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2: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永崧
研究生(外文):LU,YUNG-SUNG
論文名稱: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策略之研究:以犁頭店社區大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Community University: An Example of Litoudian Community University
指導教授:范振德范振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n,Jen-Der
口試委員:黃鼎倫林振東
口試委員(外文):Huang,Ting-lunLin,Zhen-dong
口試日期:2016-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嶺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觀光與休閒管理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中文關鍵詞:社區大學課程規劃5W1HISMAHPLGRA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UniversityCurriculum planning5W1HISMAHPLGR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社區大學在成人終身學習中,扮演快樂學習、提升生活品質及創造在地新文化的重要角色。第一所社區大學在1998於台北市成立後,歷經二十個年頭,社區大學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然而少有探討社區大學之課程規劃策略,尤其是中部地區的社區大學課程設計相關事宜少有著墨。
本研究係探討犁頭店社區大學課程規劃之現況及其策略。本研究工具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及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收集資料。共有15位受訪者參與深度訪談直至資料飽和。研究資料分別採用5W1H、詮釋結構模式 (ISM)、層級分析法 (AHP) 分析及局部灰關聯法(LGRA),萃取課程規劃特徵、課程規劃策略及準則。得到犁頭店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策略評估準則,最重要者是學員需求準則,其次為管理需求準則,最後才是教學需求準則。本研究結果得以做為社區大學課程規劃時之參用。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of Adults’ Lifelong lear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ms of facilitating happy learning,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and creating a new local culture. The first community university was established in Taipei City in 1998.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have been founded mushrooming in Taiwa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Community University, especially in middle part of Taiwan.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the Litoudian Community University.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 were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A total of 15 respondents were participated in formal interviews to achieve the data saturation. 5W1H,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alysis and Local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LGRA) were used to ex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criteria of program planning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on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Litoudian Community University were meeting the learners’ needs, following by criteria of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The results may be referenced to Community University who wants to do curriculum planning.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誌謝 Ⅲ
目錄 Ⅳ
表目錄 Ⅵ
圖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定義 5
一 社區大學 6
二 課程規劃 6
第四節 研究預期效果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社區大學沿革與發展 9
第二節 社區大學與國外相關機構之差異 11
第三節 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理念與目標 14
第四節 成人教育課程規劃理論的分析與論述 16
第五節 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特色 21
第六節 課程規劃設計方針 23
第七節 成人終身學習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工具 2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2
第四節 訪談準備 34
第五節 研究實施 35
第六節 資料分析處理 36
第七節 研究信效度 39
第八節 研究倫理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永井法分析 50
第二節 層級分析 55
第三節 課程規劃策略 57
第四節 LGRA運算分析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4
第二節 建議 6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 69
參考文獻 70
中文部分 70
英文部分 73
附錄一訪談大綱 75
附錄二研究說明 76

中文部分:
王凌萱、梁榮進、永井正武 (2010)。基於個人偏好髪型意象美的感性商品設計。第十五屆灰色系統與理論研討會,67-76。
王德蕙、李奕璇、曾芬蘭、宋曜廷(2011)。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信度與效度分析研究。測驗學刊,60(1),151-184。
永井正武 (1989)。技術系社員階層別教育講座-系統分析手法與設計技法。東京:工學研究社。
永井正武 (2001)。系統之戰略分析,設計技法。東芝(株)Computer Reliability教材。
古永嘉、楊雪蘭(編譯)(2011)。企業研究方法(第十版)(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10e)(原作者:Cooper, D.R.,& Schindler, P.S.)。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阮小芳(2000)。社區大學與社區經營的理念。高雄市:復文書局。
行政院(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子建、黄显华(1996)。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中文大学出版社。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16)。全國社大總數分布圖。網址:http://www.napcu.org.tw/index.html
周聖心(整理) (2003)。訪黃武雄談社區大學的法制化。教育研究,(106),103-106。
周燦德(2001)。社區大學與終身學習。全球資訊網頁網址:http://apcu.taconet.com. tw/html/neauxinformations/35a. htm。
林少斌、李友錚、趙雲瀚、張耀祖(2010)。整合DEMATEL與ISM運用於連接器的設計。中華管理學報,11(2),77-96.
林振春(1996)。社區時代中家長會的角色與任務。社教雙月刊,73,40-41。
林振春(1998)。社區學院的規劃策劃與運作實務。成人教育,45:7-12。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出版社。
林清江(1995)。學習社會的教育改革。 成教雙月刊,27,2-9。
林清江(1996)。學習社會的高等教育型態。成人教育,30,2-5。
林清江(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中等教育。
林海清(2001)。知識經濟社會中社區大學的願景。研習論壇月刊,1:18-29。
林麒棟(2002)。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推動社區營造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施怡如(2002)。社區大學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胡夢鲸(1998)。從終生學習觀點論學校教育改革 (二)。開放教育研究(1),3-8。
范振德、陳俞媚、陳麗萍、梁榮進、永井正武(2012)。國際會議資源管理。島嶼觀光研究,5(2):18-36。
范振德、李淑儀、陳麗萍(2012)。以詮釋結構模式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祭儀特質。第十屆管理學術研討會,台中。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張紹勳(2005)。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的發掘及豐富化。 台北:滄海書局。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 師大書苑。
張德永(2013)。社區大學課程規劃與實施的新觀點:以成人教育課程理論作為分析架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2),1-24。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 台北: 教育部.
梁榮進、林芳儀、永井正武(2011)。以感性工學觀點探討時尚房車設計策略之研究。2011感性工學研討會論文集發表之論文。彰化市建國科技大學。
許佳琪(2011)。杜威的教育哲學對於終身學習之啟示[The Implications of John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Lifelong Learning]。育達科大學報(29),163-176。
犁頭店社區大學(2013)。犁頭店社區大學第一期成果手冊。台中:犁頭店社區大學。
犁頭店社區大學(2013)。犁頭店社區大學第二期成果手冊。台中:犁頭店社區大學。
犁頭店社區大學(2014)。犁頭店社區大學第一期成果手冊。台中:犁頭店社區大學。
犁頭店社區大學(2014)。犁頭店社區大學第二期成果手冊。台中:犁頭店社區大學。
犁頭店社區大學(2015)。犁頭店社區大學第一期成果手冊。台中:犁頭店社區大學。
犁頭店社區大學(2015)。犁頭店社區大學第二期成果手冊。台中:犁頭店社區大學。
鈕則謙(2011)。基礎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黃武雄(1995)。社區大學與社會力復甦。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武雄(1998)。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兼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載於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入學與選課手冊,台北,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教育研究資訊,7(3),59-77。
黃惠雯等譯(2002)。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黃富順(1998)。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2)。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69,29-42。
黃富順(2010)。我國社區大學的實務運作、特色與挑戰。成人及終身教育,31,9-22。
黃瑞堂、孫仲山(1998)。英美兩國社區學院之比較分析。技職教育雙月刊,46:30-33。
黃鈺婷(2007)。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融入社區理念的設計策略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學位論文,1-122。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葉重新(2000)。心理學。台北:心理。
溫坤禮、張簡士坤、葉鎮愷、王建文、林慧珊(2006)。MATLAB在灰色系統理論的應用。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蔡培村、許雅惠(2004)。全球化趨勢下成人學習體系之建構。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全球化與成人教育,p.331-355。臺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秉燁、永井正武、鍾靜蓉(2002)。運用 5W1H 法及詮釋結構模式於網路化學習與傳統學習差異要素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Paper presented at the 第六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暨2002年全國教育資訊化論壇(GCCCE/NEIT2002),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蔡傳暉 (2003)。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社大開學,(6),45-47。
蔡傳暉、黃武雄、顧忠華(1999)。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計畫報告:學術性課程期末報告。台北:台北市教育局委託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研究專案報告.
蕭佳純(2004)。以公民社會角度論社區大學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研究,第6期,頁1-25。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Sharan B. Merriam)。台北市:五南。
顧忠華(2001)。 社區力量的躍升從在地學習開始。載於第三屆社區大學研討會手冊: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7-8。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

英文部分:
Alonso,J. A.& lamata,M.T.C. (2006). Consistency i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 new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14, (4), 445−459.
Boone, E. J.(1985).Developing programs in adult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affarella,R.S.(1994). Planning programs for adult learners (3 ed.). San Francisco: Wiley.
Eisner, E. W. (1969). Instructional and expressiv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Popham, W.J., Eisner, E.W., Sullivan, H.J. and Tyler, L.L. (eds).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Chicago: Rand McNally.
Forman, E. H. (1990). Random indices for Incomplete 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c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48, 153-155
Gorvett, Rick & Liu, Ningwei (2007).Using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interactive risks. ASTIN Colloquium.
Guba, E. G. (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29(2), 75-91.
Hutchins, R. 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F.A. Praseger。
Jarvis, P. (2010) Adult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UK: Croom Helm.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mata, M. T. & Pelaez, J. I.(2002)A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Consistency of Judge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10, 677-686.
Lawton, D. (1973). Social change, educational theory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London, UK: Hodder and Stoughton.
Lee, Y. L., Liang, J.C., Chen, J.S., & Wu, C.K. (2010). The Best Materials Selection Among Prototype Model Making Technique Based on QFD And GR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latt, J. (2002).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Context and Method.London:Sage Publication.
Saaty,T. L. (1971). 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40, 9-10.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International, Translated to Russian, Portuguese, and Chinese, Revised editions, Paperback (1996, 2000), Pittsburgh: RWS Publications.
Saaty, T. L. (2008).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t. J. Services Sciences, 1, (1), 83–98.
Stake, R. E. (2010 ). Qualitative Research:studying how things work..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Taba, H. (1962).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Warfield, J. N. (1976). Societal systems planning, policy and complexity. New York:Wiley.
Yamaguchi, D., Li, G. D. & Nagai, M. (2005). New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for finding the invariable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Grey System, 8(2), 167-178.
Yamaguchi, D., Li, G.D., & Nagai,M. (2007).Verification of effectiveness for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odels. Journal of Grey System, 10(3), 169-18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德蕙、李奕璇、曾芬蘭、宋曜廷(2011)。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信度與效度分析研究。測驗學刊,60(1),151-184。
2. 周聖心(整理) (2003)。訪黃武雄談社區大學的法制化。教育研究,(106),103-106。
3. 林振春(1996)。社區時代中家長會的角色與任務。社教雙月刊,73,40-41。
4. 林振春(1998)。社區學院的規劃策劃與運作實務。成人教育,45:7-12。
5. 林清江(1996)。學習社會的高等教育型態。成人教育,30,2-5。
6. 林海清(2001)。知識經濟社會中社區大學的願景。研習論壇月刊,1:18-29。
7. 張德永(2013)。社區大學課程規劃與實施的新觀點:以成人教育課程理論作為分析架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2),1-24。
8. 許佳琪(2011)。杜威的教育哲學對於終身學習之啟示[The Implications of John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Lifelong Learning]。育達科大學報(29),163-176。
9.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10. 黃富順(2002)。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69,29-42。
11. 黃富順(2010)。我國社區大學的實務運作、特色與挑戰。成人及終身教育,31,9-22。
12. 蔡培村、許雅惠(2004)。全球化趨勢下成人學習體系之建構。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全球化與成人教育,p.331-355。臺北:師大書苑。
13. 蕭佳純(2004)。以公民社會角度論社區大學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研究,第6期,頁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