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5 07: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尤婉瑜
研究生(外文):Yu,Wen-Yu
論文名稱:國小新住民學童知覺母親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Well-being of Immigrant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連倖誼連倖誼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en,Hsin-Yi
口試委員:巫博瀚蔡佳靜
口試委員(外文):Wu,Po-HanTsai,Chia-Ching
口試日期:2016-05-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學童母親教養方式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immigrant childrenparenting stylewell-be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金門縣國小新住民學童知覺母親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相關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新住民學童在母親教養方式與幸福感所產生之差異,進一步分析母親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之相關情形,以增進對新住民子女幸福感的了解。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04學年度304名金門縣國小四~六年級新住民學童為研究對象,採用普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所得之資料將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方法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茲將主要結果摘述如下:
一、新住民學童母親教養方式以「開明權威」較常見;其次依序為是「專制權
威」、「寬鬆放任」及「冷漠忽視」。
二、新住民學童之幸福感受佳,在「生活滿意」層面感到最幸福,其次依序為「人
際和諧」、「自我悅納」及「身心健康」。
三、新住民學童知覺母親教養方式,在性別、年級、母親國籍及母親教育程度存
在顯著差異。
四、新住民學童之幸福感,在年級、手足數、母親國籍及母親教育程度存在顯著
差異。
五、新住民學童知覺母親教養方式為「開明權威」,則其幸福感最佳。
六、新住民學童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中,以「開明權威」對幸福感具有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之結論與心得,分別對教育行政單位、學校與教師、家長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well-being of immigrant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Kinmen. The study also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parenting style and well-being. The subjects in the survey study were 304 immigrant children at fou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Kinmen County in 2015.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s,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was the most perceived conception, followed by the“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the “spoiling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neglected parenting style”.
2. Immigrant children had high level of well-being. “Life satisfaction well-being” had the highest score, followed b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ll-being”, “self-pleased well-being”, and “health body and mind well-being”.
3.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Styles of immigrant children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ender, grades, mother’s nationality,and mother’s education.
4. Well-being of immigrant children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rades, numbers of sibling , mother’s nationality,and mother’s education.
5. The immigrant children whose mother took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had higher level of well-being.
6. The parenting styles could predict the level of well-being of immigrant children.
The suggestions about parenting styles and well-being of immigrant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and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provided in this study.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頁次
謝 誌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v
表 次..........................................................................................................................vii
圖 次...........................................................................................................................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意涵、理論及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幸福感之意涵、理論及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 新住民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幸福感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7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討論..............................................................................71
第一節 新住民學童知覺母親教養方式與幸福感之現況分析................................. 7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住民學童知覺母親教養方式與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79
第三節 新住民學童知覺母親教養方式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97
第四節 新住民學童母親知覺教養方式與幸福感之預測分析............................... 10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7
壹、中文部分........................................................................................................ 117
貳、西文部分........................................................................................................ 127
附錄............................................................................................................................ 131
附錄一 專家諮詢問卷......................................................................................... 131
附錄二 母親教養方式量表之專家內容效度問卷審查結果.................................. 140
附錄三 幸福感量表之專家內容效度問卷審查結果............................................. 142
附錄四 預試問卷................................................................................................ 144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49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15)。縣市外裔、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2015年11月2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346
金門縣政府民政處(2014)。金門縣新移民人數統計。2015 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kinmen.gov.tw/Layout/main_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36578&frame=&DepartmentID=13&LanguageType=1
教育部統計處(2015)。103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概況。教育統計簡訊《第 27號》。2015 年4月25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brief/103%e5%ad%b8%e5%b9%b4%e6%96%b0%e7%a7%bb%e6%b0%91%e5%ad%90%e5%a5%b3%e5%b0%b1%e8%ae%80%e5%9c%8b%e4%b8%ad%e5%b0%8f%e6%a6%82%e6%b3%81.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5)。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2015 年4月25日取自
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3.pdf
百度百科(2008)。2015 年12月19日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880430.htm
台灣兒童健康聯盟(Child Health Alliance Taiwan)(2015)。台灣兒童健康幸福指數。2015 年6月30日取自
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594&pid=3837
講義雜誌(2012)。2012 年(第十二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新北市,講義堂股
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教養之定義。2015 年8月5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1%D0%BEi&pieceLen=50&fld=1&cat=&ukey=-1434008954&serial=1&recNo=1&op=f&imgFont=1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貞云、黃欣蕙、何淑菁(2012)。新移民家庭父母教養子女的問題與因應策略之
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37,28-40。
王婷(2013)。父母教養方式研究的進展。西南大學教育學部人資社科Human Resources & Social Sciences,14,345-345。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櫻芬、連廷嘉(2012)。青少年社交能力在其人際依附與心理健康間的中介角色探討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4,67- 94。
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朝賢、呂慧玲(2014)。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8(3), 79–101。
呂慧玲(2014)。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邢一欣、楊希珮、黃思華(2013)。子職新關心。中等教育,64(4),56–75。
吳明蒼(2014)。高雄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對幸福感關係之探討。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1),134-155。
吳明蒼、蔡正育、柳立偉(2011)。大學生生活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2),152 - 165。
吳明隆(201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清山(2012)。教育幸福的理念與實踐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20,5-15。
吳清山、劉春榮(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吳淑芬(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偲嫄、鄧運林(2011)。父母不同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研究。南亞學報,
31,469-493。
吳筱婷(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碧娥(2006)。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 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沛玲(2013)。新住民學童母親教養態度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萍薇(2012)。桃園縣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淑珠(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台北。
邱惠娟、童心怡(2010)。教師幸福感內涵之探究。學校行政,67,168-180。
邱馨瑩(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現況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周玉秀(2015)。創造師生幸福感的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101-106。林于勛(2010)。國小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志慧(2013)。國小高年級兒童感恩、樂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美月、王明月、許吉越(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休閒涉入對閱讀休閒效益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2),41 - 55。
林純燕、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2,205-230。
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婉惠(2012)。家長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英語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淑惠、黃韞臻(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0(2),83-106。
林惠雅、林麗玲(2008)。青少年知覺之家人關係型態與幸福感。本土心理學研究 ,30,199 - 241。
林翠玲(2008)。新移民子女之支持系統、自我認同、主觀幸福感對學校適應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徐美雯、魏希聖(2015)。華人文化教養信念、教養行為對青少年憂鬱及偏差行為之影響。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8,35-63。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梁琬晴(2009)。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楨妮(2013)。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自我意識研究。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新西部(下旬刊),4,127-142。
夏麗鳳(2011)。澎湖縣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夏曉葳(2011)。國中生人格特質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高旭繁、陳芬憶(2006)。傳統性、現代性、及孝道觀念對幸福感的影響:一項親子對偶設計。本土心理學研究,25,243 - 278。
許婷婷、林惠雅(2011)。青少年知覺母親教養行為、母親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2,149-179。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郭宜瑾(2007)。雙親教養態度對新移民子女行為問題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高雄市。
張芳全、夏麗鳳(2011)。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0,73-101。
張苙雲(2013)。幸福感的來龍與去脈:對教育和國家競爭力的啟示。社會科學論叢,7(1),I - X。
張美珍(2006)。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中新移民子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張惠琴(2009)。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
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光安(2009)。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婉琪、徐崇倫(2011)。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教育研究集刊,57(2),121-154。
陳密桃、陳玲婉(2006)。國小學童母親的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知相關研
究。高雄師大學報,20,1-20。
陳慧蓮(2012)。基隆市國中生幸福感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陳靜惠(2010)。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卑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彭文濤(2008)。父母教養方式研究概述。陰山學刊YINSHAN ACADEMIC JOURNAL,21(1),69-74。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曾筱婕(2010)。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曾嘉珍(2011)。桃園縣新移民子女的家庭氣氛、幸福感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士哲、葉光輝(2013)。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雙元孝道信念的影響效果:中介歷程的探討。本土心理學研究,39,119 - 164。
黃士哲(2011)。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雙元孝道信念的影響效果:中介歷程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市。
黃丹妮(2014)。新住民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童情緒智力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念祖(2010)。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幸福感、學業自我效能及歸因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政光(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黃曼琳(201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正向管教與學生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黃韞臻、林淑惠(2012)。父母婚姻關係、教養方式、個體休閒滿意度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相關探討—以臺中市六所大專院校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6(1),99 - 122。
黃瀗瑱(2007)。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葉怡伶、王鍾和(2012)。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議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8,6 - 27。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
,7-28。
楊淑晴、黃凱琳(2011)。國中生參與線上遊戲經驗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幸福 感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3),407- 442。
廖文妙(2015)。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蔡正欲、吳明蒼、陳文英(2009)。知覺幸福感量表編製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
閒期刊,8(2),62-74。
蔡明珍(2011)。從家庭環狀模式敘說我的家庭隱喻。家庭教育雙月刊,33,58-60。
蔡玲雪(2005)。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之親子關係, 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
蔡進雄(2012)。論幸福感的意涵及價值。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51。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劉惠琴(2009)。南投縣及彰化縣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鄭智陽(2013)。基隆市國民中學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 文化資本, 幸福感與學校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盧妍伶、呂朝賢(2014)。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2),95-126。
賴婉甄(2009)。高雄地區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亞儒(2009)。國小學童之母親國籍與其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及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謝美香(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雅如(2011)。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謝煒瑩(2014)。新北市新移民子女自我教育期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謝藝庭(2009)。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命態度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怡靜(2009)。學前幼兒父母的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35-57。
鍾麗儀(2012)。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蕭瑞美(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魏美惠、楊騏嘉(2010)。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8,63-91。
顏秀芳(2007)。兒童樂觀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譚子文、董旭英(2010)。自我概念與父母教養方式對臺灣都會區高中生偏差行為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203 - 233。
羅華貞(2008)。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蘇怡菁(2013)。國小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注意力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41,53-64。

蘇玲慧(2015)。國小學生學業情緒與幸福感之模式研究—以同儕互動為中介變項。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111 - 135。
Arkoff, A. (1988).適應與心理衛生(王鍾和、李勤川、陽琪編譯)。台北:大洋。(原著出版於1968)。
貳、英文部分
Andrew,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edge.
Argyle, M. (2001).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2nd ed. ). London: Routledge.
Bandura, A. (1977) .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ce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ckley, W. (1967). 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 New York: prentice-Hall.
Clair, A.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ir Children in Britain.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5(4),631-650.
Costa , P. T., & McCrae, R.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4),668-678.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487-496.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542-575.
Diener, E., & Lucas, R.E. (1999).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Diener, E., Lucas, R. E., & Oishi, S. (2005).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63-7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rikson, E. H. (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A review. New York: Norton.
Grob, A. (1995). Berne questionnai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Youth form).University Berne, Bern.
Head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92-402.
Leung, J. P., & Leung, K. (1992 ). Life Satisfaction, self 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1(6), 653-665.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4th ed.). New York: Wiley.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Harper &
Row.
Michael, G.Y. & Goldgerg, W.A. (1993).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modei, M.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Ozmete, E. (2011). Subjective well-being: A research on life satisfaction as cognitivecompon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3(4), 55-61.
Piaget, J. (1974).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quantities. (Pomerans, A.J.,Tra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1941).
Schaefer, E. S. (1959). A circumf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 295-302.
Schwarz N., & Strack F. (1999). Repor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udgmental
processes and their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Kahneman. D., Diener E.,
& Schwarz N. (Ed.),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Shek, D. T. L. (1997). The relation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to adolescent psychology well-being,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5, 277-290.
Skinner, B.F. (1971).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3,111-115.
Van, W. F., Hub, L., & Ruud, A. (2000). The Parental Bond and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9 (3), 307 – 318.
Veenhoven, R.(1994).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101-160.
Wilson, W. (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7, 294-3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櫻芬、連廷嘉(2012)。青少年社交能力在其人際依附與心理健康間的中介角色探討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4,67- 94。
2. 呂朝賢、呂慧玲(2014)。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8(3), 79–101。
3. 吳明蒼(2014)。高雄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對幸福感關係之探討。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1),134-155。
4. 吳明蒼、蔡正育、柳立偉(2011)。大學生生活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2),152 - 165。
5. 吳清山(2012)。教育幸福的理念與實踐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20,5-15。
6. 吳偲嫄、鄧運林(2011)。父母不同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研究。南亞學報,
7. 林美月、王明月、許吉越(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休閒涉入對閱讀休閒效益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2),41 - 55。
8. 林惠雅、林麗玲(2008)。青少年知覺之家人關係型態與幸福感。本土心理學研究 ,30,199 - 241。
9.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10. 徐美雯、魏希聖(2015)。華人文化教養信念、教養行為對青少年憂鬱及偏差行為之影響。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8,35-63。
11. 陸洛、高旭繁、陳芬憶(2006)。傳統性、現代性、及孝道觀念對幸福感的影響:一項親子對偶設計。本土心理學研究,25,243 - 278。
12. 許婷婷、林惠雅(2011)。青少年知覺母親教養行為、母親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2,149-179。
13. 張芳全、夏麗鳳(2011)。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0,73-101。
14. 張苙雲(2013)。幸福感的來龍與去脈:對教育和國家競爭力的啟示。社會科學論叢,7(1),I - X。
15. 陳婉琪、徐崇倫(2011)。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教育研究集刊,57(2),12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