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06: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暐樺
研究生(外文):Wei-Hua Jhou
論文名稱:資訊與知識對政治判斷力的影響─以太陽花學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n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Judgment−From View of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指導教授:袁鶴齡袁鶴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ao-Lin Yuan
口試委員:傅恆德董建宏
口試委員(外文):Hung-Der FuJian-Hong Dong
口試日期:2016-01-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訊息認知態度太陽花學運媒介
外文關鍵詞:the message cognitiveattitudemediaThe Sunflower Mo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訊息認知」觀點切入,探討人類認識訊息的方式和不同媒介的關係。綜觀過去的研究,科技媒介的轉變確實讓我們的思維方式不同,電視、網路等媒體的普及,對於民主政治和公民參與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本研究探討「知識」與「資訊」兩者之關係,如何影響政治判斷力。以這次透過網路號召的太陽花學運為例,本研究假設大學生因為這次改變政黨傾向。欲探討大學生在政府服貿和學運支持度為何?和學運訊息影響是否相關?探討大學生在學運事件的訊息認知、態度,來推論訊息社會下,我們如何認識和判斷。太陽花學運中的「反服貿」議題在大學生認知上是如何,是否因為訊息而影響態度?亦是本研究探討重點。方法上採用問卷調查法,用量化方式探討學運案例,以問卷題項連結理論進行測量,目前在學術上尚未有人使用量化方法研究太陽花學運,因此以不同於質化訪談方式探討太陽花學運的議題,從「訊息接觸」到「學運態度」產生,這個新的角度來思考當代社會的公民參與。

This study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ssage cognitive” to explore the ways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ssag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media. Looking at past studies, changes in technology media has given us a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The popularity of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other media have important impact, on democrac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nd find the way how both of them to influence political judgment. Through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as an example which use Internet to gather the public, this study assum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may change their party inclinations because of this student movement. I am going to explore w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support of the student movement and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Whether the message of the student move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impact? To explore the message cognitive and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student movement, then to infer how we understand and judge in this information society. This study also focus on how is the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Against Cross-Strait 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 issue in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and whether the message influence their attitudes? The research method us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and let question item linking the theory to measure this student movement. Now in the academia, no one use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research 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So I using the way different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subject of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This study, using the new perspective from “touching message” to produce “student movement attitude” to think abou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4
第四節 章節安排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資訊的概念 7
第二節 知識的概念 21
第三節 個案檢視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5
第三節 變項說明 3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抽樣 40
第五節 變數定義與測量 41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7
第一節 太陽花學運問卷的描述統計 47
第二節 影響大學生的學運態度之訊息認知因素 53
第三節「訊息認知」影響之模型分析 76
第四節 假設驗證 95
第五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2
參 考 書 目 104
附 錄 113

表 目 次

表2- 1民眾對媒體新聞報導的看法 20
表2- 2太陽花學運事件整理表 30
表3- 1抽樣過程列表 40
表4- 1大學生的基本特徵次數分配表 48
表4- 2學運態度次數分配表 48
表4- 3訊息認知次數分配表 49
表4- 4太陽花學運問卷次數分配表 51
表4- 5年級與支持太陽花學運訴求交叉分析表 54
表4- 6性別與支持太陽花學運訴求交叉分析表 55
表4- 7年級與政黨傾向的改變 55
表4- 8接觸學運訊息與支持學運訴求之交叉分析表 56
表4- 9相信網路資訊與支持學運訴求之交叉分析表 57
表4- 10學運訊息來源與支持學運訴求之交叉分析表 59
表4- 11學運訴求訊息內容與支持學運訴求之交叉分析表 60
表4- 12接觸學運訊息與支持政府服貿程度之交叉分析表 62
表4- 13相信網路資訊與支持政府服貿程度之交叉分析表 62
表4- 14學運訊息來源與支持政府服貿程度之交叉分析表 63
表4- 15學運訊息內容與支持政府服貿程度之交叉分析表 65
表4- 16接觸學運訊息與特定態度之交叉分析表 66
表4- 17相信網路資訊與特定態度之交叉分析表 67
表4- 18學運訊息來源與特定態度之交叉分析表 67
表4- 19學運訊息內容與特定態度之交叉分析表 69
表4- 20接觸學運訊息和改變的政黨傾向的預測機率 71
表4- 21相信網路資訊和改變的政黨傾向的預測機率 71
表4- 22九種訊息來源和改變的政黨傾向的預測機率 72
表4- 23七種學運訴求和改變的政黨傾向之預測機率 73
表4- 24各訊息認知因素與學運態度卡方檢定顯著表 75
表4- 25「模型一」平行迴歸假定檢測表 77
表4- 26支持學運訴求態度之廣義有序勝算對數模型(模型一) 78
表4- 27「模型二」平行迴歸假定檢測表 82
表4- 28支持政府服貿態度之廣義有序勝算對數模型(模型二)……………83
表4- 29「模型三」平行迴歸假定檢測表…………………………….………85
表4- 30特定態度之廣義有序勝算對數模型(模型三)…………………..…...86
表4- 31模型四政黨傾向之Hausman檢定表……………………………..…..89
表4- 32模型四政黨傾向之Small-Hsiao檢定表…………………………..…..90
表4- 33模型四之多項勝算對數模型wald檢定表……………..………..…..91
表4- 34模型四之多項勝算對數模型Combine檢定表…………………....…92
表4-35-1改變的政黨傾向之多項勝算對數模型(模型四)……………...…92
表4-35-2改變的政黨傾向之多項勝算對數模型(模型四)……………...…93
表4-35-3改變的政黨傾向之多項勝算對數模型(模型四)……………...…94

圖 目 次

圖1- 1研究流程圖……………...……………………………………………….4
圖2- 1拉斯威爾傳播過程整.………………………………………………….14
圖2- 2訊息來源可信度與時間關係圖………………………………………..16
圖2- 3接觸訊息情況推論圖…………………………………………………..18
圖2- 4訊息處理過程圖………………………………………………………...21
圖2- 5學運態度測量操作……………………………………………………..25
圖2- 6 Fazio從態度到行為過程之模式……..………………………………..27
圖3- 1 訊息影響過程的假設模型…………………………………………….33
圖3- 2研究架構圖….…………………………………………………………..34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吳重禮、冷則剛、高永光、耿曙、陳義彥、陳陸輝、盛杏湲、郭承天、游清鑫、葉浩、楊日青、隋杜卿、關弘昌(2010)。《政治學》(修訂四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彭懷恩(2007)。《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初版)。新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石之瑜(2007)。《政治心理學》(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德育、黃紀(2012)。《質變數與受限依變數的迴歸分析》(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包正豪(2009)。〈政黨認同者等於政黨鐵票?2000-2008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抉擇之跨時性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0期,頁67-90。
林澤民、蘇彥斌(2015)。〈台灣快閃政治-新媒體、政黨與社會運動〉。《臺灣民主季刊》,第二期,頁123-159。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一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101-140。
羅文輝、鐘蔚文(1991)。〈電視新聞對青少年政治知識的影響〉。《新聞學研究》第45集,頁81-99。
鄭作彧(2010)。〈慢下來,多想一點吧:評介《沒時間思考:媒體速度與24 小時新聞循環的威脅》)。《新聞學研究》,第104期,頁247-258。
黃旻華(2006)。〈態度量表的心理計量學分析: 2003 年TEDS 統獨態度量表的研究)。《選舉研究》,第13卷第1期,頁43-85。
黃智誠、李少南(2003)。〈香港的政治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74期,頁1-17。

(三)研討會論文
陶儀芬(2014)。〈從「暴民」到公民:「太陽花學運」參與者的政治意識覺醒觀察)。發表於:臺灣大學主辦2014年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當前全球民主實踐的再思考:困境、挑戰與突破」,臺北(2014年12月)。

(四)譯著
陳世敏(1994)。《美國大眾傳播思潮》。(Daniel J. Czitrom原著)。臺北市:遠流。
許夢芸(2007)。《資訊的批判》。(Scott Lash原著)。臺北:韋伯。
張錦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John Fiske原著)。臺北:遠流。
馮建三(1999)。《資訊社會理論》。(Frank Webster原著)。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欣怡(2004)。《質疑資訊社會》。(Chirstopher May原著)。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Earl Babbie原著)。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出版有限公司。
梨士鳴(2008)。《心理學概論》。(W. John原著)。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曾華源、劉曉春(2000)。《社會心理學》。(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原著)。台北市:洪葉文化。

(五)電子資源
嚴思祺(2015)。(台灣來鴻﹕318學運週年回顧與前瞻),2015年3月19日。取自《BBC中文網》,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3/150319_twanletter_sunflower。檢索日期:2015年4月20日。
劉珞亦(2015)。(8種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上菜,今晚你要那一道?),2015年12月16日。取自《自由時報》,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537729。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2日。
郭正亮(2015)。(太陽花學運陷入進退兩難),2015年8月10日取自《美麗島電子報》,http://www.my-formosa.com/DOC_55960.htm。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0日。
中華民國經濟部(2013)。(「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介),2013年6月21日,取自《ECFA官方網站》,http://www.ecfa.org.tw/SerciveTradeIntro.aspx?nid=48。檢索日期:2014年9月15日。
張鐵志(2014)。(專家評析:佔領我們的民主),2014年3月19日。取自《風傳媒:評論》,http://www.storm.mg/article/22647。檢索日期:2014年9月20日。
教育部統計處(2014)。(大學地理位置分布圖),2014年1月29日。取自《快樂工作人雜誌網站之2014最佳大學指南》,http://topic.cheers.com.tw/issue/2014/college/chart3.pdf。檢索日期:2015年4月21日。
林雨佑(2014)。(反服貿粗暴闖關,千人挺守護台灣民主晚會),2014年3月18日。取自《新頭殼新聞網》,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03-18/45369。檢索日期:2015年4月18日。
蘋果日報政治中心(2014)。(學生衝進立院「審服貿」喊議場還人民),2014年3月18日。取自《蘋果即時新聞網》,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40318/362420/applesearch/%E3%80%90%E6%9B%B4%E6%96%B0%E3%80%91%E5%AD%B8%E7%94%9F%E8%A1%9D%E9%80%B2%E7%AB%8B%E9%99%A2%E3%80%8C%E5%AF%A9%E6%9C%8D%E8%B2%BF%E3%80%8D%E3%80%80%E5%96%8A%E8%AD%B0%E5%A0%B4%E9%82%84%E4%BA%BA%E6%B0%91。檢索日期:2015年4月18日。
李鴻典(2014)。(批馬英九記者會華麗 林飛帆重申學運四訴求),2014年3月30日。取自《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n/2014/03/30/1170999。檢索日期:2015年4月18日。
Trinity(2014)。(反服貿協議行動顯見行動科技在社會運動已扮演要角),2014年3月19日。取自《科技新報》,http://technews.tw/2014/03/19/social-reform-mobile/。檢索日期:2015年4月18日。
華視新聞社會中心(2014)。(反服貿青年情緒高昂,黑島青陳廷豪帶領闖行政院),2014年3月23日。取自《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nownews/society/201403/201403231395846.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18日。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2014)。(台灣「太陽花學運」遍地開花表訴求),2014年3月22日。取自《天下縱橫網》,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470112。檢索日期:2015年4月18日。

二、西文部分

(一) 專書
Bandura, Albert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Castells, Manuel (1998).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Hoboken, NJ: Blackewll.
Christopher, Hitchens (2009). God Is Not Great: How Religion Poisons Everything. London: Grand Central Pub.
Hoffer, Eric (1951). The Ture Believer. New York: Arrangement with Harper & Row.
Joewett, G.S. & Victoria O’Donnell (1992).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ing, Gary, Robert O. Keohane & Sidney Verba (1994).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iativ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rech, David, Richard S. Crutchfield, & Egerton L. Ballachey (1962). Individual in Society: A Text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Long J. Scott & Freese Jeremy (2003). 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Dependent Variables Using Stata. College Station, TX: Stata Press.
Martha, Augoustinos & Lain Walker (1996). Social Cognition: An Integrated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cCullagh, Peter & J. A. Nelder (1983).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McLuhan, Eric & Frank Zingrone (1996). Essential McLuhan. NewYork: House of Anansi Press.
McLuhan, Marshall (1987).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London: Ark Paperbacks.
McLuhan, Marshall (2001).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Berkeley, CA: Gingko Press.
Mill, John (1956). On Liberty. New York: Liberal Arts Press.
Petty, Richard & John T. Cacioppo (1996). Attitudes and Persuasion: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chramm, Wilbur (1971).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Champaign,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everin, Werner & James W. Tankard (2001). Communication Theories. Boston, MA: Addison Wesley Longman.

(二)期刊論文
Bargh, John & Paula Pietromonaco (1982). Auto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ocial Perception: The Influence of Trait Information Presented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on Impression 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3): 437-449.
Fazio, Russell H.& Carol J. Williams (1986). Attitude Accessibility as a Moderator of Attitude Behavior Relations: An Investigation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3): 505-514.
Hovland, Carl I. & Walter Weiss (1951). The Influence of Source Credibility o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s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5(4): 635-650.
Klinenberg, Eric & Andrew Perrin (2000). Symbolic Politic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1996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Campaigns in Cyberspac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1): 17-38.
Madden, Thomas J., Pamela Scholder Ellen, & Icek Ajzen (1992). A Comparis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8(1): 3-9.
Petty, Richard & John Cacioppo (1979). Issue Involvement Can Increase or Decrease Persuasion by Enhancing Message-Relevant Cognitive Respon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10): 1915-1926.
Williams, Richard. (2006). Generalized Ordered Logit/Partial Proportional Odds Models for Ordinal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Stata Journal, 6(1): 58-82.
Zajonc, Robert (1968). 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1-27.
Zielske, Hubert A. (1959). The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23(3): 239-24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