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6: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玉華
研究生(外文):LIN,YU-HUA
論文名稱: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 對健康體適能及學習態度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ed with TPSR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learning attitude
指導教授:潘義祥潘義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N,YI-HSIANG
口試委員:盧俊宏闕月清
口試委員(外文):LU,JING-HOMGKeh, Nyit Chin
口試日期:2016-06-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個人與社會的責任模式(TPSR)體適能教育模式學習態度體適能
外文關鍵詞:TPSRthe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learning attitudefit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6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健康體適能及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以桃園市某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為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男12人、女13人,年齡12.15±0.25歲,控制組為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男12人、女13人,年齡12.28±0.27歲,經過10週20節的課程介入,以體適能檢測及體育課學生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成績進行分析。本研究採相依樣本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蒐集質性資料以分析學生學習歷程和教師教學的知覺情形。其結果如下:一、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健康體適能有顯著進步。二、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在學習態度在認知、情意、行動意向構面均有顯著進步。三、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健康體適能有顯著進步。四、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在學習態度在認知、情意、行動意向構面均有顯著進步。五、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在學習態度在情意、行動意向構面顯著高於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在認知構面無顯著差異。六、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在健康體適能上無顯著差異。從上述結果得到以下結論:雖然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和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健康體適能和學習態度皆有幫助,但是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在(學習態度)情意、行動意向構面更具有促進的效果。因此,透過體育活動的教學策略去整合個人責任,課堂管理更為流暢,上課氣氛更為和諧,學生參與活動意願提高,更進而提升體適能教育的成效。

關鍵詞:個人與社會的責任模式(TPSR)、 體適能教育模式、學習態度、體適能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ed with TPSR on learning attitude and physical fitness.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method of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nd chose six graders in two classes in one prim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s subjec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he group of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ed with TPSR, with 12 males and 13 females of 12.15±0.25 years old; the control group is the group of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with 12 males and 13 females of 12.28±0.27 years old. The results of the TPSR questionnaire and the test of physical fitn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were set as comparative data. T test of samples and un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data. Besides, the qualitative data was gathered to analyze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awareness.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ed with TPSR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significantly.2.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ed with TPSR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 intention domains significantly.3.Fitness education model has significanc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4.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 intention domains significantly.5.The group of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ed with TPSR has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affective and behavior intention domains, but had no significance on cognitive domain.6.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on physical fitness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one integrated with TPSR.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both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model integrated with TPSR greatly enhanc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learning attitude, but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ed with TPSR has more influence on affective and behavior intention domains. Therefore, by integrating physical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personal responsibilities, class management can be more effective, class atmosphere can be more harmony, students’ participation can be enhanc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can be more promoted.

Key words: TPSR, the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learning attitude, fitness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理論及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理論及相關研究 38
第三節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之探究 51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4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9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0
第五節 資料整理 71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4
第一節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態度結果分析................................................74
第二節 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態度結果分析................................................................79
第三節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健康體適能及學習態度結果分析 83
第四節 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知覺情形分析 95
第五節 討論 11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書目 131
附錄一 施測者同意書 137
附錄二 使用問卷同意書 138
附錄三 TPSR融入體適能教學模式教案 共20節 139
附錄四 TPSR融入體適能教學模式課程設計檢核表【專家審查檢核表】 169
附錄五 教師日誌 170
附錄六 學生學習日誌 171
附錄七 小組分工表 172
附錄八 台灣地區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 174
附錄九 諮詢專家名單 177


圖 目 錄
圖2-1-1 TPSR實施脈絡圖 22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6
圖4-3-1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仰臥起坐前後測變化折線圖 87
圖4-3-2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立定跳遠前後測變化折線圖 87
圖4-3-3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坐姿體前彎前後測變化折線圖 88
圖4-3-4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800公尺跑走前後測變化折線圖 88
圖4-3-5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BMI指數前後測變化折線圖 89
圖4-3-6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學習態度認知構面前後測變化折線圖 93
圖4-3-17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學習態度情意構面前後測變化折線圖 93
圖4-3-8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學習態度行為構面前後測變化折線圖 94
圖4-3-9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與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學習態度整體量表前後測變化折線圖 94

表 目 錄
表2-1-1 個人與社會責任層級內容2011版 19
表2-1-2 個人與社會模式相關文獻 24
表2-2-1 國內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相關文獻 46
表3-2-1 研究對象表 58
表3-3-1 教學進度 61
表3-5-1 編碼資料分類表 72
表4-1-1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體適能檢測表現前、後測相依樣本t考驗摘要表 75
表4-1-2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體育課學習態度表現前、後測相依樣本t考驗摘要表 77
表4-2-1 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體適能檢測表現前後測相依樣本t考驗摘要表 79
表4-2-2 一般體適能教育模式體育課學習態度表現前後測相依樣本t考驗摘要表 81
表4-3-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健康體適能平均數、標準差 83
表4-3-2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健康體適能前、後測成績之組內迴歸斜率同質性檢定 85
表4-3-3 實驗組與對照組參與者共變數檢定摘要表 86
表4-3-4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學生態度各構面得分平均數、標準差 90
表4-3-5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後測學習態度之組內迴歸斜率同質性檢定 91
表4-3-6 實驗組與對照組參與者共變數檢定摘要表 92
表4-3-7 認知構面前後測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 92


參考書目
丁立宇 (2011)。青出於藍---品格教育融籃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方進隆 (1995)。八十三學年度提升國民體適能方案-學生體能檢測報告書。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方進隆、黃泰諭 (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451-461。
方樹啟(2002)。規律性籃球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討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田續鴻 (2009)。不同體育教學方式對個人社會責任模式(TPSR)、撞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玉妹 (2001)。體適能課程實施對學生體適能認知及表現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素貞、蔡金鈴 (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雅燕 (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之研究-一位體育教師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雅燕、黃月蟬 (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對學童養成規律運動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7,155-181。
李雅燕、黃月蟬 (2010)。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對學童整體接受度和想法之研究。運動教育學報,5(1),37-65。
李鳳珠 (2011)。四十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市。
周宏室、徐偉庭 (2012)。個人與社會責任課程模式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26(1),99-106。
尚憶薇 (2009)。 探索體驗教育融入體育課程之效益。大專體育,103,30-33。
林一煒 (2015)。國中生運動態度對個人運動情形、網路使用行為與體適能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某國中為例 (出版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本源、邱金松 (2003)。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初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1),11-25。
林秀芳 (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林秀珍、顧曉雲 (2007)。課程改革新視野—學校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合。教育實踐與研究,20 (1),147-172。
林華韋 (2011)。運動與品德教育。學校體育雙月刊,127,20-22。
林貴福、柳家琪、李凌純、朱真儀(譯)(2014)。終身體適能教育。台北市:禾楓。(Suzan F. Ayers & Mary Jo.Sariscsany, 2011)
邱皓政 (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 資料。臺北市:五南書局。
洪蘭 (2012)。請問洪蘭老師。台北市:親子天下。
徐興權 (2012)。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學童個人與社會責任及比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翁耀明 (2009)。八週集中式與分散式中強度跑走訓練對國小肥胖學童體格發展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袁之琦、游恆山 (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
張妙瑛 (2005)。運動健康管理。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敏芳、葉美鳳 (2012)。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於跳繩課程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之學習成效。2012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頁833-845)。嘉義縣:吳鳳科技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系。
張瑞村、陳怡君 (2000)。從班級經營策略談營造積極的班級氣氛。教育實習輔導季刊,6(2),1-5。
張瀞文 (2011)。體育課該教會孩子什麼?。親子天下,28,146-149。
教育部 (2014)。體適能的重要與定義。取自教育部體適能網站,網址http://www.fitness.org.tw
陳鎰明 (1994)。社會變遷對大專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影響。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大專院校體育總會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頁145-158)。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曾慶裕 (2010)。推展學生運動選手品德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學校體育,116,54-57。
黃月嬋 (2004)。體育課程設計的理論與實務。載於張春秀 (主編),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 (頁51-78)。台北縣:冠學文化。
楊明翰 (2011)。TPSR 融入體育教學對高中生個人、社會責任與利社會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劉有為 (2010)。游泳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劉順正 (2006)。跳繩運動訓練對體重過重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潤興 (2004)。規律有氧運動訓練對國小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和血脂肪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院,屏東縣。
蔡平賢 (2010)。以田徑場標示法進行速度控制之跑步訓練對小學生之心肺適能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蔡頌梅 (2008)。第二代新式健康操對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03)。體重管理、飲食、運動。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網址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No=201205100018&parentid=201205100005
賴秋香 (2010)。12分鐘跑走訓練對國中生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賴德聲 (2006)。不同頻率之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瑩蓉 (2013)。賦權運動模式與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籃球課學習效益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簡祈昌、陳嘉宏、廖焜福、陳瑞蓮 (2005)。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高中體育對健康體適能表現與滿足感之實驗研究。北體學報,13,261-272。
闕月清 (1999)。健康體適能課程活動設計。台灣省學校體育,9(3),28-33。
闕月清 (2013)。體育課中發展品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中等教育,64(2),6-14。
鐘敏華 (1998)。體育課程模式—體適能教育模式之實施探討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Barrett, T. (2005).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sixth-grade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4, 88-102.
Curtis, J. & McTeer, W. (1999). Exploring effects of sport experiences on sportp articipation in later life.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6, 348-365.
Dyson, B. Griffin, L. L. & Hastie, P. (2004). Sport education, tactical game,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 Questa, 56, 226-240.
Escarti, A., Gutierrez, M., Pascual, C., & Llopis, R. (2010). Imlementation of the personal and responsibility model to improve self-efficacy during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fo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ternatioal Journal of ph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y, 10(3), 387-402.
Gordon, B., Thevenard, L., & Hodis, F. (2011).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New Zeal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or-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w Zealand, 18-20.
Hellison, D. (1995).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Jewett, A. E. Bain, L. L., & Ennis, C. 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2nd ed.). 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1995). Moving into the futur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Boston: McGraw-Hill.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04). Moving into the futur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Boston: McGraw-Hill.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DHHS] (2000). Hea1thy people 2010 (conference edition).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alsh, D., Ozaeta, J., & Wrighy, P. (2010). Transference of responsibility model goals to the school environment: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coaching club program. Physical Educational & Sport pedagogy, 15(1). 15-28.
Wright, P. M., & Li, W., & Ding. S., & Pickering, M. (2010). Integrating a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gram into a wellness course for urban high school students: assessing implementation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15(3), 277-2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TPSR融入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個人與社會責任及體適能之影響
2. 體適能遊戲教學對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學習動機影響之行動研究
3. 體適能納入十二年國教比序對學生體適能之影響
4. 銀髮體適能運動方案的介入對社區長者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探討-以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例
5. 合作學習融入體適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健康體適能及情意行為之影響
6. 體適能課程對學童健康體適能發展影響之研究
7. 體適能遊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 競技體適能表現之影響
8.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9. 樂趣化體適能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運動樂趣之影響
10. 樂趣化教學設計融入體適能活動方案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
11. 十二年國教納入體適能政策對國中體育課體適能教學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生為例
12. 國中學生對體適能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認同度及覺知體適能壓力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為例
13. TPSR分別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對國小學生責任感和比賽表現之影響 -以合球課程為例-
14. TPSR分別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對國中生體育課效益之影響
15. 國小學童參與體適能提升計畫之態度與運動參與行為、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