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4: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立忞
研究生(外文):LIU,LI-MIN
論文名稱:中學生自我概念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Concept on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指導教授:巫博瀚巫博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BO-HAN
口試委員:劉政宏連倖誼
口試委員(外文):LIU,CHENG-HONGLIEN,HSING-YI
口試日期:2016-05-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8
中文關鍵詞:自我概念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結構方程模式
外文關鍵詞:Self-ConceptLearning AttitudesAcademic Achievement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9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國中生自我概念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本研究資料取自「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所釋出的92學年度國三學生問卷資料,研究樣本共抽取333所國中1,930個班級,計有18,118人,並依據此一代表性樣本對本研究所建構之理論模式進行適配度考驗。本研究結果顯示:一、自我概念對學習態度,具有正向的影響。二、學習態度對學業成就具有正向影響。三、自我概念能透過學習態度對學業成就產生正向的影響。四、由模型適配度指標可知,本研究所建構之理論模式可與國內國中生的觀察資料相適配,亦即本研究所建構的理論模式可以用來解釋臺灣國中生的觀察資料。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以供教育人員及未來研究參考。
This research aimed to have a discussion on eff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concept on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aiwan. The research adopts data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Nine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released by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 in academic year 2003, with a sample of 18,118 subject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representing sample, performed Goodness of Fit test on theoretical model built by our graduate school. The research results came as follows: 1. Self-Concep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learning attitudes; 2. Learning attitude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3. Self-concept can result in positive impacts through learning attitudes; 4. From fit index, the theoretical model built in our graduate school fit into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domestic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aning theoretical model built by our graduate school can be used as the interpretation to observational data of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research raise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results, and can be served as references to education workers and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目 次
審定書
謝誌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表次 ⅳ
圖次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本研究之重要性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自我概念之理論 7
第二節 學習態度之理論 16
第三節 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節 研究資料來源 23
第三節 變項測量與構念效度檢驗 2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2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8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28
第二節 整體模式之適配度考驗 29
第三節 模式中各變項之效果 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4
第一節 結果與討論 3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36

參考文獻 38
壹、中文部分 38
貳、英文部分 4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克先(1992)。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
王正婷(2010)。不同管教方式之父母比較行為對子女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冠程(2011)。補習班教師教學型態、學生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朱敬先 (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千華。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24,261-271。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谷宗芸 (200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李 輝(1994)。影響國小學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後續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5,83-122。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 TEPS 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 2 ),1-47。
李鴻章(2006)。臺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 2 ),1- 41。
汪美伶、李灦銘(2010)。學校相關壓力對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內控信念之調節角色。中華心理衛生期刊,23( 1 ),10-11。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何榮桂、王振德、陳美芳、蔡崇建(1984)。國中資優學生學習行為初步研究。資優季刊,12,17-22。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 242。
巫博瀚(2004)。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自我調整學習對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沈怡伶(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補習現況、補習動機、數學態度與補習滿意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金清文(200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千惠、郭惠君 (1997)。同儕個別教學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學業表現與學習態度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125-152。
林憶芝(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淑娟 (2007)。國小學童數學科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台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式的探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 1 ),45-88。
吳林輝(1999)。臨床視導在臺北市國中實習教師教學輔導之需求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美玲 ( 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明隆(2013)。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吳裕益 (1993)。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台北:心理。
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吳怡儒、蔡文榮、李林滄(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1(1),25-57。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育大學,屏東。
吳秋帆(2007)。國小音樂才能班學生學習態度與音樂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武典(1971)。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 5 ),5-11。
吳武典(1971)。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 15 ),5-32。
吳武典、陳美芳、蔡崇建(1985)。國中資優班學生的個人特質、學習環境與教育效果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77-312。
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臺灣教育,566,44-50。
吳挺溦(2006)。「一校一藝團」計畫下國中音樂藝團學生音樂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吳耀明(2010)。多元教學與評量對國小學童學習態度及學習焦慮之影響。教育研究學報,44(1),153 -177。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志亭(2004)。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霓敏 (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侯雅齡、吳裕益(201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 。
侯雅齡 (2001)。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之發展。測驗年刊,48( 1 ),141-166。
侯雅齡(2013)。資優生科學自我概念與科學成就之縱貫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57-90。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1-134 。
洪志成(1989)。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重要他人的相關研究回顧。臺東師院學報,2,99-148 。
洪彰懋(2009)。國中生自然科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制,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3。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為藩 (1975)。資賦優異兒童生活適應(自我觀念)之評鑑。教育部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研究實驗叢書,5,14-29 。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的理論架構。師大教研所季刊,21,51-143。
郭為藩(1970)。自我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2,41-84。
郭靜姿(1985)。從幾個觀點談資優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資優教育季刊,16,261-276 。
許秀薇(2008)。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芬、黃萬居(2007)。國小學童A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6,49-77。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93-100。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4)。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臺北市:五南。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249-268。
陳淑蘭(2011)。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瑋婷 (2011)。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結合後設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4 ( 2 ),3–95。
陳慶福、鍾寶珠(1998)。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2,1-136。
黃金梅 (2002)。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
黃堅厚(2002)。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芳銘(2003)。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榮貴 (2002)。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屏縣教育季刊,12,1621。
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貴祥 (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文隆 (1996)。臺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 4 ),39-77。
張芳全 (2011)。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 1 ),29-56。
張志銨(2002)。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汽車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新仁 (1982)。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88-95 。
張素娥(2012)。國小新移民子女與本籍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煌熙譯 (1993)。瞭解你十五~十七歲的孩子。臺北市:三民書局。
詹秀雯、張芳全 (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 1 ),49-76。
詹美瑩(2012)。基隆市新移民子女的家庭資源、 課外閱讀行為、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玉珠、吳靜吉(1992)。中小學生批判思考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79-100。
葉宗文(1988)。自我肯定訓練對育幼院院童、單親兒童自我觀念、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楊銀興 (1988)。國民小學低成就學生之輔導。測驗與輔導,90,1761-1762。
楊惠珍(2010)。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課後補習經驗與數學學習態度、學習成就之相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國樞、張春興(1984)。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臺北市:環宇書局。
楊貴榮(2003)。克服與未克服低成就高中生其心理特質、自我概念及外在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溫國珍(201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趙曉美(2010)。自我概念之發展與改變策略。教育專業期刊,1,31-53。
蔡秋明(2003)。高職實用技能機械類科學生之自我概念與技能學習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蔡淑怡(2008)。中長期安置機構青少年學校適應之探討-以某一個少年安置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鄭克琳(2011)。國小班級學習社群氣氛與學童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鄧運林(1991)。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劉潔玲 (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 3 ),86-105。
劉雅文 (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劉政宏 (2002)。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欽銘(198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3,75-84。
盧欽銘 (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縱貫研究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24。
賴美雪 (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
賴保禎 (1993)。學習態度測驗。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東歷(2003)。國中學生家庭因素對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謝敏青(2007)。國中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中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瑞彬(2005)。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在自我觀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佳純(2009)。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17 ( 3 ),1-40。
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家庭教育資源、學習態度、班級互動在學習成效的作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35-162。


貳、英文部分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4-94.
Bodovski, K., &; Farkas, G. (2007). Do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contribute to inequality in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5(3), 301-322.
Burns, R. B. (1991). Essential psychology (2nd ed.).Dordrecht, Canad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yrne, B. M. (1996). Measuring self-concept across the life span: Issues and instrument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s.
Byrne, B. M. (1984). The general/academic self-concept nomological network: A review of construct validation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 427-456
Carpenter, R. E., (1986).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 concept,Socioeconomic 135 status, race, and sex to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 of five-year-old students attending anacademically oriented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andthose attending a sociality oriented earlychildhood-program.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7/8A, 28-82.
Combs, A. W., (1962). Motivation and the growth of self: Inperceiving, being, and learning.Association for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vearbook.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ovington, M. V.(1984). The self-worth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5, 5-20.
Erikson, E. H., (1968).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Notton.
Freud, S. (1962). A Greneral Introduction to Paychoanalysis.Joan Riviere (trana), New York:Liveright.
Fishbein, M.,&Ajzen, I.(1972). Attitudes and normative beliefs as factors influenc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148Psychology , 21, 1-9.
Fisher, Robert W.Fisher(2004). Effective Learning Begins With the Right Attitudes.
Teaching Professor.18, 3-6.
Fitts, W. H., (1965).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Manual. Los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itts,W.H., (1972). The self-concept and performance. Tennessee:The Dede Walace Center.
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8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Kline, R. B. (198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Lynch, M. D. (1978). Self concept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symposicem on self-concept, Baston, Mass, September.
Maehr, M. L., & Meyer, H. 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9(4), 371-409.
Markus, R. E. & Wurf, E. (1987). The dynamic self-concept: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8, 299-337.
Marsh, H. W., & Byrne, B. M. (1999). Causal ordering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Reanalysis of a pioneering study and achievement: Reanalysis of a pioneering study and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4, 155-168.
Marsh, H. W. (1987). 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280-295.
Marsh, H. W., & Byrne, B. M. (1999). Causal ordering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Reanalysis of a pioneering study and achievement: Reanalysis of a pioneering study and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4, 155-168.
Marsh, H. W., & Hau, K. T. (2003). Big-fish-little-pond-effect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A crosscultural(26 country) test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cademically selective school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8, 364–376.
Marsh, H. W., & Hau, K. T. (2004). Explaining paradoxical relations between academic self-concepts and achievements: Cross-cultural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internal/ex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predicitonsacross 26 countr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 56-67.
Marsh, H. W., Hau, K. T., & Craven, R. (2004). 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stands up to scrutiny.American Psychologist, 59, 269-271.
Marsh, H. W., Koller, O., & Baumert, J. (2001). Reunification of East and West German schoolsystems: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modeling study of 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on academicself-concep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8, 321–350.
Marsh, H. W., Kong, C. K., & Hau, K. (2000).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models of the big-fish-little-pondeffect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Counterbalancing contrast and reflected glory effects inHong Kong schoo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337–349.
Marsh, H. W., Seaton, M., Trautwein, U., Lüdtke, O., Hau, K. T., O’Mara, A. J. et al (2008). The big-fish–little-pond-effectstands up to critical scrutiny: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methodology, and future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 319-350.
Marshall, H.H. (1989).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cept. Young Children,44(5), 44-51.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 Harper and Row.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gers, C. R., Smith, M., & Coleman, M. (1978).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1), 50-57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Williams, J. (1978). Doubters, Delinquents and Dropouts- Canthey be helped through improved self-concept? ERIC NO. ED150752.
Wolf, S.J., &; Fraser, B. J. (2008). Learning environment,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 among middle-school science students using inquiry-based laboratory activitie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8, 321-341.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鴻章(2006)。臺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 2 ),1- 41。
2.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3.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 242。
4. 吳怡儒、蔡文榮、李林滄(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1(1),25-57。
5. 吳武典(1971)。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 5 ),5-11。
6. 吳武典、陳美芳、蔡崇建(1985)。國中資優班學生的個人特質、學習環境與教育效果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77-312。
7. 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臺灣教育,566,44-50。
8. 吳耀明(2010)。多元教學與評量對國小學童學習態度及學習焦慮之影響。教育研究學報,44(1),153 -177。
9. 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
10. 侯雅齡(2013)。資優生科學自我概念與科學成就之縱貫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57-90。
11. 洪志成(1989)。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重要他人的相關研究回顧。臺東師院學報,2,99-148 。
12. 郭為藩(1970)。自我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2,41-84。
13. 郭靜姿(1985)。從幾個觀點談資優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資優教育季刊,16,261-276 。
14. 陳秀芬、黃萬居(2007)。國小學童A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6,49-77。
15.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24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