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1: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鈞評
研究生(外文):Chun-Ping Chang
論文名稱:晶粒尺度封裝之螢光粉模型建置
論文名稱(外文):Building the Chip Scale Package Model With Fluorescent powder
指導教授:韓斌韓斌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黃其泮蔡政穆
口試日期:2016-07-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精密工程學系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藍光LED螢光粉模型光學模擬光學量測
外文關鍵詞:blue ray LEDmodel of fluorescent powderoptic simulationoptic measur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現在的螢光粉比較常見是採用傳統頂面發光的小白殼封裝,本研究所要建構的是新型的晶粒尺度封裝(Chip Scale Package , CSP),它是利用五面發光的六面體螢光粉模型,因為底面需要固定於基板,故無法發光,與小白殼的封裝來做比較,五面發光多利用側半部的發光,對於整體光通量的提升有所幫助,所以在本研究就是利用光學模擬軟體探討CSP的特性及應有的光學模型。
本論文利用光學模擬軟體OptisWorks結合模型的繪圖設計加上光學模擬的藍光LED與螢光粉之光源模型。透過光學模擬可以得知,光通量與色度值在螢光粉模型頂面與側邊的表面分佈並非相當均勻,螢光粉主要是集中在頂面的,即可了解發光二極體與螢光粉之多面的發光變化,最後透過模擬與實驗之驗證與分析,成功建立藍光LED與螢光粉之光源模型,對未來CSP模型的封裝與應用將有正面助益。


摘要............................ i
Abstract........................ii
目次............................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序論.............. ........1
1.1前言........................ 1
1.2發光二極體的發展歷史.......... 2
1.3螢光粉的發展歷史.............. 3
1.4研究動機與目的................ 4
1.5文獻回顧..................... 6
1.6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LED與螢光粉發光原理........ 8
2.1 LED發光原理................. 8
2.2 螢光粉發光原理............... 10
2.3 螢光粉型發光二極體............ 12
2.4 LED封裝介紹................ 14
2.5藍光LED的應用................. 16
2.6螢光粉的應用.................. 18
第三章 光學理論.................. 20
3.1光學概述..................... 20
3.1.1 折射率.................... 20
3.1.2 反射...................... 21
3.1.3 折射...................... 22
3.1.4 全反射與臨界角............. 23
3.1.6 散射...................... 24
3.1.7 Lambertian餘弦定律........ 24
3.2輻射度學與光度學...............26
3.2.1 光通量(Luminous Flux)......27
3.2.2 照度(Illuminance)..........28
3.2.3 光強度(Luminous Intensity)........ 29
3.3照明模組光學檢測...............31
3.3.1C.I.E色度座標...............31
3.3.2 色溫...................... 32
第四章 光學設計與模擬.............33
4.1光學設計模擬流程...............33
4.2 單顆初版的螢光粉模型建立.......35
4.3參數對結果影響測試.............39
4.4結構尺寸的調整與測試...........50
4.5終版單顆螢光粉的確立...........69
4.6初版雙顆螢光粉與終版雙顆螢光粉比較.......71
4.7模擬與實驗結果之驗證....................81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89
參考文獻.................90


[1]H. J. Round, Elect. Worm 49, 309 (1907).
[2]N.Holonyak and S.F.Bevacqua, "Coherent (visible) light emission from Ga(As1-xPx) junctions" , Appl.Phys.Lett.1,82-83 (1962).
[3]H. Amano, N. Sawaki, I. Akasaki, and T. Toyoda, "Metal organic vapor phase epitaxial growth of a high quality GaN film
[4]楊素華,”螢光粉在發光上的應用”,358期,(2009)。
[5]陳靜儀,”白光LED之螢光粉多功能模型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光電與工程學系博士論文,民國102年。
[6]陳泳馨,”LED及螢光粉模擬與分析”,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1年。
[7]賴永昌,”LED光電特性量測系統之開發”,屏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8]楊秋忠,” 晶圓級LED封裝的製造方法及結構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102年。
[9]彭逸寧,”雙色分層螢光粉光學模型之建立與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九十七年。
[10]D. A. Neamen,”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Devices”,McGra-Hill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2003.
[11]黃渝晨,”硫化鋅共參雜銅、錳之發光特性研究”,逢甲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11頁,2003。
[12]成元綱,”螢光粉轉換LED出光角度分布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0年。
[13]陳政揚,”覆晶藍光LED光源模型之建置”,國立中興大學精密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4年。
[14]楊淳煥,”Ba〖Si〗_2 O_5:〖Eu〗^(3+)螢光粉在電激發光元件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3年。
[15]李季薇,”新型高功率LED背光模組設計與模擬”,國立中興大學精密工程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