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04: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莉琪
研究生(外文):Li-Chi Sheu
論文名稱:論五峰對明道思想之傳承
論文名稱(外文):On Heritage Ming-dao''s Thoughts of Wu-feng
指導教授:劉錦賢劉錦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Hsien Liu
口試委員:廖崇斐蕭振聲劉錦賢
口試委員(外文):Chin-Hsien Liu
口試日期:2016-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程明道胡五峰一本圓教識仁
外文關鍵詞:Ming-dao ChengWu-feng HuOne-OriginPerfect TeachingJen Epistem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以程明道與胡五峰二人思想為中心,探討胡五峰對程明道思想理路之傳承。程明道以為天道生生不息,且與人互通為一,而他所謂的仁,也是與萬物合一,本就存在於吾身,因此程明道最後將其統攝成一本之圓教思想,認為天人相合。胡五峰的天道觀如同程明道,其中多談及誠敬以持之之說,再論及盡心成性,利用階段性的方式以成就天道理則,最後再以逆覺之工夫回歸天人合一的精神。整體而言,儘管他們在義理的詮釋上各有其獨特性,但是所涉及一系列的理論問題,基本上都是以一本圓教之論點作為本體論的邏輯支架而開展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2
  第二節 問題意識的提出 2
  第三節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明道與五峰之學思歷程
  第一節 明道之家學與生平 5
  第二節 五峰之家學與生平 14
  第三節 小結 20

第三章 天道觀
  第一節 明道的天道觀 21
    一、道無所不在 23
    二、對於道的反思 31
  第二節 五峰的天道觀 34
    一、觀天地萬物 35
    二、順天道而行 38
  第三節 小結 42
第四章 心、性關係
  第一節 明道之識仁、定性與成性 43
    一、識仁 46
    二、定性 51
    三、成性 54    
  第二節 五峰之盡心成性 57
    一、心之久大與遍在 60
    二、性之超絕 69
    三、心之永恆常在 73  
  第三節 小結 78

第五章 聖學工夫
  第一節 明道之一本論 81
  第二節 五峰之逆覺工夫 86
  第三節 小結 95

第六章 結論 97

參考文獻 99


1、古籍文獻(依著者時代先後為序)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共二冊 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宋.胡宏著:《胡宏集》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專書(依著者姓名筆畫先後為序)

王開府:《胡五?的心學》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合著:《中國哲學史》下冊 
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共三冊 臺北:學生書局,196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2003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商務,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商務,2010年。
林安梧:《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牛圖書,1988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共四冊 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冊臺北:商務,2002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1992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6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1990年7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思與新生》,臺北:正中,1994年。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劉述先:《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


3、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為序)

潘?栢世:〈象山的「心即理」〉,《鵝湖月刊》,第2期,1975年8月。
張德麟:〈程明道的著作〉,《鵝湖月刊》,第119期,1985年5月。
周博裕:〈陸九淵「心學」之研究(上)〉,《鵝湖月刊》,第125期,1985年11月。
周博裕:〈陸九淵「心學」之研究(下)〉,《鵝湖月刊》,第126期,1985年12月。
林安梧:〈象山心學義理規模下的「本體詮釋學」〉,《鵝湖月刊》,第153期,1988年3月。
岑溢成:〈「生之謂性」釋論〉,《鵝湖學誌》,第1期,1988年5月。
蔡仁厚:〈陸王一系人性論之省察--「本心即性」下的道德實踐之工夫與境界〉,《鵝湖學誌》,第2期,1988年12月。
陳靜瑩:〈程明道「生之謂性」說試探〉,《鵝湖月刊》,第166期,1989年4月。
楊祖漢:〈陸象山「心學」的義理與王陽明對象山之學的了解〉,《鵝湖學誌》,第8期,1992年6月。
江淑君:〈程明道人性論探微(下)〉,《鵝湖月刊》,第216期,
1993年6月。
林日盛:〈程明道〈定性書〉研究〉,《鵝湖月刊》,第224期,
1994年2月。
楊祖漢:〈「體用不二」與體證的方法〉,《鵝湖月刊》,第228期,1994年6月。
黃甲淵:〈陸象山「心即理」哲學與其「易簡工夫論」〉,
《鵝湖學誌》,第20期,1998年6月。
黃信二:〈論陸象山心學之方法〉,《鵝湖月刊》,第376期,2006年10月。
楊祖漢:〈心學的經典詮釋〉,《興大中文學報》,第21期,
2007年6月。
李瑞全:〈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當代儒學研究》,第8期,
2010年6月。


4、學位論文(依著者姓名筆畫先後為序)

朱南興:《胡五峰心性思想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金琇昌:《程明道「天人一本」說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金根郁:《胡五峰心性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懿玟:《程明道一本論及其實踐根據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鄭玉如:《謝上蔡思想析論》臺中:國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