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21:0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范佳莉
研究生(外文):
FAN,CHIA-LI
論文名稱:
我們都是中國人? 中港配偶在金門的社會區分
論文名稱(外文):
We are all Chinese?The social distinction between Hong Kong spouses and mainland spouses in Quemoy.
指導教授:
劉名峰
指導教授(外文):
LIU,MING-FENG
口試委員:
林平
口試委員(外文):
LIN,PING
口試日期:
2016-06-20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金門大學
系所名稱:
閩南文化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認同
、
族群
、
大陸新娘
、
新移民
、
港澳籍
、
社會排除
、
移民
外文關鍵詞: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
immigration
、
ethnic group
、
outsiders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236
評分:
下載:33
書目收藏:0
兩岸通婚日益普遍,而複雜的政治問題,使得大陸籍配偶的區分顯得曖昧不明,在法律上既不認同對方是外籍配偶,亦不屬於本國配偶。而在大陸籍配偶的分類底下包含了香港籍和澳門籍,統計數據上與大陸籍配偶分開計算,法律上也遵循不同的移民法規。在這樣的背景底下,也使得大陸籍配偶和香港籍配偶在社會區分上的不同。據統計,民國一百零四金門地區結婚對數為730對,其中124對為大陸及港澳籍配偶,等於金門每一百對夫妻,就有十七對夫妻為大陸港澳籍配偶,相較於台灣每一百對有七對高出許多。過去的理論指出,一個區域的權力核心往往掌握在先行者,先到的人擁有較佳的資源,「先來後到」成了一個地方權力支配的指標之一。但在金門地區,筆者深度訪談二十位大陸籍配偶以及香港籍配偶發現:香港人與大陸人之前彼此的社會區分如此壁壘分明,而他們在金門的社會區分並非取決於先來後到的順序,而是有著政治的潛規則,「國籍」決定了社會區分。除此之外,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崛起,中港衝突不斷,台灣台獨意識的壯大,都影響了這兩個族群在金門社會的社會區分,更加壁壘分明。大陸人看香港人:「你和我為什麼不一樣?」香港人看大陸人:「我們本來就不一樣」,先來後到的權力劃分理論在金門大陸籍配偶身上有了更複雜的成分,研究發現,政治、過往的歷史情結、媒體都影響了新住民的社會區分。
The popularity of cross-strait marriage is increasing these years. However, the state of mainland spouses is ambiguous still, due to the complicated political issues. They are neither foreign spouses nor Taiwanese spouses. Base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government, Macau and Hong Kong spouses are different from Mainland spouses, although they are all mainland spouses. Besides, they follow different laws and regulation. Because of this background, they are forced to different social distinc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ver 80% of foreign spouses in Quemoy are from China, it means one in sixteen of Quemoy family belongs to mainland spouses’ category. Quemo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pace for the research of cross-strait marriage. From the previous theory, the core power of one place is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basis. The first comer gains lots of power usually. It shows different result in Quemoy after interviewing 20 spouses. The soci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is based on ”nationality” with strong political intension. The research founds the history, polity and media are the factors of this complicated social distinc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Outsider 圈外人
第二節 差序格局
第三節 國家想像中的人群分類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說明
第三章 嫁做台灣人
第一節 台灣兩岸婚姻移民簡史
第二節 台灣外籍配偶現況
第三節 金門外籍配偶現況
第四節 陸籍配偶與港澳籍配偶法令差異
第四章 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香港人:我們跟他們不一樣
第二節 大陸人:我們跟他們為什麼不一樣
第三節 當台灣人好難!?
第四節 「天然獨」 與 「當然統」
第五節 眼見為實還是以耳為目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團體關係的模式
第二節 宗族的力量
第三節 殖民情節與民族主義
第四節 聽說與成見
第五節 結論與延伸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大陸籍配偶訪談大綱
附錄二 港澳籍配偶訪談大綱
附錄三 大陸籍配偶受訪者基本資料
附錄四 深入訪談紀錄A
附錄五 深入訪談紀錄B
附錄六 深入訪談紀錄C
附錄七 深入訪談紀錄D
附錄八 深入訪談紀錄E
附錄九 深入訪談紀錄F
附錄十 深入訪談紀錄G
附錄十一 深入訪談紀錄H
附錄十二 深入訪談紀錄I
附錄十三 深入訪談紀錄K
附錄十四 深入訪談紀錄L
附錄十五 香港籍配偶受訪者基本資料
附錄十六 知情同意書
費孝通(1991〔1947〕) 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市:允晨文 化。
甘懷真、貴志俊彥、 川島真(2011)東亞視域中的國籍、移民與認同。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市:行人。
KATE L. TURABIAN(2004)芝加哥大學寫作手冊(蔡美華,譯)。臺北:五南。(原著初版出版於1996年)
Danny L. Jorgensen(1999)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譯)。臺北:弘智。
Irving Seidma(2009)訪談研究法(李政賢,譯)。臺北:五南。
Marcus Banks(2010)質性研究的視覺資料運用(林恩慧,譯)。新北市:韋 伯。
Gary Goertz(2010)社會科學概念:方法論的思考(徐子婷;梁書寧;朱玉譯國立編譯館,譯)。新北市:韋伯。
Hennie Boeije(2013)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張可婷,譯)。新北市:韋伯。
Benjamin F. Carbtree,William L. Miller(2007)。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新北市:韋伯。
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戴寶村(2011)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臺北市:玉山社。
Elias, Norbert; Scotson, John L(1965). The Established and the Outsiders.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陳柏松(2009)台灣民眾對外籍配偶權利取得的態度: 社會價值觀的重要性。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慈榮(2010)金門地區民眾國家認同與地域認同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金增(2010)金門「小三通」效應及發展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高金鈴(2003)香港回歸前後的身份認同觀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柔、于德林(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台灣社會學 10:95-148。
王甫昌(2002)邁向台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導論。台灣社會學 4:1-10。
楊靜利、黃奕綺、蔡宏政、王香蘋(2004)台灣外籍配偶與本籍配偶的生育數量與品質。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4:83-120。
劉珠利(2004)婦女主義理論的觀點對大陸及外籍配偶現況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 105:44-54。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 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105:55-65。
林津如(2012)性別、文化與族群:跨國婚姻的家庭關係與新移民女性的認同形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13:38-46。
楊金發(2004)嘉義地區大陸配偶之研究:權力機制及其可能。政策研究學報6,305:335。
趙彥寧(2004)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以外籍配偶移民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學 32:59-102。
劉兆佳(1997)「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二十一世紀,1997年6月號:47-58。
鄭宏泰、黃紹倫(2002)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二十一世紀,7:71-80。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四十三:
157-196。
夏曉鵑(2006)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1:1-71。
翁維智(2015年8月9日)。金馬地區大陸港澳配偶比率高達83.56%。金門日報2016年1月1日,取自HTTP://GOO.GL/NTWDPN
楊水詠(2010年3月15日)。再不開發推廣 鄭藩派﹕金門話就要流失了。金門日報。2016年3月1日,取自HTTP://GOO.GL/WS6WDA
翁明賢(2015年4月18日)。兩岸關係與國家安全─複合式安全角度。民報。2016年2月18日,取自HTTP://GOO.GL/AL8IKB
中央社(2016年1月16日)。法媒報導:大陸極力拉攏與金門關係。聯合新聞網。2016年3月1日,取自HTTP://GOO.GL/1MZCSQ
王曉笛(2015年10月28日)。“這裡是金門,關台灣什麼事!”。觀察者網。2016年2月25日,取自HTTP://GOO.GL/QXOM4S
王曉笛(2015年5月27日)。““台獨”眼中的金門——據守還是放棄?。觀察者網。2016年2月25日,取自HTTP://GOO.GL/EHXCW9
金門日報社論(2015年2月27日)。金門是兩岸維持現狀的關鍵。金門日報。2016年2月28日,取自HTTP://GOO.GL/8OPQDI
林萬億(2015年4月21日)。【民間國安會議專欄】人口與移民問題。民報。2016年2月18日,取自HTTP://GOO.GL/1YB0XH
廖元豪 (2015年3月11日)。「外籍新娘進口論」是逆流,還是回流?。獨立雜誌評論@天下。2016年3月17日,取自HTTP://GOO.GL/ZIY7ZZ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
2.
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
3.
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
4.
族群、認同與地方~以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為例
5.
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
6.
新移民女性休閒活動參與差異因素探討—以臺北市大陸籍和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為例
7.
臺灣都市原住民的住宅問題:汐止花東新村拆遷安置事件的個案
8.
台灣心聲現象之解析
9.
台灣的「閩客」關係─歷史、政治與人口區位之面向探討
10.
由空間探討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身分認同
11.
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 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
12.
劉克襄「豆鼠三部曲」中的族群寓言
13.
語言、權力與認同:台灣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育之語言選擇
14.
孤島凝視‧流變地方:澎湖東吉聚落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15.
外省客家人的認同與文化:以廣東省五華縣籍為例
1.
楊靜利、黃奕綺、蔡宏政、王香蘋(2004)台灣外籍配偶與本籍配偶的生育數量與品質。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4:83-120。
2.
劉珠利(2004)婦女主義理論的觀點對大陸及外籍配偶現況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 105:44-54。
3.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 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105:55-65。
4.
林津如(2012)性別、文化與族群:跨國婚姻的家庭關係與新移民女性的認同形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13:38-46。
5.
楊金發(2004)嘉義地區大陸配偶之研究:權力機制及其可能。政策研究學報6,305:335。
6.
劉兆佳(1997)「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二十一世紀,1997年6月號:47-58。
7.
鄭宏泰、黃紹倫(2002)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二十一世紀,7:71-80。
1.
台灣大學生的中國經驗及台灣認同建構:以金門大學的學生為例
2.
戰地政務前後金門傳統婚禮的變異
3.
地靈報應的社會意義: 以金門地權治理民間的反抗為例
4.
1949-2016年金門計程車產業的興衰與展望
5.
金門高粱酒、地方傳統與地方認同的建構過程
6.
傳統港口聚落之空間歷史研究-以金門官澳村為例
7.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對休閒效益之影響:兼論生活滿意度之調節效果
8.
探討組織氛圍、婆媳關係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 —以金門地區職業婦女為例
9.
金門鄉土特色小吃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
10.
金門傳統民居外部牆體材料及砌築之研究
11.
金門水頭商港開發計畫下後豐港聚落未來可能性探討
12.
父權與規訓-金門女性的生活空間經驗
13.
金門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價值觀
14.
平面媒體永續經營發展之策略分析-以金門日報為例
15.
中長跨距跨海橋梁主橋橋型方案評選模式-以金門大橋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