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世芳(2006)。以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單元的概念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王亭茵(2001)。師範院校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縣。
王岱伊(2002)。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縣。王元駿(2011)。網路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防震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問題解決能力地震防災態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馨瑩(2014)。演練對消防教育之效果評估-以彰化縣某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2015)。http://www.cwb.gov.tw/
中央氣象局地震報告921。http://www.cwb.gov.tw/
內政部消防局-防救災學習網(2015)。http://el.ndppc.nat.gov.tw/
《左傳》〈昭公〉:「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資訊網(2015)
http://246.swcb.gov.tw/debrisClassInfo/disastersgroup/disastersgroup.aspx
江麗瓊(2005)。國小生活課程合作學習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伍家慧(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防災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朴柾雄(2010)。資優科普王──火山和地震。新北市:華藝學苑。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03)。地震百問。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0)。天然災害災防問。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余明寧(2000)。教育大辭典。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50/(2015.01.02)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清(2011)。育研究法-分析與應用。臺北:華騰。
吳宗霖(2015)。分組合作學習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國七數學比例單元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錫津(1997):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李致誠(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李宜玫(2007)。學習之樂樂無窮—談內在動機與外再動機。國民教育,48(1)李偲瑋(2015)。適性化數位學習融入合作學習對國小認知功能輕微缺損學生在數學文字題解題之學
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沈宗禈(2014)。消防機關實施國民小學防災教育宣導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布袋鎮9所國小學童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
沈秀燕(2014)。高二數學課室中從合作學習邁向數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秀梅(2001)。國民中學防震教育課程概念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靜萍 (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林至彥(2007)。拼圖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實驗成效之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小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林宜瑩(2014)。合作學習融入國中公民實踐活動之研究-以臺中市立某國民中學之分析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怡萱(2015)。國民中學七年級英語科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沈芳如(2002)。國中理化課室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彰化縣。
施添福(2015)。國小社會教師專用課本第六冊教師手冊(第二版)。新北市:康軒文教。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岳斯平(2002)。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善學生對高中物理的解題能力及學習態度之合作式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大學,彰化縣。
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縣。
洪蓉宜(2002)。合作學習策略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柯明月(2001)。網路合作學習實施之整體性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縣。
徐學正(2002)。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與班級經營策略改進國中學生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徐月娥(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防震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徐佳均(2015)。防災校園成果效益之研究-以102年防災校園建置與實驗專案計畫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郭英彥(2007)。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孫賢霖(2008)。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於網頁設計技能檢定數位學習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范聖佳(2002)。國中理化課室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成恭(2003)。國民小學實施防震教育成效之研究─以臺北縣清水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麗霜(2006)。合作學習應用於數學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靜德(2006)。多媒體輔助防震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靖薇(2006)。國小二年級學童以合作學習模式學習「常見的水果」單元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家彬(2007)。成就目標論—學習動機研究的新取向。國民教育,48(1),99-105。陳慧珍(2007)。淺談合作學習教學與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5。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5/65-24.htm,20151225
陳德昌(2011)。資訊融入地震防災教育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凱旋(2014)。國小防災體驗教育融入休閒防災素養之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縣。
陳達青(2015)。校園震災避難演練與避難時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陳寧宜(2015)。導師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之行動研究-以某國中數學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陳虹汝(2015)。合作學習對七年級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及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寶蓮(1995)。如何激發學習的內在動機。研習資訊,12(6),65-66。
張世忠(1998)。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4,30-36。張宏仁(2008)。國民小學實施防災教育成效教育—以南投縣內湖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
張文華(2009)。國民小學實施防震演習教學之效果評估-以雲林縣某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雲林縣。
張欣瑜(2015)。運用TRIZ理論改善國小低年級學童防災知識學習-以江翠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梁家玉(2002)。自我效能對網路合作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縣。許惠卿(2003)。國小防震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教育部(2004)。防災教育手冊(國中小學生適用)。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總體統計資料庫(2016)
http://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L.asp
黃政傑、林佩璇 (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吳俊憲 (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翊騌(2001)。網頁小組討論小老師鷹架輔助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士烟(2002)。多媒體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上的研究-雲林縣沿海偏遠地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順良(2002)。國中生活科技合作學習對學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秀敏(2002)。以合作學習模式閱讀文學名著對高中生英語字彙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煒翔(2012)。國小學童防震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彰化縣中正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傅新書(2009)。一看就懂的地理百科。新北市:遠足文化。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
級社會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4-80。楊明華(2010)。有關地理的100個知識。臺北市:驛站文化。
楊天生(2014)。合作學習教學法應用在颱風防災教育之成效研究-以臺北市長安國小四年級學童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臺灣抗震網(2015)http://www.comedrill.com.tw/
維基百科(201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0%88%E4%BD%9C%E5%AD%A6%E4%
B9%A0
維基百科(20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E%E5%85%8B%E7%89%B9%E5%88%
B6%E5%9C%B0%E9%9C%87%E9%9C%87%E7%B4%9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8D%E6%A1%91%E6%95%88%E5%
BA%94
廖家賢(2015)。運用翻轉教室學習策略改善防災教育反思及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廖宇瑄(2015)。十二年國教活化教學中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 ─以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蔡衡、楊建夫(2004)。臺灣的斷層與地震。新北市:遠足文化。
蔡駿暉(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 中的合作學習-專訪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
究所鄭晉昌教授。教育研究雙月刊,49,13-15。
蔡敏玲(1998)。「內」「外」之間與之外的模糊地帶:再思建構論之爭議。課程教學季刊1(3),
81-96。
蔡佳霖(2003)。都市防震減災教學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盆地內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鄭素卿(2001)。英勇投入921大地震救災總報告。南投市:南投縣政府。
蔣偉寧(2004)。防災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劉金炳(2009)。臺中縣東勢國小防震教學模組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衛靖捷(2015)。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指標分析研究 -以102年度防災素養檢測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謝金青(2015)。論文寫作100問。臺北市:黃金學堂。
謝立人(2002)。與合作學習策略實施於國中數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彰化縣。
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綜合領域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賴銳霞(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鍾鳳香(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兒童閱讀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縣。
簡妙娟等人(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蘇糸妙(2015)。臺灣防減災教育策略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Berk, L. E & Winsler,A.)。臺北
市:心理。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多元智慧的教與學(2版)(Compbell, L. , Compbell,B. &
Dickinson,D)。臺北市:遠流。
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Vygotsky, L. S.)。臺北巿:桂冠。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Bandura, A.(1989).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mericanPsychologist,
44, 1175-1184.
Coulson, Joseph. Market Education: The Unknown History. Piscataway, New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9: 40-47. ISBN 1560004088
Cordasco, Francesco. A Brief History of Education: A Handbook ofInformation on
Greek .
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Jacob,E.(1999)Cooperative Learning inContext.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Johnson,D.W. &Johnson,R.T.(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8).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Jenkins,J.R.,Antil,L.R.,Wayne.S.K.,&Vadasy,P.F.(2003).How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s for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medial studests.Exceptional
Children,69,279-292.
Roman, Medieval, Renaissance, and Modern Educational Practice.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1976: 5-9. ISBN 0822600676
Slavin, R. 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practice (2 nd ed. ).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Slavin, R. 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 nd
ed. ).NJ:Prentice-Hall.
Maxim, G. W. (2006). Dynamic social studies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
inspiring tomorrow's social scientists(8th ed.). UpperSaddleRiver,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