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06: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姿慧
研究生(外文):Zih-Husi Lin
論文名稱:創業家精神與社會責任共創多贏之關聯探討-以王品集團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utual Value Crea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a Firm :The Case Study of Wowprime Co. Inc
指導教授:林谷合林谷合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家彬連勇智
口試日期:2016-06-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創業家精神企業社會責任創業家參與公益
外文關鍵詞:entrepreneurship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ntrepreneur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根據2016年「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DI),台灣創業家的精神全球排名第六亞洲第一,遠遠領先競爭國家。有人說,台灣人的血管裡,本來就流著經商的血液。財政部統計,每19個台灣人即有一位創業經商,是創業型經濟的國家,具有充沛的創業活力。
台灣創業環境逐漸從傳統「管理型」轉變為現代「創業型」的知識經濟體系,創業者運用新的組合,不斷破壞舊結構與創造新結構,經濟學界的巨人Schumpeter (1934)將創業精神看作是一股「創造性的破壞」力量。
在台灣興起的企業中,王品是傳奇中的傳奇,足以成為見證台灣創業精神與經濟環境轉變的軌跡,王品秉持一份創新的精神、創業之初異於一般企業,首要實施的政策即是照顧員工政策,把「同仁當家人,把客人當恩人」,無時無刻地用心地經營同仁、消費者及社會的關係,讓人深刻的感受到企業的責任與良心。
王品創辦人戴勝益先生無疑是企業品牌背後最重要的靈魂人物,透過資料分析,探討獨特的分享哲學建立經營理念,這份理念來自創業家活力十足又內斂強勁的精神,濃厚人情味的企業文化,造就員工全力打拼,供應商緊緊跟隨,顧客的高滿意度。成功地建立出多品牌策略,且邁向跨國性品牌合作,再以深入訪談法了解目前企業使命與承諾現況。
研究結論發現,好的公司治理,把員工當家人般呵顧、並照顧股東及供應商的福利,成就幸福企業;各品牌實行一品牌一公益的策略性公益行為,期盼對社會大眾抛磚引玉;創辦人的熱衷公益毫不猶預地進行個人裸捐,成立基金會,在追求績效表現高成長外,更以社會責任為出發點。創業家精神徹底地顛覆企業經營模式,王品集團站在領導的高度,必須有更多的社會責任及使命感與承諾,創業到成功的歷程韻味十足,值得令人探究,正向且多贏的循環在企業社會責任上具意義的表現,期待集團永續發展。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三節、研究流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創業家的精神與台灣經濟環境…………………………5
第二節、企業社會責任…………………………………………12
第三節、創業家參與公益活動…………………………………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28
第一節、個案研究的定義………………………………………28
第二節、研究步驟………………………………………………30
第四章 個案介紹與研究分析……………………………………32
第一節 、創辦人之創業家精神…………………………………32
第二節 、王品集團沿革與現況…………………………………35
第三節 、王品集團與企業社會責任……………………………45
第四節 、王品集團與企業公益行為……………………………51
第五節 、王品社會責任使命與承諾的發展現況………………6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64
第一節 、研究結論………………………………………………65
第二節 、研究建議………………………………………………79
參考文獻……………………………………………………………81
附 錄…………………………………………………………84


中文部分
陳光榮 呂慈恩(2001),從企業社會責任觀點談圖書館行銷。
王國雄(2010),敢拚‧能賺‧愛玩─王品,從細節中發現天使。
高端訓(2012) ,WOW!多品牌成就王品。
陳芳毓(2013) ,王品不可思議。
陽正中(2006),企業參與公益活動與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
朱竹元(2006),國際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對我國跨國企業的衝擊與契機─以手機代工業為例,碩士論文。
徐孟君(2007),企業舉辦慈善音樂會之公益行為研究,碩士論文。
宋四君(2007),全球供應鏈實踐過程中柔性能力之研究―以利豐集團為例,碩士論文。
江偉權(2009),創業個案分析與研究-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例,碩士論文。
劉宜君 陳敦源 蕭乃沂 林昭吟(2004) ,利害關係人管理之概念與實務-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
黃營杉 齊德彰(2005) ,企業倫理、社會責任與慈善公益作為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1卷第二期。
胡憲倫 許家偉 蒲彥穎(2006),策略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永續發展的新課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0期。
陳家聲(2007) ,華人創業家心理與行為特質之初探,創業管理研究,第2卷第一期。
方世榮 黃瓊瑤 陳育成(2011),組織企業社會責任回應模型,管理與系統期刊,Volume: 18 Issue: 4。
牛涵錚 羅際屏 謝覲宇(2013),挖掘與層析創業家之創新能力與創業家精神,管理研究學報 ,第13卷第一期。
孫智嫻(2014),創業家精神、產業群聚與產業發展:臺灣遊艇業個案分析,第9卷第二期。
牛涵錚 謝覲宇(2014),創業家精神與生涯承諾關係之研究-以中小企業創業為例,中小企業發展季刊,第32期。
温子欣 秦夢群 陳木金(2015),校長教學領導個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
天下雜誌,蕭富元,創業家精神全球第三!台灣人流著經商血液。
天下雜誌(185期),社會責任激發競爭力。
遠見雜誌(251期),第CSR大調查∕首度納入外商調查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10大進展。
遠見雜誌(287期),做CSR若無策略,只是浪費心力和資源。
天下雜誌(525期),戴勝益x李吉仁:給下一代急迫感、飢餓感、使命感。
商業周刊(2014),戴勝益:為什麼「監獄餐廳」做不久、「馬桶餐廳」做不大?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創業管理。
經理人月刊(2007),以制度解放人性 對細節吹毛求疵。
經理人月刊(2008),戴勝益的「人性管理學」。
1111通訊社(2010),2011幸福企業調查《新聞稿》。
1111人力銀行(2014) ,企業社會責任暨上班族公益行為調查。
Cheer雜誌(2010),年「新世代最嚮往 「新世代最嚮往 100 大企業 100 大企業」大調查。
Cheer雜誌(2012),「2012新世代最嚮往企業Top100」:王品勇奪寶座,服務業出頭天。
看雜誌(109期),戴勝益半部《論語》創王品。
智庫百科,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
新新聞(2011),戴勝益成立基金會 王品大股東。
中華網公益(2012),公益從了解公益開始 公益和慈善其實大不同。
聯合新聞網(2015) ,台灣創業精神全球第6 亞洲第1。
科技報橘(2015) ,台灣創業指標全球第 8 但別開心太早,我們名次是下滑的!
中時電子報(2016),王品迎接3.0時代。
親子天下(23期)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 力行「一家人主義」,照顧員工一輩子。
台南企業電子報(2009),從企業公民出發 台南企業推動 CSR 的省思。
周雅柔(2012),敢拚.能賺.愛玩:王品,從細節中發現天使 讀後心得。
商周店長學堂(2011),王品集團戴勝益:沒錢做行銷 就靠演講和得獎。
大紀元(2012),「龜毛」戴勝益 自稱半部論語創王品。
經建會新聞稿歷史資料區(2001~2014/1/21) ,台灣創業家精神國際競爭力全球第三。
經濟部工業局(2013),2013年台灣二十大國際品牌揭曉。
張以勛(2014),「慈善」和「公益」有什麼區别?,公益慈善論壇。
李志宏,企業的競爭力與價值創造:創新與社會責任,pwc資誠。
英文部份
David P. Baron (2007),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W. Gibb Dyer Jr.1, and David A. Whetten (2006),Family firm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the S&P 500
John L. Campbell(2007),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