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0: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彥伶
研究生(外文):Kuo,Yen-Ling
論文名稱:陰柔特質青少年其生活經驗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perience of Adolescents with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指導教授:趙淑珠趙淑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Shu-Chu
口試委員:王翊涵吳珍梅趙淑珠
口試委員(外文):Wang,Yi-HanWu, Jen-MeiChao,Shu-Chu
口試日期:2016-05-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陰柔特質青少年娘娘腔同志性別平等教育
外文關鍵詞:feminine characteristicssissygaygender equity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深度訪談4名陰柔特質青少年,以理解其生活經驗及探究其生活中的支持性因素,作為未來在教學上或工作上施力的方向。
研究發現,陰柔特質青少年在家面對家人的不諒解、在校承接同儕及教師言語及行動態度上的壓迫、在社區也面臨陌生人不友善的對待,面對這些壓迫,他們採取積極的「結盟」政策,讓對自己友善的人為自己發聲,護衛自己;而大多時候,他們都是採取消極的「默默隱忍」、「不回應」的策略,以避免引來更大的麻煩或別人更多的嘲弄,而隨著生心理成熟及心理能量的增加,在高中階段的他們已能開始嘗試對壓迫者正面回擊,捍衛自己,而成效似乎頗佳。
壓迫之外也有許多人支持他們,例如部份的家人、大多數的女同學、師長及來自社會的力量,使他們可以慢慢「做自己」,而「性別平等教育」推展十餘年來,實施成效似乎不佳,整體而言還需提升校園性別友善環境。總結生活中的支持性因素為:
一、個人努力:「做自己」的信念、嘗試突破困境、敏銳的性別思維
二、他人伸出援手
三、社會氛圍逐漸友善,看似與生活毫不相干的社會運動及正向活動讓他們倍感支持。
研究最後則對當前學校實務、政策提出打造對多元性別友善的校園氣氛、對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成效總體檢、強制要求學校教職員定期參與性別平等教育相關研習、落實多元性別課程、家庭教育的積極推廣、性別友善廁所全面設置等建議。希望藉由這樣的研究,能更了解陰柔特質青少年的成長歷程及所面對的處境,同時也提供政府及學校在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或相關政策時能更以此族群為本位推展相關政策及措施。

This study took on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llected information through semi-structural in-depth interviews from four adolescents with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ir experience and supporting factors, and to be the guidelines in teaching and work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adolescents face the problems that they are not understood in the family, they have to tolerate the teachers’ and peers’ oppressions through speech and behavior. They also face others’ unfriendly treatment in the community. Among these oppressions, they take positive policies to ally with friendly persons. But most of the time, they take negative policies, for example, sufferance, not responding in order to avoid more trouble or more ridicule. When they become older and wiser, they are able to start trying to fight back and defend himself i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results seems to be quite good.

There are also many people who support them, for example, part of the family members, most of the female classmates, teachers and the strength from the community, so they can “be yourself." The results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mplemented more than ten years seems not good. We need to enhance the gender-friendly campus environment. Summarize life supporting factors as below:
1.The individual efforts
(1)The faith of being yourself.
(2)The attempts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3)The sensitive gender awareness.
2.Others’ help
3. Friendly gradual social atmosphere:Unrelated social movements and positive activities let them feel supported.

Study recommendations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s follows:
1.the current school’s practice and proposed policies
(1)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to build a pluralistic gender-friendly campus atmosphere.
b.to examin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to requir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ourses.
(2)policy:
a.to promote family gender education actively
b.to promote gender-friendly toilets overall
2.th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1)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sex/gender diversity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2)to convince the thinking of the teachers in gender unfriendly.

Through this research, I hope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growing process and the situation of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I hope it can also provide the government and schools some suggestions to make policies about gender equality.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V
目次 V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三節 研究貢獻 11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性別刻板印象 15
第二節 陰柔特質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法與資料蒐集方法 3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8
第三節 研究歷程與資料分析 42
第四節 研究品質的檢核 5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3
第六節 前導性研究結果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4
第一節 貼滿OK繃的男孩~小雨 64
第二節 穿上金鐘罩的芭比娃娃~小濛 80
第三節 貼心小棉襖~小欣 91
第四節 懷抱明星夢~小婷 102
第五章 討論 114
第一節 綜合討論 114
第二節 研究限制、建議及研究者反思 137
參考文獻 144
附 錄 150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50
附錄二 訪談前會談內容 152
附錄三 研究受訪同意書 153
附錄四 研究受訪家長同意書 154
附錄五 訪談日誌 155
附錄六 文本檢核函 156

丁文玲(2006年11月26日)。我很娘,但請尊重我!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Book/0,3427,112006112600293+11051303+20061126+news,00.html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王翊涵(2002)。女性特質國中男學生其校園人際處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家豪(2002)。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
王慧鈴(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臺南市政府(2016)。臺南市政府 103 年度施政成果報告。取自
http://www.tainan.gov.tw/tainan/warehouse/%7B4A567D5B-2665-45DA-9A2D-84C41CED489C%7D/%E8%87%BA%E5%8D%97%E5%B8%82%E6%94%BF%E5%BA%9C103%E5%B9%B4%E5%BA%A6%E6%96%BD%E6%94%BF%E6%88%90%E6%9E%9C%E5%A0%B1%E5%91%8A.pdf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04年施政報告。取自http://www.doe.gov.taipei/lp.asp?ctNode=76643&CtUnit=18056&BaseDSD=7&mp=104001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採訪通知1050330北市性別友善廁所建置計畫記者會。取自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170369692&ctNode=5158&mp=100001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2014)。【《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十週年總體檢】記者會新聞稿。取自http://www.tgeea.org.tw/voice_content.php?id=8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性別平等教育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教育基本法。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朱蘭慧(民9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應用心理研究,17, 85-119。
朱有鈴(2011年9月21日)。《人物側寫》幼稚園就喜歡男生 陸小美 自在做自己。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21/today-south9-2.htm。
吳翠珍(2002)。『男女大不同』談媒體的性別刻板印象。人本教育札記,162,44- 46。
李然堯(1984)。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李美枝(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頁。
李之敏(2000)。以讀物為媒材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何文揚(2006)。當國中生遇上男女翹翹板 --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性別意識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呂苑慈(2007)。單身男性愛情關係中之自我認定敘說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昱吟(2005)。中學性別教育之課程協同行動研究:以解構男子氣概迷思為課程焦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林佳慧(2006)。高雄縣國小教師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昭彰(2011年11月1日)。跳樓少年遺書「遭霸凌求救無門」。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8710
兒福聯盟(2014)。2014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174
邱紹一、洪福源(2013)。性別教育。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洪文龍、畢恆達(2001)。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89-97。
洪文龍(2003)。我是如何成為支持女性主義的男人?取自http://in.ncu.edu.tw/csa/oldjournal/31/journal_park252.htm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侯建州(2005)。從講臺上至生活中的性別觀察隨筆三則。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3,55-63。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6)。103年度施政績效成果報告。取自http://rdec.kcg.gov.tw/newspics/55418e710bc9c/04.pdf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14)。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中華民國(臺灣)第 2 次國家報告審查委員會總結意見與建議。取自http://www.gec.ey.gov.tw/Upload/RelFile/1419/714976/329fb057-a24e-4738-acf0-23bfcbd0087c.pdf
畢恆達(1998)。性侵害與性別歧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3-46。
畢恆達(2000a)。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44-46。
畢恆達(2000b)。從葉永誌的死 檢視男性特質。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25-132。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
徐儷玲(2005)。重要他人與前期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合著),
兩性關係(3-27頁)。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2000)。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手冊(58-62頁)。台北市,教育部。
陳怡如(2007)。高雄地區國中生性別角色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彥文(2008)。國中男學生男子氣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陳慧甄(2010)。親密關係衝突歷程之因應行為序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北。
陳俊志(2008年10月25日)。人間.失格──高樹少年之死。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8102500364+11051301+20081025+news,00.html
唐佩君(2014年10月29日)。菜市場名調查 家豪淑芬連莊。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10290097-1.aspx
教育部(2010)。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s://www.gender.edu.tw/web/upload/news/%E6%95%99%E8%82%B2%E9%83%A8%E6%80%A7%E5%88%A5%E5%B9%B3%E7%AD%89%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EF%BC%8899%E5%B9%B43%E6%9C%888%E6%97%A5%EF%BC%89.pdf
教育部(2016)。四十、促進性別平等教育。取自http://www.edu.tw/cp.aspx?n=9BB844180349DC88&s=355AB0C671430C67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慧真(1996)。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淑君(2000)。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女書。
黃囇莉(2001)。心理學與性別:從「科學」心理學到建構心理學。近代中國,144,116-125。
黃淑玲、游美惠(2012)。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新北市,巨流。
黃筱晶(2006)。我的兒子葉永鋕—專訪葉媽媽陳君汝女士。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8,120-128。
黃怡瑛(2008)。高雄市國中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氣氛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珮茹(2009)。以多元文化觀點取向來降低國中學生對陰柔特質男性偏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美鈴(2005)。國中性別平等教育教學設計對性別平等態度影響效果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張碧蓉(2008)。少男少女的青春紀事-教室中同儕互動之性別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張盈堃(2010)。霸權陽剛氣質 以工作與學校場域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9,97-105。
張榮顯(2010)。玩耍?霸凌?國小高年級男童性霸凌者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
張真嘉(2012)。性別非從眾性高中男生之霸凌受害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張瀞文(2010)。校園霸凌為何蔓延?親子天下雜誌,10,68-72。
郭怡伶(2005)。磨蹭的快感?-阿魯巴的男子氣概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游美惠(2002)。父權體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111-113。
游美惠、易言嬡(2002)。男性/陽剛特質(masculinity)&女性/陰柔特質(femininity)。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101-106。
游美惠(2012)。攸關陽剛與陰柔:「性別教育」(Gender and Education)期刊論文(2000-2010)的熱門議題探討。載於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台灣經驗(45-56頁)。台北:巨流。
游美惠、易言嬡(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高雄市,巨流。
游家盛(2013)。國中生非傳統性別特質態度與同志態度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台東。
彭心儀(2012)。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楊嘉宏(2007)。國中娘娘腔學生的性別展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楊美真(2007)。台中縣國小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實踐性別平等教育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
劉秀娟 (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威成(2005)。女性化特質成年男性因應性別偏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劉宜(2014)。十年之間校園現場的性別「微」觀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7,16-20。
滕德政(2005)。「我們都是這樣玩大的?」-三個運動與遊戲的性別議題反省。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38-4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如雯(2007)。「男女大不同?」談媒體的性別再現。取自http://blog.xuite.net/myfriend3q/school/13965402-%E5%AA%92%E9%AB%94%E4%B8%AD%E7%9A%84%E5%88%BB%E6%9D%BF%E5%8D%B0%E8%B1%A1
鄭萍茹(2008)。屏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平等意識與知覺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鄭黛琳(2010)。台灣社會中的男子氣概認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
葉晏禎(2013)。台南市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同性戀態度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48-65。
默然(2000)。不可承受的性別之重。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57-58。
謝臥龍(1997)。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50-57。
蔡孟寧(2013)。國中生對陰柔男性內隱態度之行為預測性及內隱態度改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蔡嘉安(200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2。
蕭景容(2005)。敘事取向生涯諮商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10。

Archer, J.& Lloyd, B. (2002).Sex and gender (2nded.). Cambridge,England: University Press.
Corey, G., Corey, M. S., & Callanan, P. (2003). Issues&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CA: Brooks/Cole.
David Jary & Julia Jary(2005). 社會學辭典(周業謙、周光淦譯)。臺北:貓頭鷹。(原著出版年:1998)
Jonathan A(2006).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Kindlon,D. & Thompson M(2000). 該隱的封印(吳書榆譯)。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1999)
Lieblich, A. , Tuval-Mashiach, R., Ziber, T.(2008). 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Riessman, C. K.(2003). 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Shaffer, D. R., & Kipp, K. (200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8th ed.). Belmont, CA:Wadsworth.
Susan A. Basow(1996). 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劉秀娟、林明寬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2)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