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嘉慰 (2008)。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彰化縣。
王全得 (2003)。成人教育的學習型態、動機和滿意度相關性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高雄。
王誌鴻 (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嘉義。王詩渝 (2010)。就讀社會工作相關研究所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連性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臺北。
王鈴雅 (2007)。教育系所碩士在職專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王智弘 (2004)。員工接受教育訓練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嘉義。
王毓敏、林繼正、陳月嬌(2008)。EMBA班學習動機、價值觀、學習障礙與學習行爲之探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1,89-107。
方士源 (2010)。社區大學資訊科技課程學員學習動機、學習阻礙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宜蘭縣。
朱敬先 (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五南。
李文姮 (2011)。高屏區高齡者電腦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再長、黃麗鴦 (2007)。在職人士進修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之相關研究─以成大碩士在職專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4,1-24。李桂雲 (2007)。碩士在職學生學習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為例。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高雄。李佩玲 (2007)。高科技產業員工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李淑君 (2010)。成人教育應注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習策略的培養。北京教育學報,6,20-35。
邱鈺婷 (2015)。幼保系學生科學知識觀及其科學學習態度之關係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臺南市。
邱道生、林宗輝 (2009)。臺灣觀光學院學生之學習動機、滿意度與學習績效之相關研究。臺灣觀光學報,6,75-93。沈煒比 (2012)。國軍軍歌教育教學品質、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國防大學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班。臺北。金清文 (200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在職碩士班。臺北。金武昌 (2005)。影響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
周毓貞 (2014)。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英語自我效能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靈宏 (1994)。消費者行為學,初版。臺北:五南。
林文雄 (2010)。空中進修學院學生資訊素養、社會資本與終身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林敬祥 (2010)。教師參與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林倖年 (2015)。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為例。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屏東。吳明隆 (2013)。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鴻松 (2008)。科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吳怡蓁 (2009)。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姿音 (2014)。學習動機、學習壓力與學習滿意度的關聯性研究─以觀光與休閒管理系的學生為例。中州管理與人文科學學刊,2,54-70。
吳謝妙芬 (2015)。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人體彩繪職業訓練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縣。
洪新原、張麗敏、劉淑娟 (2010)。應用差異理論探討資訊系統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不同使用者觀點之比較。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報,2,57-81。施玉娟 (199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胡惠燕 (2007)。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在職進修態度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胡惟喻、陳依婷、劉素真 (2016)。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專業知能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6,103-120。
徐秀娟 (2012)。國小教師網路學習態度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為例。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碩士班。新竹市。章淑貞 (2015)。基於賽局理論之電腦輔助合作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國語課程學習態度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新竹。
教育部 (2014)。終身學習法修訂。臺北:教育部。
許鴻志 (2007)。屏東縣在職進修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郭鎰銓 (2013)。全民國防教育之教學品質、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研究─以高雄市高中職校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盛秀娟 (2015)。職前訓練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素蓮 (2006)。都市原住民參與成人學習的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志樺 (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陳瑾茵 (2007)。進修英語專班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問卷研究─以美和進修專校與進修學院應用外語系為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139-160。陳素貞 (2009)。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以第26期中國文化大學、銘傳大學之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
陳巧倩 (2013)。台中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陳智聖 (2008)。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認證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縣。
陳育志 (2011)。問題導向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態度與學習策略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陳怡雅 (2015)。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臺南。陳資文 (2011)。高級職業學校產學攜手合作專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
陳信義 (2015)。學習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學生為例。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臺南市。黃欣儀 (2002)。影響中小學教師網路進修使用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
黃美玲 (2001)。成人參與非同步遠距教育學習動機及學習意向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玉湘 (2001)。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黃明雪 (2006)。北台灣女大學生體適能、學習動機及體育態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市。
黃佳雯 (2014)。大台北地區國中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黃富順 (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書局。
黃富順 (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書局。
梁麗珍 (2008)。在職進修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結構方程模式。嶺東學報,23,149-179。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書局。
葉淑芬 (2010)。圖書資訊從業人員研究所在職進修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張春興 (1992)。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 (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美瑤、張景棠、李佩勳 (2011)。觀光休閒相關科系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大學院校在職專班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9,85-98。楊正光 (2008)。花蓮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楊英雪 (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需求及其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廖志昇 (2004)。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蓋浙生 (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教育部。
趙翠慧 (2014)。探討大學技職院校管理學院學生對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潘詩婷 (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臺北。
蔡幸君 (2012)。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劉永順 (2008)。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社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鄭玉芬 (2015)。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女子燙髮業職業工會職業訓練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嘉義縣。鄭丞晃 (2015)。成人參與餐飲課程的學習動機、學習壓力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臺中。
鄭佩芳 (2013)。新竹縣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賴秋惠 (2006)。圖書館員參與專業繼續教育之動機與學習障礙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
賴麗貞 (2007)。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彰化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彰化。
賴政安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中免試入學設計群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
賴瑩蒨 (2007)。修讀國小教育學程學生之職業選擇、學習態度和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
謝宜宸、姚景超 (2009)。教師教學與自我學習因素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某些技職班級爲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43-55。
魏銀河 (2003)。臺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鍾瑞彬 (2005)。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在自我觀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韓美文 (2014)。從課程與證照結合探討課程學習動機、證照取得動機及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慈濟技術學院學報,23,137-153。 Abraugh, J. B. (2000), How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ffecting in internet-based MBA course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 9-26.
Boyd, R. D. (1965). A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Motivation. Adult Education, 14(1), 24-33.
Burgess,P.(1971). Reasons for Adult Participation In-Group Educational Activity. Education , 22(1), 3-29.
Ball, D. L. (1990). The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s that prospective teachers bring to Teacher education .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90(4), 449-466.
Betz, E. & Klingensmith, J. (1970).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 , 3, 110-118.(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 EJ023306)
Binner, P. M.,Bean, R. S.&Millinger, A. E. (1994). 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4, 232-238.
Boshier, R.W. (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Adult Education , 21(2), 3-26.
Boshier, R. W. (1973).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dropout: A theoretical model. Adult Education, 23(4), 255-282.
Boshier, R . W., & Riddel , B. G. (1978). E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 factor structure for older adults. Adult Education , 28(3), 165-175.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Lewin, K.(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 New York : McGraw- Hill.
Cookson, P. S. (1983) . The Body and Apps conceptual model of adult education : A critical exami n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 34(1), 48-53.
Cross, K. P. (1981) .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Cross, K. P. (1982) . Adult as learners , Was hington . San Francisco : Jossey Bass.
Domer, D. E. (1983).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600)
Douglah, M. (1970). 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Phenomena of Participation.
Adult Education , 20(2), 88-98.
Flammger, D. M. (1991).Nontraditional students and postsecondary schoolsatisfaction.Master’s project Stated University College, Buffalo.(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Service No. ED 362077)
Gans, H. (1962) . The Urban Villag e . New York: F. Press .
Houle, C. 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Herbert,T. T. (1976).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New York:Collier Macmillan .
Herzberg, F.Mausner, B., Peterson, R. O. & Capwell, D. F. (1957). Job attitudes: review ofresearch and opinion. Pittsburgh, Penn.:Psychological Services.
Hynes, G. E. (1990).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type and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of faculty on adult learner satisfac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Saint Louis
Hair, J. F., Tatham, R. L., Anderson, R. E., & Black, W.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seph, H. J. (1980) . The influence of selected socio -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on enrollment persistence of adult part-tim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course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 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at Raleigh.
Krech,D.,Cruchfield, R.S.,& Ballachey, E.L.(1962). Individual in society. New York:McGraw-Hill.
Kotler, Phili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idd, J. R. (1973). How Adult Learn. New York: Assocation Press.
Kaiser, H. P. (1985). 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tion in factor analysi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Lewin, K.(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 New York :McGraw- Hill.
Long, H. B. (1985). Contradictory expectation?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adultlearning.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33(3), 10-12.
Locke, E. A.“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 D. Dunnette (eds.), Rand McNally, Chicago , 1976, 1297-1343.
Merriam & Caffarella(1999).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Miller, H. L. (1967). Participation of adult in education : A force-field analysis. Boston :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Boston University.
Maslow, A. H. (1970) . Motivation and pers onality (2nd ed.). New York : Harper & Row.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Porter, L. W.“A Study of Perceived Need Satisfactions in Bottom and Middle Management Job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5:1), 1961, 1-10.
Rosenberg, M.J.,& Hovland, C.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 C.I. Hovland & M.J.Rosenberg(Eds.),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New Haven, Conn.:Tale Univ. Press.
Tough, A. (1978) . The major iearning efforts :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 Adult Education , 28(4), 250-265.
Vroom, V. H. (1964) . Work and motivation . New York:Wiley.
Zimmerman, B. J. (2001). 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ademic achievement; on overview andanalysi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Ed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pectives,1-39.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