2003)。管理職能模式及其評鑑系統之設計─以Z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盧威志(2014)。提升國中教師兼任行政意願之初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0),56-58。
賴秋文(2012)。學前教師專業職能量表之發展與相關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譚地洲(2004)。MBA教程之人力資源管理─從職能培訓到創造績效。台北:世界商業文庫。
蘇義祥(1999)。個人成熟度及內外控取向的調節作用對領導型態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公司專戶服務部門為例。管理評論,19(2),89-111。
Daniel Goleman(1996)。EQ(張美惠譯)。台北:時報出版社。
村上良三(1988)。人事考核手冊-制度設計與運用(陳文光譯)。台北:台華工商圖書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分
Beasley, K. (1987). The Emotional Quotient. Mensa .(p.25).
Becker, G. S.(1980). Human capita,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yatzis, R. E.(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ascio, W. F. (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NY:McGraw-Hill.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Y: Basic Books.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 NY: Harper Brothers Koberg,C. S.
McClelland, D. C.(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p.1-24).
Mirabile, R. J.(1997).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1(8), 73-77.
Robbins, S. P.(198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Prentice-Hall.
Spencer, L.M. & Spencer, S. M.(1993). Competence at Work,New Y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John Wily & S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