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增勇、林思伶、孫效智(2000)。建構學校生命教育體系先導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王暉翔(2014)。生命教育融入表演藝術課程對於國中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呂名彬(2013)。生命教育課程介入對國中青少年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呂曉青(2015)。母子互動、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以TASA 2012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臺中市。江慧鈺(2000)。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佳佩(2012)。幼兒園教師的生命態度與工作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李政青(2015)。臺中市曉明女中國中部:生命教育課程領先全國。親子天下,2,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4469
李桂仙(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孟委(2014)。學習《廣論》經驗與生命意義關係之研究—以福智團體廣論研討班雲林縣學員經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李遠哲(1999)。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臺北市:聯經。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71-94。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花蓮縣。林召曼(2013)國中生親人支持與生命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治平(1998)。QQQQ 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臺北市:宇宙光。
林念穎(2007)。大學生追尋生命意義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林春妙(2012)國中生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虹穎(2014)國中生生命態度、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俊亨(2014)國中生自我概念、親子關係及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靜慧(2015)。宜蘭縣國中青少年個人特質、生活經驗、生命意義感及憂鬱情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林素霞(2003)。不同取向生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林薰鳳(2015)。沈木青老師之生命意義與「生命教育法」實踐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岳玉玲(2004)。生命教育欸中途之家不幸少女生命意義感影響之探討(未出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邱亮基(2007)。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邱信慧(2011)。生命教育教學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吳淑華(2006)。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市:心理。
吳秀碧、賀孝銘、羅崇誠(2002)。大學生生命意義觀量表之編制研究。全人發展取向之輔導與諮商專業人力培育之模式探討,子計畫二。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九十一年度計畫執行報告,編號H141,未出版。
胡夢鯨(1991)。從教育合理性的銓釋與批判論教育的合理轉化(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姜秀惠(2010)。青少年經歷失落事件的因應行為與生命意義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洪賢明(2004)。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目標達成滿意度之初探—以新
竹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侯敏慧(2009)生命教育教學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孫效智(2000)。從災後心靈重建談生命教育。教師與福音,75,6-18。
孫效智(2013a)。盧嘉樂與臺灣生命教育。哲學與文化,40(10),103-120。孫效智(2013b,10月)。生命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第九屆生命教育研學術討會,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臺北市。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1,48-72。紀潔芳,鄭璿宜(2014)。大陸生命教育之推動與發展─兼探兩岸生命教育之特色。揭諦,26,251-294。紀潔芳(2009)。生命教育與靈性健康之探討。2009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57-261)。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智香(2003)。論生命意義與生命教育的可能性。教育資料與研究,53,61-67。許淑如(2009)。幼兒園教師之多元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陸娟(2002)。生死教育對綜合高中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游恆山(譯)(1991)。生存的理由-與新離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原作者:Frankl, V. E.)。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67年)。
陳凌(2012)。中部地區國中資優學生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臺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陳奕君(2012)。高雄市優良特殊教育人員資優教師教學心理調適歷程與生命意義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盈達(2010)。國中學生生命意義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陳維真(2006)。生命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育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雅雪(2011)。雲林縣國小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自尊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馨怡(2008)生命教育電影課程對國一生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教育部(2014)。英國生命教育現況簡介。教育部電子報607期。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4903
教育部(2010)。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99-102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s://life.edu.tw/2014/origin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等(1999)著,享受生命—生命教育。臺北市:聯經。
曾煥棠(2003)。生命教育-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追尋。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生命教育教學資源建構計畫啟航工作坊研習手冊。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
黃向吟(2008)。中高齡者靈性成長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黃同展(2006)。高雄市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惠鈴(2014)。國中生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政傑(2008)。新品格教育---人性是甚麼。臺北市:五南。
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黃雅文(2005)。「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日本考察報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暨健康促進研究所論文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雅文(2007)。臺日生命教育政策與課程之比較。教育資料與研究,77,159-180。黃德祥(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張金敦(2007)。實施「生命意義感」課程方案對提昇青少年的生命意義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張利中(2001)。尋獲生命意義的時態與心理歷程。生死學通訊,5,31-33。張利中(2004)。生命意義感的階層模式分析:一個生命意義研究新方向的提議。第四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研討會。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海倫(2008)。生命意義感評量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幼兒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湯志勇(2003)。生死教育融入九年一貫國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鈕則誠(2007)。殯葬生命教育。臺北市:揚智文化。
傅佩榮(2003)。探索生命的價值。臺北市:天下文化。
游恆山(譯)(1991)。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Frankl, V. E.)。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67)。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電子報(2015)。澳洲中小學推行農耕課程。取自: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79&content_no=4475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電子報(2015)。美國立即行動計畫合力打造校園安全改善心理健康治療。取自: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79&content_no=4472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電子報(2015)。德州立法加強自殺防治教育。
取自: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79&content_no=4473
楊事娥(2010)。國民中學教師生命意義與悲傷因應智能之相關研究─以臺灣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楊麗蓉(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宗教心理知覺與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戴玉婷(2010)。國中學生全人生命意義量表之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劉香妏(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劉翔帄(2002)。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臺北市:貓頭鷹。
劉瑞瓊(2000)。教孩子走人生的路-生命教育新書序。生命教育通訊,25,1。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51-170頁)。臺北市:寰宇出版社。
蔡明昌(2002)。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0(3),1-14。廖俊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廖錦雀(2012)。臺灣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生命意義感研究–以○○國中七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錢永鎮(1999)。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臺灣教育,580,25-28。
釋慧開(2008)。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建構,南華大學上課講義。
釋證嚴(2003)。生命的至情第二集。臺北市:聯經。
蕭佳莉(2006)。嘉義市國中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二、英文文獻
Crumbaugh, J. C. (1973). Everything to gain: A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analysis. Chicago, IL: Nelson-Hall Company.
Crumbaugh, J. C. (1975). Logo-therapy as a bridge between religion and therapy.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18(3), 188-191.
Fabry, J. (1980). Use of the transpersonal in logotherapy. In S. Boorstein (E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la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Frankl, V. E. (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Frankl, V. E. (1967).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s on logotherap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Frankl, V. E. (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Froehle, T. C. & Herrmgnn, M. A. (1989). Meaning and the quest for the good life. Counsel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21(9), 3-12 .
Gay, B. (2000). Fostering spiritu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religious dimension of schools: The report of a pilot study in 17 independent schoo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 5(1), 61-74.
Hedlund, D. (1977). Personal meaning: The problem of educating for wisdom.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23, 602-604.
Howden, J. W. (1992).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uality assessment scal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nton: Texas Woman’s University.
Kiang, L & Fuligni, A. J. (2010). Meaning in life as a mediator of ethnic identity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Latin,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background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9(11), 1253-64.
Life Education (2014). Latest from Life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feeducation.org.au/
May, R. (1953).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New York: Norton.
Metz, T. (2013). Meaning in life as the aim of psychotherapy: A hypothesis. In J. A. Hicks, & C. Routledge (Eds.).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 Classical perspectives, emerging themes, and controversies (Chapter 30). New York, NY: Spring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ience.uva.nl/~seop/entries/life-meaning/
Rabbi, E. A. & Grollman, D. D. (1977). Explaining death to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7(5), 336-339.
Stillman, T. F., & Baumeister, R. F. (2009). Uncertainty, belongingness, and four needs for meaning.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4), 249-251.
Weenoolsen, P. (1986). Life and self meaning: The process of their cre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74913)
Yalom, I. D.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