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8: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錦秀
研究生(外文):HUANG,CHIN-HSIU
論文名稱:某國中舉重隊的社會階級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Social Class of A Weightlifting Team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邱炳坤邱炳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U,PING-KUN
口試委員:黃東治李建興
口試委員(外文):HWANG,DONG-JHYLEE,CHINE-SHING
口試日期:2016-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中文關鍵詞:運動階級訪談信實度
外文關鍵詞:SportClassinterviewtrustworthin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人們在經濟條件與教育水準的提升之下,人們更懂得追求幸福與享有自由的天賦權利。人人生而平等,天賦權利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然而現存的社會是否如此?事實證明社會上不平等的地方在許多部分比例都很高。尤其從社會階級、種族、性別或失能者身上更能發現更多不平等的現象。社會學從「分配」和「機會」方面來討論不平等的現象。本研究以運動社會學觀點來探究運動與階級的關係以及討論臺灣舉重運動與社會階級的關係。研究透過深入訪談、觀察某國中舉重隊成員、並與專家和指導教授,以三角檢定檢驗其訪談信實度。研究發現:運動與階級是相關的,在西方從事舉重運動者多來自下層階級,觀賞者則不一定;從臺灣的歷史脈絡分析,特定運動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參與此項運動者的階級會有所不同、變化;從不同家庭背景階級的舉重隊學生參與舉重的原因分析,除了只要我喜歡就可以之外,從事舉重運動者多來自於較低社會階級家庭,並且多有將舉重運動視為升學,就業考量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運動階級、訪談、信實度

With the change in social structure, the improvement in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educational standards, people are more aware of pursuing the natural rights to gain happiness and freedom.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rrespective of sex, religion, race, class, party. Yet, is the existing society also in the same way? It turns out that the ratios of social inequalities are considerably high in many parts. Particularly, there are numbers of unequal phenomena that can be found in social class, race, gender, or those who are with disabilities. In sociology, the term of “inequality phenomenon” is discussed from “distribution” and “opportunity”.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sports and clas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aiwan’s weightlifting sport and the social class is studi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n Sociology of Sport. Moreover, with in-depth interviews, observation on the members of weightlifting team in certa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via triangulation is examined with experts and advisor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sport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class. Those who engage in weightlift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mostly come from lower social class, not inclusive of the audience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aiwan, the class of people who participated in specific sports games would be diverse and varied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 why thos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took part in weightlifting, aside from”As long as I like it, I will go get for it.”, they came from lower social class families as well. They also considered weightlifting sport one of the ways to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Keyword: SportClass, interview, trustworthiness.

目 錄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會階級 9
第二節 運動與階級 14
第三節 舉重運動與階級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7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舉重選手的階級分析 41
第二節 不同階級學生參與舉重的原因分析 4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5
第一節 結論 56
 第二節 建議 ..57
參考文獻.........................................................................59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 .66
附錄二 訪談大綱..............................................................67





















表 目 錄

表1 訪談大綱..................................................................36
表2 舉重隊學生參與舉重原因整理...................................50





















圖 目 錄

圖1 研究架構圖...........................................................33
圖2 研究流程圖...........................................................34



參考文獻
仇 軍 (2010) 。西方體育社會學:理論、視點、方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振寰、瞿海源 (1999)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
王皇凱 (2009) 。舉重運動員與一般大專生在軀幹肌肉力量及關
  節活動度的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
園縣。
王雲五(1999) 。社會科學大辭典:社會學 (第一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洪葉文化。(Nixon , H . L . Ⅱ & Frey , J . H. 1998)。
尼爾.史美舍 (1996) 。社會學 (陳光中、秦力文、周愫嫻譯)。臺北:桂冠 (原出版年1995) 。
古永嘉 (1996) 。企業研究方法。臺北:華泰。
朱珮瑩 (2003) 。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
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江家慧 (2002) 。家庭休閒消費支出結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呂育如 (2013) 。中等學校舉重選手參與訓練與訓練滿意度之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余繼英 (2006) 。奧林匹克舉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沈莉青 (1998) 。高爾夫俱樂部會員證購買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管理論文集 (二) (頁249 – 264 ) 。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吳乃德 (1994) 。 階級認知和階級認同:比較瑞典、美國、台灣,和兩個階級架構。頁109 - 151,收錄於許嘉猷主編,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論文集 。臺北:中研院歐美所。
吳乃德 (1997) 。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臺灣社會學研究,1,137 - 167 。
吳俊民 (2004)。休閒階級衝突之研究-以 Marx 階級理論觀點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邱文信 (1997) 。舉重抓舉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金松 (1988) 。運動社會學。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邱韋誠 (2003) 。是鎖鏈還是羽翼?原住民棒球選手的運動之路(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邱瓊音 (2006) 。台灣地區社會階級下不平等休閒現象合理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李佩璇 (2009) 。自行車的休閒化:休閒實作型式的象徵鬥爭(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茂興、徐偉傑(譯)(1998)。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臺北:弘智文化。(Ferrante , J. 1995)。
林正常 (1993) 。最新舉重入門。臺北市: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http : //www. olympic. org,1997。
林家成 (2011) 。舉重運動員補充H M B對骨質代謝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林匯嬌 (2013) 。男子舉重抓舉動作分析-全國紀錄保持人黃則維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勝文(譯) (2000)。權力與社會。臺北:桂冠。(Dye , T . R .1996)。
唐學斌 (1991) 。觀光社會學-社會學理論與實際。臺北:臺北市社區發展學會。
畢恆達 (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 (主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27 – 46 ) 。臺北市:巨流。
陳顥文 (2000) 。臺灣地區家庭國內外旅遊消費支出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月娥 (2006) 。優秀運動員媒體經驗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涵彤 (2011) 。個人心路歷程,柔情鐵漢一位基層教練的訓練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張華葆 (1987) 。社會階層。臺北:三民。
許高魁 (1991) 。伊凡諾夫之舉重動作特性。中華體育,4 (4),9 - 45。
許嘉猷 (1986)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
盛繼賢、盛曉明 (1997) 。體育運動入門叢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
曾惠雀 (2009) 。大專舉重選手運動傷害調查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曾雅琪 (2013) 。運動與階級-以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拳擊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蔡宏進 (2004) 。休閒社會學。臺北:三民。
蘇國賢 (2009)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收錄在王振寰、瞿海源
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
蘇勤惠 (2002) 。都市休閒空間的民族誌研究:以臺南市 PUB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市計劃研究所,臺
南。
黃兆偉 (2000) 。以台中市居民之旅遊偏好區隔溪頭森林遊樂區
遊憩市場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
臺中。
黃鈺婷 (2002) 。我國體育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專業人力供給面之
探討-以大學相關系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
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黃裕智 (2003) 。遊客社經地位、渡假生活型態與其旅遊消費
  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墾丁地區遊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大
葉大學,彰化縣。
黃筱婷 (2003) 。尋求/馴因-健身俱樂部參與者健康的消費實
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德峯 (2011) 。抓舉下蹲動作與舉重後深蹲之運動學分析(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楊素冠、陳聖元 (2006),世界舉重運動的新格局,國民體育季刊,
35(1),73-77。
楊景翊 (2010) 。胸鎖乳突肌在胸鎖關節接點冰敷後對舉重選手
平衡功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廖振宏 (2004) 。由社經地位、家庭生命週期—探討家庭休閒消
費分配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潘淑滿 (2005)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國鋒 (2013) 。舉重選手使用保護膝具對膝關節肌肉的力量差
異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運動大學,臺中市。
蔡淑鈴、瞿海源 (1989) 。主客觀職業量表之初步建構。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477-516。
蔡溫義 (1996) 。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
育學院,桃園縣。
蔣明雄 (2005) 。我國優秀男子舉重選手抓舉與挺舉動作之分
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歐聖榮、姜惠娟 (1997) 。休閒農業民宿旅客特性與需求之研究。
興大園藝,22 (2) ,135-147。
歐懿慧 (2014) 。國內舉重運動組織與基層訓練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戴光裕 (1991) 。舉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戴筱純 (2010) 。台灣中學及大專舉重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與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
瞿海源 (1985) 。台灣地區職業地位主觀測量之研究。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第四次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21-140 。
Berryman, J. and Lo y, J. (1976) . Secondary schools and Ivy league letters. The British Joural of Sociology. 27:61-77.
Blau, P. M., & Duncan, O. D. (1967). The American 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Wiley .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R. Nice, Trans.) London: Routlege & Kegan Pau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
Bourdieu, P (1987) . What Makes A Social Clas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istence of Groups.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 32 : 1-1 7 . Translated by L . J . D .
Wacquantand D . Young .
Bourdieu , P. (1988) . Program for a Sociology of Sport .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5 (2) : 153-161.
Eitzen, D. S., & Sage, G. H. (1993) . 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n sport (5th ed.) . Dubuque, IA: W. C. Brown.
Luschen, G. (1969). Small Group Research and the Group in
Sport . In G . S . Kenyo (Ed .) Aspects of ntemporary Sport.
Sociology. Chicago, Athletic Insti yute. 57 - 76.
Marx , K . (1867) Capital , Vol . 1 . Chicago , IL : C . H .
Kerrand Co.
Mcpherson , B . D . , Curtis , J . E . , and Loy , J . W (198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port-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
ciology of Sport. Champaign. Illinois: Human Kinetics.
Nixon Ⅱ , H. L. (1984). Sport and the American dream.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Nowak, W (1969). Social Aspects of Polish Boxer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n the Light of Questionnaires and Survey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IRSS) , 4,
137-150.
Pavia,G.D. & Jaques, T. D. (1990) Sport in Australia : selected
readings in ph ysical activit y.
Randall , A . J . , Hall , S . F . , & Rogers , M . F . (1992)
Masculinity on stage: Competitive male bod builders.
Studies in Popular Culture, 14, 57-69.
Renson, R. (1976). The Flemish archery gilds: from defence
mechanisms to sports institution. In R. Renson; P. De Nayer
and M. Ost yn, The history, the evolution and diffusion of
sports and gam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4
th International HISPA - seminar, Leuven, Belgium, April
-5, 1975) (pp. 135-159) . Brussel: Bloso.
Sivadas , E . , Mathew , G . & Curry , D . J . (1997)
A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Continued Significance
of Social Class to Marketing:A Geodemographic
Replic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4 (6) , 469.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mulders, H. / Renson, R. (1978). Asocial analysis of the
introduction ofjahn's gymnastics in Belgium, Stad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and ph ysical
education 4, 309-323.
Starosta , W (1967) Some data concern in g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figure skat 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IRSS), 2, 165 - 178.
Veblen, T. (1953)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Mentor Books.
Veblen,T.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NY.:Viking
Penguin Inc .
Weber, M. (1958) .Class, Status, and Party,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Y: Oxford Universit y Press.
Weber, M.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hite , T . H . (197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and
Incomes are Predicators in Outdoor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J
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3) ,191-199.
Wilson, Thomas C. (2002) .The Paradox of Social Class and Sports
Involvement: The Roles of Cultural and Economic Capital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 March 2002 ;
vol. 37, 1: pp. 5-16.
Woods , Ronald B (2007) Social Issues in Sport . Champaign , IL :
Human Kinetics.
Wright, E. O. (1979). Class Structure and Income Determination .
NY. : Academic Press.
Wright, E. O. (1985). Classes . London : Verso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