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豐(2001)。臺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仲凱(2008)。跑走活動及健康生活形態在健康體適能促進之研究--以嘉義市育人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王瑞霞、邱啟潤、辛錫璋、黃鳳香(1992)。學童與父母親間慢性病危險因子健康知識生活方式相關性之探討。醫學與生命科學,8(4),679-691。
方淑卿(2007)。快走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方進隆(2007)。運動、體適能與健康。健康體適能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李富(2006)。間斷與連續新式健身操對肥胖男童健康體能及血脂肪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呂雪慧(2012,11月15日)。亞洲人比身材臺灣人最胖。工商時報。
沈建國(2001)。不同頻率之新式健康操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沈建國、郭癸賓、林秀卿(2012)。體重過重學童介入運動後對健康體適能提升效果。屏東科大體育學刊,(1),67-76
沈建國、郭癸賓、陳肇芳、陳良乾(2011)。運動介入對小學高年級體重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2011年兩岸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69-174。
沈樹林(200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吳子聰(2012)。兒童肥胖防治。取自http://gene.hpa.gov.tw/index.phpmo=CaseaPaper&action=paper1_show&cate=Set1&csn=43&sn=124
吳仁宇(2002)。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學校實施學生體重控制之意義及重要性。台北市:教育部。
吳義弘(2006)。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鳳珠(2011)。四十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李慧鶯(1997)。國小學童體重控制介入計畫對肥胖指標及其相關因素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院,臺中市。林中惠、蘇柔丹、黃惠玲(2012)。團體式營養教育借入對國小過重學童體位之影響。嘉南學報,38,116-123。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6-59頁)。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林作慶、張志銘、許弘毅、賴永成(2012)。十二週運動介入對體重控制學生身體組成與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6(3),20-29。林美惠(2003)。有氧舞蹈教學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林素君、林瑞興(2011)。有氧舞蹈運動對肥胖學童動作表現與體適能之影響。屏東教大體育,14,114-122。林清玉、王建臺(2012)。十週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42-50。林貴福、盧淑雲(2011)。運動保健與體適能。新北市:冠學文化。
林詩盈、林岱槿(2010)。健康體位課程介入對國中過重及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2010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423-435。
林薇、林佑真、楊小淇、周麗端(2014)。兒童肥胖預防:從家庭生活脈絡分析。台灣衛誌33(1),5-22。
林麗鳳(2011)。動態生活迎向健康體位。師友月刊,524,19-23。卓俊辰(2001)。體適能與運動處方。姜慧嵐編,體適能指導手冊(第三版):187-198。台北: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施桂梅、范純美、熊夢萍(2012)。營養教育對過重與肥胖國小學童之成效。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7(3),102-109。施致平、蔡明河(2011)。體適能政策推展現況與檢測成效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4),718-729。施致平、李俞麟、羅晨溦、謝靜瑜(2012)。世代分析:教育部體適能政策推展績效之追蹤評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3),59-89。
洪維振(2003)。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洪嘉文(2010)。提升學生體育能之有效策略-以嘉義縣為例。學校體育,119,45-51。胡政宏(2004)。運動與飲食教育介入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柯瑜媛(2011)。我家也有維尼熊!漫談兒童肥胖及成年後血管疾病的相關性。血管醫學防治季刊,5,11-13。
祝年豐(2011)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的成因及防治策略。師友月刊,524,9-14。翁耀明(2009)。研究八週集中式與分散式中強度跑走訓練對國小肥胖學童體格發展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徐元民(2006)。體育學導論(第二版)。臺北市:品度。
許玫琇(2010)。12週體適能課程介入對五專女性新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美和技術學院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3,1-8。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淑玲、彭鈺人(2007)。高低階梯有氧對健康體適能促進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27-136。張甄芳、詹欣隆。(2007)兒時肥胖不是福!兒童減重,要用對方法。
取自http://www.mmh.org.tw/taitam/famme/famme050932.asp
陳仲義(2000)。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陳妤瑄、許秀貞、陳怡婷、周佩蘭、張世沛(2011)。六週有氧運動介入對學童體適能及睡眠品質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季刊,10(1),138-146。陳美燕(2010)。晨光小種子,體適能大希望。學校體育,20(4),34-36。
陳柏州(2011)。國王麥擱呷啊──健康體位宣導在六甲。師友月刊,524,27-30。
陳婉箐(2011)。聰明吃,快樂動,健康成長少病痛。衛生報導季刊,145,16-19。
陳偉德(2013)。肥胖兒童及青少年之篩檢與四階段積極減重計畫。臺灣醫界。56(3),18-22。陳朝鍵、黃秋鍠、湯大緯、趙哲毅(2013)。14週健走運動介入與飲食習慣調查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液生化值之影響。2013年國際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379-446。
陳麗玉(2001)。運動介入及飲食教育對肥胖兒童健康體能與血脂值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30,267-277。教育部(1993)。教育部體育司學校輔導學生體重控制實施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 計畫)。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15)。我國中等以下學校學生健康狀況之性別態樣分析。教育統計簡訊。
教育部體育署(2014a) 。教育部體育署宣布啟動sh150方案-推動學生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取自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2510&Index=0&WID=d5f7055e-a9e5-4311-9d7f-6831202fa970
教育部體育署(2014b)。體適能介紹。取自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2087&ctNode=318&mp=11
教育部體育署(2014c)。 SH150方案(103年)。取自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0817&ctNode=691&mp=11&idPath=214_267
教育部(2010)。教育部體適能網站。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曾惠青(2012)。拒當亞洲第一胖,鼓勵民眾健身運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1/11711
曾惠青(2013)。打擊兒童肥胖,體重控制和飲食習慣雙管齊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1/12110
賀國綱(2011)。舞龍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臺南市政府100年度自行研究報告書。臺南。
黃世銘(2004)。個人與家庭背景因素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長發(2002)。中洲技術學院教職員工體適能班實施效果分析。大專體育學刊,4(1),203-212。黃獻樑、李龍騰、黃國晉(2009)。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3(4),7-8。
楊孟華、林訓逸、邱思慈、侯堂盛(2012)。快走運動介入對國小女性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2),13-24。廖南凱、游進達(2009)。運動介入對學童肥胖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2),271-277。趙麗雲(2010)。對抗兒童肥胖,全國動起來。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
http://www.npf.org.tw/1/7099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a)。2013國民健康署年報。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Easy/FormCenterShow.aspx?No=20140114000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b)國民健康電子報:第067期 取自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Epaper/EpaperNewView.aspx?no=06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a)。學校健康體位教戰手冊。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Books/manual_content20.aspx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b)親子攜手甩油顧健康,醫院暑期減重活動開跑- 國小及國中學童近3成過重及肥胖。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7&fod_list_no=4558&doc_no=45305
蔡平賢(2010)。以田徑場標示法進行速度控制之跑步訓練對小學生之心肺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率對體適能的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 報,20,433-442。
劉立宇(2005)。運動對改善慢性疾病的效果。國民體育季刊,24(4),99-103。
劉秋松、賴世偉、林正介(1998)。台中市學齡兒童肥胖症與父母親體型相關性之研究。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雜誌,8(2),64-70。劉潤興(2004)。規律有氧運動訓練對國小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賴美淑(2000)。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台北: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賴富國(2007)。有效提升學童體適能之四大方向。學校體育,17(2),100-103。賴榮俊(2006)。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賴德聲(2004)。不同頻率之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賴韻如、洪孜幸、黃國晉(2008)。「促進台灣國民營養飲食與健康生活形態:回顧與展望」專刊系列報導-台灣人體位現況及相關健康促進策略。臺灣營養學會雜誌,133(4),116-123蕭健治、楊忠和(2008)。不同強度晨間身體活動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之研究:以彰化縣新寶國小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675-680。
戴義泉(2012)。八週快走訓練對肥胖學生之身體組成及心肺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魏宜欽(2007)。Safe Out健康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彰化縣。蘇秀悅、成必筠、祝年豐(2014)。兒童與青少年過重及肥胖防治。醫學與健康期刊,3(2),11-24。蘇國興(2002)。學校體育表演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專刊,157-162。
英文部分
Anderson, R. (2013). Obesity: Etiolog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ocarro, J. N., Kanters, M. A., Cerin, E., Floyd, M. F., Casper, J. M., Suau, L.J.,& McKenzie,T. L. (2012). School sport policy and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environment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bserved physical activity in middle school children. Health & Place, 18(1), 31-38. doi:10.1016/j.healthplace. 2011.08.007.
Boon, C. S., & Clydesdale, F. M. (2005). A review of chi1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interventions. Critical Review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45, 511-525
Dishman, R., Washburn, R., & Heath, G. (2012). 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 (5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Fontaine, K. R., Redden, D. T., Wang, C., Westfall, A.O., & Allison, D. B.(2003). Years of life lost due to obes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9(2), 187-193.
Gostin, L. O. (2007). Law as a tool to facilitate healthier lifestyles and prevent obesity.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7(1), 87-90.
Heath, G. W., Parra, D. C., Samiento, O. L., Anderson, L. B., Owen, N., Goenka, S., Brownson, R. C. (2012).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Less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Lancet, 380, 272-281. doi:10.1016/S0140-6736 (12) 60816-2.
Heitzler, C. D., Martin, S. L., Duke, J., & Huhman, M. (2006).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children aged 9-13 years. Preventive Medicine, 42(4), 254-260.
Nelson, T. F., Gortmaker, S. L., Subramanian, S. V., Cheung, L., & Wechsler, S. L. (2007). Disparitie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US colle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1(4), 363-373.
Nilsson, L. G., & Nilsson, E. (2009). Overweight and cogni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0(6), 660-667. doi: 10.1111/j.1467-9450.2009.00777.x
Pan, L., Blanck, H. M., Sherry, B., Dalenius, K., &Grummer-Strawn,L.M.(2012).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extreme obesity among US preschool-aged children living in low-income families, 1998-201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308(24),2563-2565.
Preboth, J. (2002). Physical activity in infants, toddlers, and preschooler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5, 1694-4695.
Przeweda, R., & Dobosz, J. (2003). Growth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polish youths in two successive decade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43(4), 465-474.
Satoko, M., Kanichi, M., Shigeo, F., & Oded, B. (2003). Physical activity, energy expenditure and intake in 11 to 12 years prepubertal obese boys.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Applied Human Science, 22(1), 53-60.
Smith, E., Hay, P., Campbell, L., & Trollor, J. N.(2011). A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cross the lifespan: Implications for novel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besity Reviews,12(9), 740-755. doi:10.1111/j.1467-789X.2011.00920.x
Stehr, M. D., & Lengerke, T. V. (2012). Preventing weight gain through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elderly: A systematic review. Maturitas, 72(1), 13-22. doi: 10.1016/j.maturitas.2012.01.022.
Sugimori, H., Yoshida, K., Izuno, T., Miyakawa, M., Suka, M., Sekine, M.,Yamagami, T., & Kagamimori, S.(2004). Analysis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ody mass index from ages 3 to 6 years: A study based on the Toyama cohort study.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46(3), 302-310.
Voulgari, C., Pagoni, S., Vinik, A., & Poirier, P. (2013). Exercise improves cardiac autonomic function in obesity and diabetes. Metabolism, 62(5), 609-621. doi: 10.1016/j.metabol.2012.09.005.
Wang, Y., & Lobstein, T. (2006). Worldwide trends in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besity , 1(1), 11-2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Childhood obesity. Retrieved
http://www.who.int/moveforhealth/advocacy/information_sheets/youth/en/print.htm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Retrieved May 28, 2013, from WHO Web site: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childhood/e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