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郁琳(2001)。幼兒電腦教學:論點觀。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9,45-63。方顥璇(2003)。幼兒用電腦好不好?幼教資訊,154,2-10。方顥璇(2004)。公立幼稚園實行資訊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51-78。臺北市。
王冉卉(2003)。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王育辰(2014)。幼兒使用智慧型行動載具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王苔瑄(2014)。幼兒主要照顧者教養類型與幼兒自主性之研究─以台中市公立幼兒園為例 。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臺中縣。江文慈(2013)。時代的身心健康隱憂:低頭族症候群。諮商與輔導,(330),17-20。江麗莉(1992)。幼兒與電腦。國教世紀,27(6),27-31。李永立(2012,July)。PDA進化至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演化史-以策略聯盟觀點探討之。知識管理中心。取自http://mymkc.com/articles/contents.aspx?ArticleID=21386
李孟蓉(2014)。台中市賴厝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碩士論文,臺東縣。李佩玲(2015)。幼兒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現況及家長教養態度之研究。私立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李晶、章宏智(2006)。影響兒童休閒活動參與之因素探討。臺灣教育,622,43-47。李鴻章、謝義勇(2007)。電腦遊戲對幼兒可能影響之分析及其引發之教育思考。幼教研究彙刊,1(1),101-115。呂慧玲(2014)。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汪慧玲、沈佳生(2014)。學齡兒童家庭休閒活動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美和學報,33(1),259-276。周秀華(2001)。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周鳳琪(2001)。淺談國小休閒教育之實施。臺灣教育,602,17-20。吳松齡(2007)。休閒活動經營管理: 發展執行與永續經營。臺北:揚智文化。
吳幸玲、郭靜晃 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譯自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 Key, T. D.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2thed..),臺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9)。
吳偲嫄、鄧運林(2011)。父母不同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研究。南亞學報,31,469-493。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a,March)。2012年兒童使用3C產品現況調查報告記者會。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346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b,April)。3C保母、數位童年?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epaper/detail/238
邱莉雯(2013)。父母對幼兒使用平板電腦的教養態度。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苗栗縣。
邱紹一(2014)。青少年智慧型手機沉癮因素與預防策略初探研究。育達科大學報,37,21-42。邱淑惠(2006)。這是我要的軟體嗎?由消費者的觀點看幼教軟體市場。教學科技與媒體,76,4-19。林双鳳(2015)。國小學童家庭休閒參與及親子依附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論文,嘉義縣。林正鳳(2007)。家長參與方式對兒童參與新興休閒活動之影響研究—以樂樂國小射箭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碩士論文,臺北市。林明地(1999)。父母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林柏壽(2008)。休閒活動的定義、參與動機與功能之探討。美和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24-35。
林奕汝(2004)。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林瑩昭、戴怡靜(2012)高中新生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氣氛相關因素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0(4),44-63。
高立學(2011)。台灣民眾最多人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之分析 –以1985年到2007年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5(1),22-30。姜得勝(2015)。做滑世代科技的主人或奴隸?臺灣教育雙月刊,692,2-9。侯春如(2005)。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陳秀才(2006年4月)。親職理念與幼兒文化。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 1 ( 1) , 147-160
陳淑敏(譯)(2006)。D. R. Shaffer 著。社會人格發展(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台北市:華騰。
陳舜協(2007,December)。打電玩影響腦部思考與情緒管理。中央社電子報。取自: http://enoch111.pixnet.net/
陳儒晰(2008)。幼教人員的資訊認知與實踐:教育社會學的觀點。臺北:高等教育。
陳儒晰(2011)。家長對幼兒使用電腦的負面影響之態度。教學科技與媒體,97,2-21。陳儒晰(2012)。資訊科技融入幼兒學習活動的教學互動、同儕學習與專業認知之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101,2-22。
陳鳳娟(譯)(1999)。J. J. Beaty 著。學齡前兒童的適切實作(Preschool appropriate practices)。臺北市:桂冠。
陳寬裕、王正華(2014)。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灣:五南。
陳麗淑(2012)。父母教養特質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許芷浩(2013),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戀愛?-探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在親密關係溝通中扮演之角色,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陸洛、陳素燕(2009)。臺灣民眾上網與打電腦的休閒活動,運動與遊憩研究,3(4),1-14。
莊淑媛(2015)。滑世代幼兒使用3C產品及其行為表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郭亭亞、王逸峰、謝秀雄(2011)。人格特質、社群網站、休閒活動關係之初探。商業現代化學刊,6(2),29-42。
張仁至(2005)。國小學童家長網路遊戲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 6, 93-117。
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傅元幟、林晏洲(2004)。從父母與子女觀點探討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004秋季號,17(3),1-18。
曾韻如、黃奕誠、余能豪、吳岳剛(2012)。結合感知玩具與電子書於兒童學習之互動設計。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八屆數位內容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黃玉芳(2014,September)。3C商品對兒童青少年的負面影響。聯合晚報。取自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57/366179
黃琳淑、曾榮廷(2006)。電腦教學對幼兒的影響。華醫學報,24,233-243。楊欣育、郭芳智、張世其(2014)。智慧型手機對使用者人際與心理影響之研究。 管理資訊計算,3,272-291。蔡書吟(2014)。台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電玩休閒、母親對電玩的想法與母子關係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鄭佳玲(2000)。臺南市幼稚園教育「父母參與」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鄭雅婷(2007)。跨文化家庭中主要照顧者之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探究—以台南市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縣。廖晨鈞(2007)。電腦區的社會遊戲—幼兒間同儕支持行為。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廖晨鈞、林聖曦(2010)。幼兒在電腦區正向的情意表現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6,69-104。劉佳蕙(2011)。家長安排大班幼兒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臺南市為例。臺灣首府大學學報,2,1-20。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學院學報,12,311- 345。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14,355 - 405。
劉曉諭(2011)。臺南市公立幼稚園家長對電腦遊戲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蔡苑芬(2015)。幼兒電腦遊戲選擇與家長態度之探討。私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蔡樹芬(2005)。青少年人格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偏好之相關性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藍芳英(2009)。電腦輔助教學對幼兒在遊戲中發展社會互動能力之影響。嘉南學報:人文類,35,729-740。
親子天下(2009)。網路小孩。8,173-174。
親子天下(2013)。滑世代來了。46,204-208。
謝筑虹(2005)。家長參與幼兒親子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及參與程度的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賴玲惠(2008)。母親教養風格、幼兒自主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縣。盧蘇偉(2008)。教養危機。臺北:寶瓶。
魏美惠(2005)。近代幼兒教育思潮(第二版)。臺北:心理。
魏美惠、楊騏嘉(2010)。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8,63-91 。Bonanno, P., & Kommers, P. A. M. (2008).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gaming competence on attitudes towards using instructional gam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 97-109.
Clark, L. S., Demont-Heinrich, C., & Webber, S. (2005). Parents, ICTs, and children’s prospects for success: Interviews along the digital “Access rainbow.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22, 409-426.
Clements, D. H., & Sarama, J. (2003). Young children and technology--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Young Children, 58(6), 34-40.
Dworak, M., Schierl, T., Bruns, T., & Struder, H. K. (2007). Impact of singular excessive computer game and television exposure on sleep patterns and memory performance of school-aged children. Pediatrics, 120, 978-985.
Kelly, J. R. (1990). Leisure and aging: A second agenda. Society and Leisure, 13(1), 145-167.
Park, C., & Park, Y. R. (2014). The conceptual model on smart phone addiction among early childh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4(2), 147-150.
Robinson, J. (2011). IT use and leisure time displacemen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4:4, 495-509.
Steyer, J. P. (2013)。 臉書世代的網路管教 (王素蓮譯)。台北:天下雜誌。(原著出版於2012)。
Walke, G. J., Deng, J., & Dieser, R. B, (2005), “Culture, self-construal, and leisure theory and ptact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37(1), 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