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12: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尚群
論文名稱: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對智慧型手錶 購買意願與持續使用意圖影響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ppl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explor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nsumers’ buying willingness and continuous using intent about smart watch
指導教授:劉鎮豪
指導教授(外文):Chen-Hao Liu
口試委員:許榮隆王彥文
口試委員(外文):Jung-Lung HsuYen-Wen Wang
口試日期:2016-05-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開南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學院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3
中文關鍵詞:科技接受模式(TAM)智慧型手錶購買意願持續使用意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8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TAM)的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性用性為基礎,探討智慧型手錶的持續使用意願與購買意願,並找出影響使用者對產品忠誠度的因素,提供製造商意見,讓廠商提供更好的服務與應用給使用者,以創造更高利潤。使用者未來想購買智慧型手錶時,能提高購買智慧型手錶的意願,本研究資料來源是利用網路問卷進行收集,以敘述性統計對於樣本各分佈進行分析,信度分析確定問卷是否具備可信度,因素分析鑑定其問卷是否能衡量出想衡量之問題,以及路徑分析判斷各項構面間是否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研究發現以購買意願與持續使用意圖對於各構面的探討得知,操作容易,對於持續使用意願是有顯著影響。研究購買意願中發現,當使用者有購買智慧型手錶的意願與持續使用意圖時,對於生活有幫助是不重要的,影響購買意願與持續使用意圖的因素是覺得智慧型手錶的操作難易度,以上兩點為會影響使用者的購買意願。
Based on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ease-of-use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we want to discover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nsumers’ buying willingness and continuous using intent about brand loyalty of smart watch. The results can be given to manufactories for providing better service and applications to product users for creating more profit. Then the buying willingness will be improved when people are seeking smart watch. In this study, internet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for collecting dat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influential factors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investigating the samples distribution, reliability,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between dimensions. By observing the results, life helpful, easy to operate influence continuous using intent significantly; convenience influenc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of-use significantly; perceived ease-of-use influence perceived usefulness significantl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 .......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8
第一節 智慧型行動裝置 智慧型行動裝置 ................................ ........................... 8
第二節 智慧型手錶 智慧型手錶 ................................ ................................ ... 9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 ................................ ............................. 10
第四節 持續使用意圖 持續使用意圖 ................................ .............................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 23
第二節 研究假說 ................................ ................................ .....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 ..... 26
第四節 研究設計 ................................ ................................ ..... 27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 ..... 3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 ............................... 35
第一節 敘述統計分析 敘述統計分析 ................................ ............................. 35
第二節 信度分析 ................................ ................................ ..... 41
第三節 效度分析 ................................ ................................ ..... 44
第四節 相關分析 ................................ ................................ ..... 45
第五節 回歸分析 ................................ ................................ ..... 47
第六節 假說檢定結果 假說檢定結果 ................................ ............................. 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 5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 ..... 54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研究 建議與未來研究 ................................ ......................... 56
參考文獻 ................................ ................................ ............................ 58
附錄
附錄一 ................................ ................................ ............................ 6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慧諒(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國中生購買智慧型手機因素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僑光科技大學國際貿易運籌碩士論文。
王國權(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餐飲網站持續使用意願,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毓霖(2013),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行動裝置使用的經驗-以Padfone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碩士論文。
王譯鴻(2014),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智慧型數位相機的市場接受度,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何苔麗、徐慧霞、章家誠(2012),手機應用程式服務使用態度及再購意願研究-以蘋果公司的App Store為例,中華科技大學學報,50期,頁169-189。
余俊彥(2015),植基於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意願之影響因素,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智鴻、蔡依錞(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社群網站Facebook 的使用意圖,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頁29-44。
呂嘉哲(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使用電子白板行為意圖的研究-以嘉義市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宗(2014),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 QR-Code 的使用傾向-智慧手持裝置的實證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尚儒(2015),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採用LINE貼圖之研究,吳鳳科技大學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孜(2012),科技接受模式、關係品質與持續使用意圖間之關係研究-以醫院網路掛號系統為例,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立淙(2014),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探討餐飲服務訂餐App之使用者行為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施宏明(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教師使用智慧型行動裝置教學之意願,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倪偵耀(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理化教師對物理科線上資料庫查詢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巧筠(2014),以整合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對行動應用程式廣告之接受度,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張瑋恩(2013),平板電腦科技接受模式之探討,逢甲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莊惠琴(2015),結合誘因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行動裝置持有者使用QR-Code之意願,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裕元(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消費者使用智慧電動車意圖之要素,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管理碩士論文。
陳孟纖(2015),整合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分析國中生使用LINE貼圖之行為意圖,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宗昆(2014),利用整合性科技接受使用模式探討警用行動電腦使用意圖與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宗昆(2014),利用整合性科技接受使用模式探討警用行動電腦使用意圖與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銘仁(2013),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探討使用雲端網路硬碟之研究-以Dropbox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碩士論文。
黃喜美(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臺南市國小教師對於行動學習之使用意願與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楠華(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線上學習使用意願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僑光科技大學國際貿易運籌碩士論文。
劉仲矩、阮薏樺(2013),手機 App 應用程式使用者知覺價值之研究,2013國際ERP 學術及實務研討會。
劉柏廷(2006),科技接受模式,結合計劃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科技接受與使用統一理論之實證分析與比較:以台北市停車收費採用PDA 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瑋哲(2013),應用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手機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研究,靜宜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賴宜平(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空軍導入電子公文系統之使用行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謝菀阡(2013),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探討青少年使用手機行動網路服務,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鍾昱玟(2014),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探討雲端化公文管理 系統導入之研究,逢甲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皎綺(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手機旅行者之使用行為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顏月慧(2013),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之購買意願-以促銷活動為中介變項,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Kuhl, Julius; Beckmann, Jürgen, ”11-39. Berlin an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hattacherjee, A.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 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MIS Quaterly, 25(3), pp.351-370, 2001.

Davis, F. 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38(3), pp.475-487, 1993.
Davis, F.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 mation Technology. ” MIS Quarterly,13(3), pp.319-339.
Fishbein, M. and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Oliver, R. L. (1980).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4):pp. 460-469.
Taylor, S. and Tod, P. A.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6(2), pp.144-176.
Venkatesh, V., and Davis, F. D. (1996) .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 Decision Sciences, 27(3), pp.451-48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