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淑琍(1996)。怎樣教書不生氣。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淑俐(1997)。教師的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上)。師友月刊,356,17-20。王淑俐(2011)。情緒管理-祝你健康快樂。新北市:全華。
王琇萱(2014)。澎湖縣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台北市。江明洲(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信念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李慧芬(2008)。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呂美玲(2008)。台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台北市。周世娟(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林東源(2006)。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邱欣如(2012)。活化課程實施後新北市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台北市。邵雅慧(2015)。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台南市。洪仲清(2014)跟自己和好。台北市:遠流。
洪筱棻(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逆境商數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屏東市。洪嘉謙(2001)。怎樣教書不生氣—教師如何運用理情行為法管理情緒。師友月刊,410,74-77。徐進文(2007)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高雄縣國民小學為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孫郁荃(2005)。國民中學教師生命價值觀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媛甯、岳美秀(2012)。臺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覺知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82,70-89。
郭小蘋、吳勁甫(2011)台灣地區近年來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學位論文研究走向之分析。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7,1-27。郭生玉(1995)。教師的工作壓力對工作心厭的影響。測驗與輔導,130 ,2664-2666 。郭明德(2002)。教師教學效能之探討與量表之編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1, 61-91。郭福豫(2015)。高職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縣。郭峰瑋(2000)。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6-39。曹月珍(1997)。談教師的情緒管理。臺灣教育,559,42-45。陳佳雯(2011)台南市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南市。陳佳雯(2012)教師情緒管理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3(1),127-139。陳清溪(2004)。從教育改革談教師的情緒管理。研習資訊,21(2),36。許若珊(2010)。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情緒智慧、職業倦怠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班,高雄市。
黃惠惠 (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市:張老師。
黃建翔、吳清山(201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117-140。曾國鴻、廖居治(2003)。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443-450。
楊瑞珠(1996)。教師情緒管理。台北市:教育部。
葉又慈(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溫世頌 (2007)。心理學導論。台北市:三民。
鄧東文(2013)。世界最完美的哈佛情商課,6-7。台北市:德威國際文化。
劉宗明、黃德祥(2008)。國中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1-34。
劉郁梅(2001)。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之情緒智慧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蔡秀玲、楊智馨(2013)。情緒管理,3rd。台北:揚智文化。
蔡明昌(1997)。情緒管理—淺談情緒教育。教師之友,38(1),33-35。鄭景文(2005) 。國中資優教育教師工作情緒智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台北市。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高曼(Goleman, D.)(1996)。EQ。(張美惠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1995年)。
高曼(Goleman, D.)(1998)。EQⅡ:工作EQ。(李瑞玲、黃慧真、張美惠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1998年)。
高曼(Goleman, D.)(2006)。EQ十週年紀念版。(張美惠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2005年)。
高曼(Goleman, D.)(2014)。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周曉琪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2013 年)。
艾里斯(Ellis, A.)(2002)。別跟情緒過不去(Feeling Better, Getting Better, Stay better:Profound Self-Help for Your Emotions)。(廣梅芳譯)。台北:張老師。
卡爾(Carr, A.)(2014)。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 2nd ed.)。(鄭曉楓、余芊瑢、朱惠瓊譯)。新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2010年)。
塞利格曼(Seligman, M. E. P.)(2009)。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 2nd ed.)。(洪蘭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年)。
葛雷(Gerrig, R. J.)(2014)。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 20th ed.)。(游恆山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5年)。
二、英文部份
Armor, D., P. et. al. (1976). Analysis of the Schools Preferred Reading Programs in Selected Los Angeles Minority Schools.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30243 )
Ashton, P. T., & R. B. Webb(1986). Making a Difference: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Longman.
Berman, P., M. McLaughlin, G. Bass, E. Pauly, & G. Zellman, ( 1977 ). Federal Programs Supporting Educational Change, vol. 7:Factors Affect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inuation. Santa Monica, C.A. The Rand Corpor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40432 ) .
Clark, C. M., & P. L. Peterson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255-296. NY: Macmillan.
Denham, C., & J. Michael (1981). 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5, 39 - 63. New York: Basic Books.
Emmer, E. T.( 1995 ). Teacher Managerial Behaviors. In Anderson, L. W. ( Ed .).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Education(2nd ed.), 219-221.
Gibson, S., & M. H. Dembo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4), 569-582.
Henson, R. K., D. T. Bennett, S. F. Sienty, & S. M. Chambers(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s-end Task Analysis and Context Specific and Global Efficacy in Emergency Certification Teachers: Exploring a New Model of Teacher 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L.A.:New Orleans.
Hoover-Dempsey, K. V., O. C. Bassler, & J. S. Brissie ( 1987 ).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3), 417 - 435.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gan, T. M., & W. H. Anita(2001).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 783-805.
Weisinger, H. D.(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oolfolk, A. E., & W. K. Hoy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81 - 91.
Zembylas, M. (2002). Structures of Feeling i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izing the Emotional Rules. Educational Theory, 52(2), 187-208.
三、網路資料
地方中心(2015-09-24)。教育部統合視導 桃市府全面拒辦。今日新聞。2015年9月29日,取自:
http://www.nownews.com/n/2015/09/24/1825153
吳亭儀、施麗玲、曾清一、曾俊凱、陳秋月、羅美雲(2011)。與情緒共舞--教師的情緒管理。教育部輔導計劃叢書電子書。教育部。
邱俊欽(2015-4-24)。中央通訊社。2015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cna.com.tw/
許芳菊(2011-11)。當怪獸家長遇上刺蝟老師⋯⋯親師大戰為何一觸即發?親子天下雜誌 ,29。2015年6月6日,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
游明金、江志雄、林曉雲、吳伯軒(2015-09-24)。自由時報。2015年9月29日,取自:
http://m.ltn.com.tw/news/focus/paper/91815
蔡昕穎(2015-04-28)。聯合報。2015年5月18日,取自:
http://udn.com/news/story/7321/867043
盧金足(2015-05-16)。中時電子報。2015年5月18日,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516003129-2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