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書與譯作
(三國)陳壽,《三國志》〈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卷六十五,吳書二十。
(北宋)趙汝礪,《北苑別錄》,上海市,中華書局,1985。
(唐)房玄齡,《晉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七七,列傳第四七。
仇立平,《社會研究方法》,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王浩一,《小吃研究所:帶著筷子來府城上課—下冊》,台北市,有鹿文化,2015。
朱自振、鄭培凱,《中國歷代茶書編匯》校注本上,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吳覺農,《茶經評述》,北京市,農業出版社,1987。
李紅艷,《傳播學研究方法》,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李曙韻,《茶味的觕相》,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周新華,《茶席設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林榮國,《匠心獨運-在純粹的美好裡佇足》,可口智造,2013。
姚志崇,《辭海》,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58。
柳宗悅,李啟章、李文茹譯,《茶與美》,臺北市,日日學文化出版,2018。
夏濤、郭桂義、陶德臣,《中華茶史》,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張宏庸,《華夏之美・茶藝》,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
張智強、劉垣均,《吃茶》,奇点出版,2017。
喬木森,《茶席設計》,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楊裕富,《創意思境:視覺設計概論與方法》,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0。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數位,2011。
廖寶秀,《歷代茶器與茶事》,北京市,故宮出版社,2017。
蔡崇三,《2015中華茶藝大觀》,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南投縣,2015。
蔡榮章,《現代茶道思想》,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靜清和,《茶席窺美》,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15。
2. 學位論文
侯月嬌,〈宋代茶酒文化之研究〉,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楊建國,〈歸返之道-創意茶席的精神內涵與茶道美學之建構初探〉,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陶創意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蔡明球,〈台灣當代茶席感質力之探討〉,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3.網路資料
《一條視頻》,〈清香齋解致璋:台灣茶道不是學日本的〉,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CMSdY7Bos。
《新紀元》,〈【文化漫步】唐代宮廷茶文化〉,網址:http://ca.ntdtv.com/xtr/b5/2013/07/31/a885622.html。
《維基百科》,〈茶樹〉,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茶树
周淑卿,《教育大辭書》,〈文化符碼 Cultural Codes〉,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