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0/09/01/3388.aspx。
王金國(2014)。一起來「活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73-74。
王浩然(2012)。活化教學適性輔導~成就每一個孩子。2015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k12ea.gov.tw/files/epaper_ext/94fd3b2a-ea16-4d08-b1a3-f18395558f2f/doc/%E6%B4%BB%E5%8C%96%E6%95%99%E5%AD%B8%20%E9%81%A9%E6%80%A7%E8%BC%94%E5%B0%8E%EF%BD%9E%E6%88%90%E5%B0%B1%E6%AF%8F%E4%B8%80%E5%80%8B%E5%AD%A9%E5%AD%90.pdf
王彩鸝(2015)。會考成績公布英數嚴重雙峰。2015年10月31日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916/947753-%E6%9C%83%E8%80%83%E6%88%90%E7%B8%BE%E5%85%AC%E5%B8%83-%E8%8B%B1%E6%95%B8%E5%9A%B4%E9%87%8D%E9%9B%99%E5%B3%B0
王曉慧(2000)。高雄市國小學生家庭文化環境英語學習方法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世新大學教學卓越中心(2016)。一加一大於二! 合作學習教學法。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distance.shu.edu.tw/TLez/ez06.htm
丘立崗主譯、蘇照雅等譯(2006)。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台北市:學富文化。
朱玉婷(2011)。運用合作學習於動畫製作之探究--以國中英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佐藤学(2010)。教育の方法。東京:小学館。
佐藤学(2012)。学校見聞録—学びの共同体の実践。東京:左右社。
何屏蘭(2012)「國民中學學習資源網」學習成效探討—以羅東國中英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吳雨桑、林建平(2009)。大學生英語學習環境、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81-222。
吳淑蘭(2013)。雲端教學服務平台導入國中英語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吳清山(2014)。善用活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師友月刊,559,31-35。
呂孟宜(2009)。合作學習法對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宋宜娟(2013)多元評量在英語閱讀上的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李咏吟主編(2001)。學習輔導。臺北市:心理。
李美誼(2004)。多媒體英語歌曲教學對提升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紋玲(2015)。分組合作學習應用在國中英語教學之研究-以屏東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李雪菱(2012)電子書包遊戲式學習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一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榮通(2006)。合作學習法的認識與實施。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8。
卓憶嵐(2015)。菉菉私塾.翻轉魔法2.0--SWEET Q訂做一個你!。中等教育,66(2),88-99。
林宏澤(2010)。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和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市。林言椒、何承偉(2014)。晚清民初 VS 工業革命:西力東漸的滄桑。台北市:龍圖騰文化。
林美杏(2011)國小英語合作學習活動型態及其影響英語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林栢裕(1999)。學習態度、自信心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研究-以苗栗縣建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林慧聆(2010)。國中英語會話活動合作學習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邱克豪與邵慧琪(2003)。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應用。台東特教,18,32-38。
姜雅玲(2012)。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姜筱屏(2010)。偏遠地區國中體育班應用合作學習於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孫扶志(2003)。原住民文化取向的國小數學科多元思考教材設計。載於國立台東大學原住民教育中心舉辦之「九十二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59-95 頁。臺東縣。
徐宗林(1991)。西洋教育史。台北市:五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2)。國中英語「M型化」 基測「雙峰現象」恐延續到高中。2015年10月31日取自:http://pr.ntnu.edu.tw/newspaper/index.php?mode=data&id=10873
張武昌、周中天、陳純音、葉錫南、林正昌、許月貴(2004)。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編號:PG9112-0850),未出版。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淑卿(2013)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張淳惠(2004)。遊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縣。張新仁編著(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4,版1+4。
教育部(2009)。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民國98年07月14日修正)。2015年10月31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34836&KeyWordHL=%E5%9C%8B%E6%B0%91%E5%B0%8F%E5%AD%B8%E5%8F%8A%E5%9C%8B%E6%B0%91%E4%B8%AD%E5%AD%B8%E5%B8%B8%E6%85%8B%E7%B7%A8%E7%8F%AD%E5%8F%8A%E5%88%86%E7%B5%84%E5%AD%B8%E7%BF%92%E6%BA%96%E5%89%87&StyleType=1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法(民國100年11月30日修正)。2015年10月31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927
教育部(2015)。104學年度分組合作學習成效問卷調查-前測。2015年1月3日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questionnaire.php。
許惠茹(2014)。國中一年級英語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縣:精華。
郭先德(2015)資訊科技融入情境教學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效及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郭為藩(1984)。特殊教育名詞彙編。臺北市:心理。
陳年興、謝盛文、陳怡如(2006)。探討新一代混成學習模式之學習成效。TANET 2006 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育誠(2012)遊戲式教學融入國二英語課程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怡雅(2015)。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秋麗(2004)。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若瑜(2015)。英語科分組合作學習之理論、問題與因應之道。發表於銘傳大學2015年教育學術研討會。
陳婕瑩(2014)運用多媒體英語歌曲融入英語文法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效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陳雅蕙(2015)。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陳韻晴(2015, April 6)。解決英語雙峰 北市推兩班三組教學【國語日報新聞】。2015年10月31日取自:https://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92656
黃佩棻(2013)。合作學習實施於國中八年級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思華、劉遠楨與顏菀廷(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創新合作學習模式對國小數學科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14(1),115-140。
黃政傑、林佩璇(2015)。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黃淑真(2007)。外語學習動機理論的發展與教學研究的回顧。英語教學,31(3),101-124。
黃富廷(2015)。邁向「以學生為中心」之教學設計的世界潮流。台東特教,41,1-6。
愛學網(2016)。活化教學 做學習的主人–臺東縣立池上國中。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stv.moe.edu.tw/co_video_content.php?p=290693
溫瑞珠(2013)。活用合作學習教學法於國中美術班英語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萬世鼎、曾芬蘭、宋曜廷(2010)。國中基測英語科雙峰分配探索。測驗學刊,57(1),107-137。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潘世尊(2001)。羅吉斯的人本教育觀:理論、實踐與反省。屏東師院學報,15,203-230。
鄭雅菱(2014)以平板電腦進行國小英語課堂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黎瓊麗(2004)。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盧雪梅(2012)。國中基測英語科題組結構與學生表現之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5(1),67-95。
謝沛樺(2006)。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信念、學習策略、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謝佳穎、王智弘、倪芳瑜(2008)。身心障礙者就業訓練歷程中工作自我效能之初探。2015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4/74-13.htm
鍾宜臻(2013)電子繪本對國中學生英語廣泛閱讀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簡佑潔(2012)電腦輔助情境式教學對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簡曉琳(2003)。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彰化縣近郊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業大學,彰化縣。蘇文俊(2006)。以多元化合作學習方案改進國中生理化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貳、英文部分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Van Nostrand.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nware, C. A., & Deci, E. L. (1984). Quality of learning with ab active versus passive motivational se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1(4), 755-765.
Chen, J. F., Warden, C. A., & Chang, H. T. (2005). Motivators that do not motivate: The case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motivation. TESOL Quarterly, 39(4), 609-633.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evries, D. L., & Slavin, R. E. (1978). “Teams-Games-Tournament (TGT): Review of ten classroom experim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 28-38
Dörnyei, Z. (1994).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 273-284.
Dörnyei, Z., & Ottó, I. (1998). Motivation in action: A process model of L2 motivation. Working pap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4, 43-69.
Drew Schrader (2013). A defini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New Tech Netw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wtechnetwork.org/blog/definition-traditional-teaching
Gardner, R. 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Hsu, W. H. (2001). How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fluenc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USA.
Ikpia, V. I. (2001). The attitude and perceptions of adult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 toward explicit grammar instruction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0). Circles of learning. (3rd ed.).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McClelland, D. C. (1961). The achieving society.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Melissa Hurst (2012). The importance of motivation in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tudy.com. Retrieved from: http://study.com/academy/lesson/the-importance-of-motivation-in-an-educational-environment.html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 McKeachie,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TheUniversity Michigan.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 (4), 253-260.
Rogers, C. R.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Boston: HoughtonMifflin.
Rogers, C. R. (1961). Onbecoming a person- a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gers, C. R. (1983).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Columbus, Ohio: Merril.
Rogers, C. R. (1992). The necessary of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0(6), 827-832.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11
Slavin, R.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 KKY
Warden, C. A. (2000). EFL business writing behaviors in differing feedback environments. Language Learning, 50, 573-616.
Weiner, B. (1986).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emotion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ilog
Woolfolk, A. E. (201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2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