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45cf:c86b:e393:b18b)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7: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書瑜
研究生(外文):Yang,Shu-Yu
論文名稱:探討發展補救教學設計原則融入5E探究對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以八年級幾何光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that remedial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s into 5E inquiry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 A Case Study of the 8th optical
指導教授:林建隆林建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Jang-Long
口試委員:陳均伊鄭孟斐林建隆
口試委員(外文):Chen, Jun-YiCheng, Meng-Fei Lin, Jang-Long
口試日期:2016-07-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補救教學5E探究教學學習動機幾何光學
外文關鍵詞:remedial teaching5E inquirylearning motiv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以補救教學設計原則,融入5E探究施行幾何光學補救教學,對八年級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效為何。本研究採用量化研究輔以質性分析,單組前、後測的研究方法設計,選擇台灣中區某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全年級後50%學生,經家長同意,八年級共19位學生作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為科學學習動機量表、幾何光學成就測驗,資料收集包含課室錄影、晤談記錄,於上課前、後分別施行科學學習動機量表與幾何光學成就測驗,資料分析利用SPSS 20.0版統計軟體,以成對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瞭解學生學習動機與幾何光學概念學習成效,並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三角校正進行評分表一致性考驗。
  研究結果如下:一、學生學習動機在科學學習動機量表中的主動學習策略向度在統計上達顯著差異,顯示補救教學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二、透過補救教學設計原則融入5E探究設計適合低成就學生的幾何光學任務和問題,製造正面並成功的經驗,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進而增進自信心,使其學習動機維持正向態度。三、學生幾何光學的學習成效,幾何光學成就測驗在統計上達顯著差異,顯示補救教學設計不同的活動與任務,經由實驗的親身操作、小組討論並立即練習題目,能幫助學生理解與學習幾何光學概念。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 in optics of the 8th grade low-achievers accepted remedial teaching that remedial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s into 5E inquiry. In this study, quantitative combined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which were designed for one group with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used, select the student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central Taiw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hole school year after 50%, and parental consent, 19 eighth-grade students as samples.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Student 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 questionnaire (SMTSL),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optical, data collection contains classroom teaching video recordings and interview records. Purposes the Student 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 questionnaire (SMTSL),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optical, using SPSS version 20.0 statistical software, paired samples t-test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understan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optical concept learning, an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riangle correction for consistency tes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in SMTSL, it’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dimension, showing remedial teaching to foster active learning. Second, the design tasks and issues for low-achievers through remedial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s into 5E learning cycle, students get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enhance confidence, maintain the motivation to make a positive attitude by manufacturing positive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ird,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optical, it’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optical, showing different stages and tasks in remedial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s, via operating experiments by personal, panel discussions and immediately practice question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learn the optical concept.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補救教學 ……………………………………………………………………………………… 5
 第二節 探究式教學 ………………………………………………………………………………… 14
 第三節 學習動機… ……………………………………………………………………………………… 24
 第四節 幾何光學之實徵性研究………………………………………………………………… 30
第参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教學情境 ……………………………………………………………… 37
 第三節 教學設計……………………………………………………………………………………………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1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4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補救教學設計原則融入5E探究施行幾何光學補救教學,對八年
級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在主動學習策略向度達顯著差異… 49
 第二節 以補救教學設計原則融入5E探究施行幾何光學補救教學,八年
級低成就學生對幾何光學概念的學習成效達顯著差異………… 5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 82
 英文文獻 ………………………………………………………………………………………………………… 86
附錄
 附錄一 補救教學設計原則融入5E探究幾何光學教材教案…………… 89
 附錄二 補救教學設計原則融入5E探究幾何光學教材學習單……… 103
 附錄三 科學學習動機量表 ……………………………………………………………………… 120
 附錄四 幾何光學成就測驗 ……………………………………………………………………… 124

一、中文文獻
王美芬、熊召弟(1996):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倍卿(2013):應用以MSN為基礎之自動回饋系統於國小低自然學習成就學生自然補救教學之研究-以月亮概念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晉基、郭重吉(1992):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志鴻(2006):探究式教學模組對國中生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以力矩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松濤、林煥祥、洪振方(2010):探究式教學對學童科學論證能力影響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18(3),177-203。
李孟峰、連廷嘉(2010):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李建邦、段曉林(2012):在職教師實施探究教學的教學轉變與調整策略。數理學科教學知能,70-81。
李麗君(2012):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弱勢學生低成就之歸因與其補救教學作法關係之研究。αβγ量化研究學刊,4(2),25-46。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民82)。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17-27。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6。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建隆、徐順益(2007):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發展5E探究式光學單元教學模組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8(1),1-16。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邱建宏(2005):利用二段式紙筆測驗探討中部地區高一、二學生光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侯佳典(2008):5E探究式學習環教學對國二學生浮力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施貴善(2004):探究式教學對理化學習環境及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振方(2010):思考導向的探究式學習對國二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8(5),389-415。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
凌清德(2015):創新合作學習策略對自然科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中低成就學生為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梁育維、陳芳慶(2009):高中二年級數學科補救教學成效之前驅研究。中等教育,60(2),112-127。
張世忠(2000):建構敎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世彥(2012):視覺注意力引導在動態數位教學設計上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之影響-以國中「凸透鏡折射成像」補救教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秀鈴(2013):實施5E探究教學模式對九年級學生科學學習動機及科學探究能力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映芬、程炳林(2011):國中生動機涉入之分類結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3(2),521-546。
張春興、簡茂發(1969):自我能力與性格的了解對大學成績的影響—Atkinson 氏成就動機理論的實驗研究。心理與教育,3,89-99。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晉嘉(2011):資訊融入5E探究式教學於國中電磁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清濱(2009):教學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20。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市:行政院教育部。
陳月英(2001):提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2),21-26。
陳均伊、張惠博、郭重吉(2004):光反射與折射的另有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3),311-340。
陳志遠(2010):以GSP軟體融入探究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面積概念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俊昌(2005):多媒體對中、低成就國中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透鏡成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信男(2016):探討靜態與動態表徵不同順序對八年級學生學習成效與表徵轉譯之影響-以「5E探究力矩與槓桿教學模組」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27,25-29。
黃永義、朱耀明(2004):運動與力補救教學模組發展與教學成效之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7-193。
黃晉益(2013):國中生「摩擦力」迷思概念之補救教學研究-以精熟學習觀點。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湘武、黃寶鈿(1989):我國學生科學概念與推理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光的性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 78-0111-S003-017D)。
黃儒傑(2008):教師教學思考的負荷,社會支持及其教學表現:以台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85-106。
詹淨如(2011):探究教學提升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探究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葉基倫(2011):融入5E學習環的補救教學對低成就國三學生光學迷思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廖曉慧(2005)):文化不利地區教學問題之研究-從教師觀點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宏文(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歐陽鍾仁(1987):科學教育槪論。台北市:五南。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3(3),289-315。
蔡膳兆(2014):科學史融入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科學興趣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力學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以仁(2005):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速率概念的學習表現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鈐華、吳昭容(2013):與八年級課程同步實施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與反思。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4(2),1-31。
鄭筱燕、潘欣蓉(2014):實施補救教學方案之因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6),37-39。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賴慧玲(2002):教學模式。台北市:五南。
竇一龍(2002):高一學生凸透鏡折射成像另有架構類型與成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Ames, C., & Archer, J. (198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60.
Anderson, R. D. (2002). Reforming science teaching: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inquiry.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3(1), 1-12.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Bendall, S., Goldberg, F., & Galili, I. (1993).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s' prior knowledge about ligh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9), 1169-1187.
Brophy, Jere E (2004).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Mahwah, N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dwards, C. H. (1997). Promoting student inquiry. The Science Teacher, 64(7), 18.
Feher, E., & Meyer, K. R. (1992).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colo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5), 505-520.
Fetherstonhaugh, A., Happs, J., & Treagust, D. (1987). Stud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ligh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valent views found in Western Australia, France New Zealand,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7(1), 156-164.
Fetherstonhaugh, T., & Treagust, D. F. (1992).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Teaching to engender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6(6), 653-672.
Herron, M. D. (1971).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enquiry. The School Review, 79(2), 171-212.
Hsu, L. (2010).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teachers’ nonverbal immediacy on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English. Asian EFL Journal, 12(4), 188-204.
Huang, S. Y. L., & Waxman, H. C. (1995). Motivation and learning-environ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Asian-American and Whit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Martin-Hansen, Lisa (2002). Defining inquiry. The Science Teacher, 69(2), 34-37.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ISO 690.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Inquiry and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Otto, W., McMenemy, R. A., & Smith, R. J. (1973). Corrective and remedial teaching.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HMH).
Pintrich, P. R. (2000). Multiple goals, multiple pathways: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3), 544.
Rice, K., & Feher, E. (1987). Pinholes and images: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vision. I. Science Education, 71(4), 629-639.
Rodger W. Bybee, Joseph A. Taylor, April Gardner, Pamela Van (2006).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Origins and Effectiveness.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Offic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lavin, R. E. (1989).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ix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6, 161-177.
Staer, H., Goodrum, D., & Hackling, M. (1998). High school laboratory work in Western Australia: Openness to inquiry.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8(2), 219-228.
Stead, B. F., & Osborne, R. J. (1980). Exploring science students' concepts of light.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6(3), 84-90.
Tuan*, H. L., Chin, C. C., & Shieh, S. H.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6), 639-654.
Weiner, B. (1980). May I borrow your class notes? An attributional analysis of judgments of help giving in an achievement-related con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5), 67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晉基、郭重吉(1992):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 李松濤、林煥祥、洪振方(2010):探究式教學對學童科學論證能力影響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18(3),177-203。
3.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17-27。
4.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6。
5. 林建隆、徐順益(2007):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發展5E探究式光學單元教學模組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8(1),1-16。
6.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7. 洪振方(2010):思考導向的探究式學習對國二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8(5),389-415。
8. 張映芬、程炳林(2011):國中生動機涉入之分類結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3(2),521-546。
9.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20。
10.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11. 陳月英(2001):提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2),21-26。
12. 陳均伊、張惠博、郭重吉(2004):光反射與折射的另有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3),311-340。
13. 黃儒傑(2008):教師教學思考的負荷,社會支持及其教學表現:以台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85-106。
14.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3(3),28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