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大中(2000)。旅遊網站的定位分光譜,數位觀察者,28,21-30。
王承平 (2012)。性別權力的跨界再現: 電視廣告中女體的美麗與哀愁. 文化研究月報,(128),1-23。
王春燕(2009)。三千髮詩-王春燕人物圖像彩墨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國畫創作組,臺北市。王國欽、葉怡君、劉怜綺(2001)。家庭成員對家庭購買團體套裝行程決策之影響性研究。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第1屆研討會論文集。
日內瓦觀光處網站(2014)。日內瓦女性旅遊指南。取自http://www.genevetourisme.ch/en/accommodation/special-offers/special-offer-details/package/weekendpackagesoglam TDS00020010591750156/
台灣近畿國際旅行社(2015)。旅姬去日本女性專屬行程。取自http://www.knttaiwan.com/trips.php?pro=3000000019&c=3
成令方譯(2008)。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群學出版。
何秉薇(2015)。新博物館與地方傳播的關係─ 一個女性旅遊的觀點(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李明璁(2003)。這裡想像那裡實踐:[日劇場景之旅] 與台灣年輕人的跨文化認同。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 Ⅰ。台北: 遠流出版社,42-73。
李欣宜(2014)。女丑= 女醜? 幽默的性別權力─ 以綜藝節目諧星表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李美華、劉恩綺(2008)。台灣報紙如何再現客家形象與客家新聞: 1995-2007。2008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淡江大學,台北,4-5。
吳妮妮(2008)。服飾色彩偏好之影響因素-以粉紅色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邱琡雯(2010) 過猶不及: 解構千禧年後台灣女遊書寫下的日本意象.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8(2),159-210。
易遊網(2015)。2016年最嚮往的旅遊目的地調查。取自http://eztravel.news.blogspot.tw/2015/11/2016.html?m=1
林大維、林雨璇(2012)。聖戰-女性美麗神話。視覺藝術跨界研討會-2012論文集。
林志明譯 (1997)。Baudrillard, J.(1968)。物體系。台北市:時報。
林宇玲(2005)。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批判的媒體識讀 (第十二章)。台北:正中書局。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 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巨流,臺北市。
林俊良(2002)。閱讀汽車廣告─ 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林育如(2011)。女性影像於線上遊戲廣告產業中傳達的氛圍。2011 第七屆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旁觀, 參與, 介入美學: 科技媒體與文創產業之互動]。
林純鳳(2015)。淺談性別與休閒,家庭教育雙月刊,(55),47-56。
林秉硯(2010)。影視觀光客之熟悉度。目的地意象與旅遊動機之研究。
姚村雄(2009)。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中之 [台灣女性圖像] 研究。設計學報 7(2)。
姚繼中、趙曉燕(2009)。感悟日本傳統之美 (七) 色藝雙修 温柔婉约——藝妓。日語知識,(7),41-42。
胡宥心(2011)。第一夫人角色的媒體再現以周美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姜穎(2015)。女遊史:臺灣女人的旅行再現, 實踐與認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徐振傑(2004)。女性商品, 男性代言電視廣告中的 [新] 男性形象與再現意涵。傳播與管理研究 3卷2期 133 – 159。
泰國觀光局台北辦事處網站(2016)。泰國觀光局推出“女性的泰國之旅 來促進泰國
本地與國際女性觀光。取自
http://www.tattpe.org.tw/TravelInfo/TravelInfo_detail.aspx?NewsID=945&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翁秀琪、鍾蔚文、邱承君、簡妙如(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 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 59-84。
孫秀蕙、陳儀芬(2010)。被框架的女性意象: 上海月份牌廣告畫的圖像符號分析。廣告學研究,(34),25-63。
陳木楷(2011)。 旅遊產業的喜與憂。質量與標準化,(8),38-38。
陳和琳(2015)。泡在麵條裡!日推拉麵溫泉宣稱養顏護膚。取自http://news.tvbs.com.tw/world/580264/
陳姿伶(2008)。台灣年輕男性韓劇閱聽人的收視經驗(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1-143。陳姿樺(2013)。線上遊戲中性別角色呈現之研究: 以 [新楓之谷] 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暨研究所,臺北市。陳碧雪(2004)。檳榔西施的媒體再現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海森機構(2015)。温泉如何洗凝脂——基於女性需求特點的温泉設計構想。取自 http://www. gzhaisen.com/archives/view-275-1.html
許詩韻(2004)。雜誌廣告中的文化價值與性別角色研究: 1978∼2003(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臺北市。曹勝雄、徐美婷 (2003)。 主題旅遊者心理描述與選擇模式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3),第一期。
畢恆達(2003)。女性自助旅行經驗對自我性別意識的建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市。
張佩琪(2013)。CITY CAFÉ 電視廣告引領小資女風潮之研究。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台中市。張錦華(2010)。傳播批判理論: 從解構到主體。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意生活風格網(2014)。女孩限定! 瑞士日內瓦觀光處推出女性專屬旅遊指南。取自 http://www.beautimode.com/article/content/45919/
黃文博(2016)。觀旅局推台南女子旅行 。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512005650-260405
黃美蘭(2005)。從生活型態觀點探討旅遊網站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與使用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臺北市。彭俊榮(2003)。旅行業全包套裝團體旅遊產品業務行銷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5-42
曾義明(2002)。女性化符號品牌在產品開發類型上的問題產品涉入效果分析。廣告學研究19,89-112。
曾寶芬,李君如(2004)。一路平安 女性自助旅行者的人身侵犯不安感。餐旅暨家政學刊 第一卷,第二期,127-142。
葉浩(2002)。觀光客的凝視 (原作者: J. Urry)。台北市:書林。
楊佳和(2006)。旅遊產品線上購買動機與購買涉入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1-85。楊芳枝(2000)。離家出遊:論旅行的性別政治,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4,5-7。
楊芳枝(2007)。流行文化裡的性別。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楊春玉(2007)。團體旅遊所安排的購物對消費者旅遊意願和團體旅遊業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楊裕隆(2012)。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科技部,(478),10。
楊曾媛(2012)。女遊新世代: 部落格書寫中的女性旅遊論述(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1-103。資策會(2009)。台灣線上購物市場現況 再創高峰-台灣網購市場規模預估 3116 億。取自https://goo.gl/XqJlkb
葉智魁(1995)。女權與婦女休閒。 戶外遊憩研究, 8(3),1-14。
廖美蓮(2012)。性別與社會建構: 初探社會工作系學生性別意識形塑。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5),1-50。
鄭杏玲(2009)。性別意識的形成,解構與再建構。性別文化與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56-166。
鄭裕仁(2003)。台北市國小男性校長職位晉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六位男性校長經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 設計研究,(3),132-139。
潘品璇(2014)。後現代女性主義觀點應用於時尚廣告視覺符號分析。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學位論文。劉怡伶(2003)。台灣旅遊活動的階層區分現象(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盧沛樺、張玉佩 (2010)。 性別差異政治: 女性運動員的媒體再現與認同糾葛,中華傳播學刊,(17),139-170。
蕭至惠、洪筱婷、蔡進發 (2008)。旅遊網站品牌知名度與價格標示對線上套裝旅遊購買意願之影響。觀光休閒學報,14(1),83-107。
閻紀宇(2015)。女性出國停看聽!全球10個最危險的旅遊國家。
取自http://www.storm.mg/lifestyle/42585
閻格(2007)。“和服中體現的日本人的幾個性格特徵。長治學院學報 第24卷第 1期。
賴韋汝、趙于涵、歐語婕 (2015) 韓流文化行銷模式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之探討-以韓國連續劇為例。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
戴裕蒨、魏玓(2015)。臺劇新 (拉) 契 (警) 機 (報)。共誌(10),17-26。
謝淑芬、許詔墉 (2005)。 韓劇對潛在消費者之韓國旅遊形象與赴韓旅遊意願之影響。臺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3-268。
闕月清、林彥伶、鍾怡純 (2013)。 高中體育課程之教師回饋話語所潛藏的性別意識。大專體育學刊,15(4),411-420。
羅燦煐(2000)。從媒體的性別到性別的媒體。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26-36。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 :女書文化。
二、英文文獻
Aladwani, A. M., & Palvia, P. C. (2002).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user-perceived web qualit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6), 467-476.
Babbie. E.(1995) The Practice 01 Social Research (Seventh Edition). Belmont: Wadswor th Publishing Company.
Babbie, E. R.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Vol. 112).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relson, Bernard.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New York, NY,US: Free Press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0
Busby, L. J. Sex role research on the mass m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75,25, 107-131.
Clifford, J. (1992). Traveling cultures. na.
Crouch, D. (2000). Places around us: embodied lay geographies in leisure and tourism. Leisure Studies, 19, 63-76
Curran, J., Gurevitch, M., & Woollacott, J. (1982). The study of the media: Theoretical approache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11-29.媒體研究:理論取向。(唐維敏譯,2003)。載於Michle Gurevitch, Tony Bennet, James Curran, Janet Woollacott主編,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9-33)。台北市:遠流。
Deem, R. (1982). Women, leisure and inequality. Leisure studies, 1(1), 29-46.
Deem, R. (1986). All work and no play?: a study of women and leisu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Denzin, N. K. (1994).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In K. D.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st ed.) ( pp.500-515). London:Sage.
Denzin, N.K. (1995) The Cinematic Society. The Voyeur’s Gaze, Sage, London.
Elliot, A. J., & Maier, M. A. (2014). Color psychology: Effects of perceiving color 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huma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5, 95-120.
Fridgen, J. D. (1991). Dimensions ofTourism.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American Hotel& Lodging Association, 53.
Goffman, E. (1959 and 197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Doubleday, NY. Goffman, E. (1979) Gender Advertisements, Macmillan, London.
Green, E., Hebron,S., & Woodward, D. (1990). Women's leisure, What leisure? London; Macmillan.
Gyr, U. (2010). The History of Tourism: Structures on the Path to Modernity.
Hall, S. (1997) Introduction, in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edited by S. Hall), Sage, London, pp. 1–37.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rigaray, L. (1985).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hally, S. (1987). The codes ofadvertising. New York: St. Martin’s. 廣告的符碼。(馮建三譯,2004)。台北市:遠流。
Jordan, F. & Aitchison, C. (2008). Tourism and the sexualisation of the gaze: solo female trourist’ experiences of gendered power, surveillance and embodiment. Leisure Studies, 27(3), 329-349.
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NY.
Kim, D. Y., Lehto, X. Y., & Morrison, A. M.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n the internet. Tourism management, 28(2), 423-433.
Kinnaird, V. and Hall, D. (1994) Tourism: A Gender Analysis,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 (MIC): http://mic. iii. org. tw/intelligence/pressroom/pop_pressfull. asp.
Marecek, J., Piliavin, J. A., Fitzsimmons, E., Krogh, E. C., Leader, E., & Trudell, B. (1978) Women as TV experts: the voice of author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1), 159-168.
Mellinger, W.M. (1994) Toward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presenta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 756–779.
Middleton, D. F. (2000). Marketing for travel and tourism. Journal of the Market Research Society, 37(3), 429-439.
Morgan, N., & Pritchard, A. (1998). Tourism promotion and power: Creating images,creating identities. John Wiley & Sons Ltd.
Nixon, S. (1997) Circulating Culture, in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Cultures of Production, (edited by P. Du Gay), London, Sage, pp. 179–234.
Pritchard, A. (2001). Tourism and representation: A scale for measuring gendered portrayals. Leisure studies, 20(2), 79-94.
Rakow, L. & Wackwitz, L. (2004). Representation in femin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Rakow, L. & Wackwitz, L. (Eds.), Femin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pp. 171-186) London: Sage.
Reisinger, Y., & Turner, L. W. (2002).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Asian tourist markets and Australian hosts, Part 1.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0(3),295-319.
Stratford, E. (2000). Gender, place and travel: the case of Elsie Birks, South Australian Pioneer. Journal of Australian Studies, 24(66), 116-128.
Towner, J. (1985). The Grand Tour: a key phase in the history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2(3), 297-333.
Wearing, B. and Wearing, S. (1996) Refocusing the tourist experience: the ‘flaneur’ and the ‘choraster’, Leisure Studies,Volumn(issue) 229–244
Williamson, J. (1978) Decoding Advertisements. Ideology and Meaning in Advertising, Marion Boyars, London
Yamamoto, D., & Gill, A. M. (1999). Emerging trends in Japanese package tourism.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8(2), 1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