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玲、董旭英 (2007)。國高中生依附父母、接觸偏差同儕、傳統價值觀念與偏 差行為的關聯性之差異研究。犯罪學期刊,10(2),29-48。 王怡云 (1995)。從家庭環 境和學校環境看幼兒同儕互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柏壽 (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 王雅慧 (2005)。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 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 申繼量、李虹 (1995)。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進展。台北:五南。 石培欣 (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靜宜 (2008)。國中生家庭氣氛、挫折容忍力與其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國 立嘉義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林輝 (1999)。臨床視導在台北市國中實習教師教學輔導之需求性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金香 (1978)。父母管教方式與國中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錦惠、吳俊憲(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之研究。課程與 教學季刊,8(2),53-72。 呂俐安、黃瑞瑛、張黛眉、楊雅明、楊俐容 (2007)。我真的很不錯。台北市:心 靈工坊。 李彥瑾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李盈萱 (1995)。父母管教態度與青少年自我概念-以台北市國高中生為例。國立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娟慧 (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院大 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世欣 (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逸媛 (1992)。家庭環境與子女創造性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憲連 (2006)。臺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 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邱招婷 (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金來寧 (2007)。青少年社會支持、認同與欺凌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 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施玉鵬 (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 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南市。 洪仲清 (2013)。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臺北市:新手父母。 洪雅雯 (2001)。國小學童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徐士翔 (2009)。國小學童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 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淑美 (2004)。家庭與學校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影響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 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翁麗芳 (2009)。新住民家庭子女教養的需求與回應:臺北縣的幼小銜接嘗試。 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1-25。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 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永昑(2003)。由新臺灣之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雙月刊, 49,22-23。 張春興 (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敏華 (2005)。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楓明 (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 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慧芝譯 (2002)。Papalia, D. E., Olds, S. W., & Feldman, R. D•著。人類發展:成人 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莊榮俊 (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 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春悅 (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為藩 (1972)。自我心理學。臺南:開山書局。 陳怡君 (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 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奎熹 (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雅甄 (2005)。外籍配偶先生的婚姻觀與婚姻生活。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碧容 (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臺灣地區 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陳德嫻 (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慧玉(2011)。高雄市國中學生正向心理、同儕關係及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慶福、鍾寶珠 (1998)。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 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2,1-35。 陸建國、鍾莉瑛 (2007)。多元文化下的新移民教育─以高雄縣為例。網路社會學 通訊期刊,61。 曾端真 (2001)。國小班級經營與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月刊,190,42-46。 黃月霞 (1986)。兒童團體諮商效果評鑑。臺北市:桂冠。 黃金梅 (2002)。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靜宜 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雅惠 (2005)。兒童繪畫中自我概念表現之多重個案研究--以新移民女性家庭次文 化中子女為案例。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艾俐(2003)。外籍新娘嫁錯台灣郎。天下雜誌,271,105-110。 詹淑芬 (2005)。新臺灣之子的生活適應、發展與具體建議。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圖書館管理季刊,5(4),1-25。 鄒欣純(2008)。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廖晨均 (2007)。電腦區的社會遊戲-幼兒間的同儕支持行為。國立臺南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順良(198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生自我肯定及生 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鄧蔭萍 (2007)。探討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教養經驗與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6, 7-23。 鄧蔭萍 (2009)。讓我們一起來讀書:探討到宅親子共讀課程對新移民家庭之影響。 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58-72。 賴保禎(1993)。學習態度測驗量表。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雅麗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慶皇 (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 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鍾文悌 (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二、英文部分 Areepattamannil, S., & Freeman, J. G. (2008). Academic achievement,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of immigrant adolescent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 of Advanced Academics, 19(4), 700-743 Byrne, B.M. (1984). The general/academic self-concept homological network: a review of construct validation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3), 427-456. Hirschi, T.(1969) ,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oh, J. B. K., Shao, Y., & Wang, Q. (2009). Father, mother and me: Parental value orientations and child self-identity in Asian American immigrants.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60(7-8), 600-610. Mead, G. H.(1962).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rker,J.G.& Asher,S.R.(1993).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4), 611-621. Schmidt, J. J. (2006). Social and culture foundations of counseling and human services: Multiple influences on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Boston, MA: Person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