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
1.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臺北:洪範文學,1986年9月。
2.西西,《我城》,臺北:允晨文化,1989年3月。
3.西西,《母魚》,臺北:洪範文學,1990年9月。
4.西西,《哀悼乳房》,臺北:洪範書店,1992年9月。
5.西西,《傳聲筒》,臺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
6.西西,《飛氈》,臺北:洪範書店,1996年5月。
7.西西,《旋轉木馬》,臺北:洪範書店,2001年3月。
8.西西,《白髮阿娥及其他》,臺北:洪範出版社,2006年。
9.西西,《看房子》,臺北:洪範文學,2008年9月。
10.西西,《我的喬治亞》,臺北:洪範文學,2008年9月。
11.西西,《縫熊志》,臺北:洪範文學,2009年9月。
12.西西,《猿猴志》,臺北:洪範文學,2011年8月。
13.西西,《羊吃草:西西集》,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5月。
二、專書及專書論文
1.Arthur Kleinman著,方筱麗譯,《疾痛的故事:苦難、治癒與人的境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4月。
2.布萊恩.透納(Bryan S.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10年。
3.布魯諾.賽維(Bruno Zevi)著,張似贊譯,《建築空間論》,臺北:博遠出版,1994年9月。
4.克里斯.西林(Chris Shilling)著,謝明珊、杜欣欣譯,《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臺北:韋伯文化,2009年8月。
5.克蕾兒‧古柏‧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00年10月。
6.伊芙‧恩斯勒(Eve Ensle)著,丁凡譯。《我,在世界的身體之中》,臺北:心靈工坊,2013年12月。
7.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臺北縣:桂冠圖書,2003年5月。
8.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adie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11年10月。
9.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03年8月。
10.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出版,2006年。
11.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11月。
12.約翰.厄里(John Urry)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出版社,2007年12月。
13.約翰.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著,成窮譯,《遊戲人: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新北市:康德出版社,2013年2月。
14.凱薩琳.伍沃德(Kathryn Woodward)著,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臺北:韋伯文化出版,2006年10月。
15.坎特.布魯爾、查理士.摩爾(Kent C Bloomer、Charles W. Moore)合著,葉庭芬譯,《人體,記憶與建築》,臺北:尚林出版社,1981年9月。
16.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著,施植明譯,《邁向建築》,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7年1月。
17.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8月。
18.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三聯出版社,2003年。
19.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20.Peter Corrigan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衣裝與身體的意涵》,臺北:韋伯文化,2010年1月。
21.(法)羅伯特.赫爾茲(Robert Hertz)著,吳鳳玲譯,《死亡與右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22.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市:貓頭鷹出版,1999年。
23.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10月。
24.提姆‧克雷斯威爾(T. Cresswell)著,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25.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26.于奇智,《凝視之愛:福柯醫學歷史哲學論稿》,北京:中央編譯出版,2002年5月。
27.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0年5月。
28.王明麗,《生態女性主義與現代中國文學女性形象》,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1月。
29.方剛、羅蔚主編,《社會性別與生態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8月。
30.成令方,《醫療與社會共舞》,台北:群學出版,2008年2月。
31.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32.李宇宙,《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臺北:記憶工程,2007年1月。
33.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臺北:聯經出版,2010年11月。
34.凌逾,《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35.郭天海,《文化認識論引論:對認識的文化透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36.陳燕遐,《反叛與對話:論西西的小說》,香港:華南研究出版,2000年7月。
37.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6月。
38.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2000年。
39.黃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40.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臺北:女書文化,1998年8月。
41.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
42.臧迎春、徐倩著,《風度華服:中國服飾》,臺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5年1月。
43.鍾玉玲,《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臺北:三聯書店,2015年8月。
44.蕭春雷,《我們住在皮膚裡:人類身體的人文細節》,臺北:三言社出版,2004年7月。
三、期刊論文
1.王瑞華,〈西西:都市焦慮與童話救贖〉,《華文文學》第80期,2007年3月。
2.王瑞華,〈形式的特別與表現的深刻——評西西的短篇小說《浮城志異》〉,《名作欣賞》第17期,2005年9月。
3.孔岩,〈灰闌中的敘述:論西西實驗小說的敘述探索〉,《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2005年6月。
4.艾曉明,〈香港作家西西的童話小說〉,《文學評論》第3期,1997年。
5.艾曉明,〈看圖說話—西西創作中的圖文互涉初探〉,《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4期,1995年12月。6.江江明〈旁觀我城——西西故事新編體的敘事話語與文化考掘〉,《中國文學研究》第31期,2011年1月。7.何福仁、關夢南,〈文學沙龍——「看西西的小說」〉,《讀書人》第十三期,1996年3月。8.何福仁,〈時間、空間和房間:和西西對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九期,2004年5月。9.李欣倫,〈認真的遊戲:讀像西西這樣的一位□□〉,《文訊》第362期,2015年12月。10.周黎萍,〈蝸居的勇敢與選擇的困境——西西愛情小說中女性對自身情感及命運退守和選擇的悖論分析〉,《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2008年12月。
11.成令方,〈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第三期,2002年6月。
12.洛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分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年3月。13.凌逾,〈女性主義敘事的經典文本—論西西的《哀悼乳房》〉,《文藝爭鳴.當代視野》,2009年4月。
14.凌逾,〈西西研究的新路向〉,《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7年3月。
15.凌逾,〈創設「縫制體」跨媒介敘事:文學與手工符號的聯姻〉,《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13年6月。
16.殷海霞,〈論女性在現代女性休閒生活中的回歸〉,《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14年7月。
17.張歷君,〈布萊希特抑或什克洛夫斯基?——論西西《肥土鎮灰闌記》中的雙重視角〉,《現代中文學刊》第2期,2012年。
18.張薇,〈西西:遊戲者〉,《明日風尚》,2009年第10期。
19.張清志,〈界限〉,《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九期,2004年5月。
20.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999年1月。21.陳潔儀,〈西西《我城》的科幻元素與現代性〉,《東華漢學》第8期,2008年12月。22.陳國偉,〈夢遊、迷途與瘋癲——臺灣當代小說中的醫卅病空間〉,《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九期,2009年10月。23.陳智德,〈西西的文藝魔法〉,《明日風尚》第10期,2009年。
24.陳美杏,〈當赫伊津哈遇上貢布里希:有關遊戲之遊戲性與嚴肅性〉,《高雄師大學報》第十九期,2005年。
25.董炳月,〈陽光地帶的夢——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的意義結構〉,《華文文學》第56期,2003年3月。
26.劉慧敏、王媛、白楊、程媛,〈女性意識的建構與豐富淵博的知識性敘述——論西西小說城市書寫的特質〉,《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10年9月。
27.盧建虹,〈被壓抑的女性聲音——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解讀〉,《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4月。
四、學位論文
1.王秦,《中國女紅文化研究—試論中國女紅文化的發生與發展》,西安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5月。
2.江千慧,《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3.徐苑斐,《微型世界:情境模型蒐藏者的蒐藏、遊戲與自我認同》,臺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4.徐霞,《西西《哀悼乳房》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部哲學碩士論文,2002年8月。
5.張丰慈,《摩登長廊裡的傳奇——論西西的香港都市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6.黃雅蓮,《香港文學與文化身分:以劉以鬯、西西、梁秉鈞為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7.黃鈺萱,《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五、網路資源
1.王秀雲,〈在哀悼乳房與歡呼戰勝乳癌之間〉,《臺灣科技與社會學會電子報》2013年5月20日,http://www.tw-sts.org/node/210(2014年3月2日確認)。
六、電影
1.陳果,《我城》,目宿媒體,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