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朱浤源(1999)。《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呂秋文(2007)。《如何撰寫學術論文:以「政治學方法論」為考察中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李義男(2007)。《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臺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漢明、鄭瑞隆、盧仲文(2005)。《探索教育活動安全管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事業公司。
周愫嫻(2004)。《少年犯罪》。臺北:五南出版社。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文化出版社。
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馬信行(2006)。《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與技術》。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公司。
校園團契飛颺教師組(2004)。《飛颺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臺北:校園書房出版事業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政見(2008)。《行為改變技術》。臺北:華都文化事業公司。
陳千玉譯,Alan E. Kazdin著(1997)。《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榮華(1990)。《行為改變技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陸世豪譯,Paul A. Alberto & Anne C. Troutman著(2004)。《應用行為分析:行為改變技術實務》(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for Teachers)。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黃裕惠譯;Arnold P.Goldstein; Robert P.Sprafkin;N.Jane Gershaw;Paul Klein著(1997)。《青少年行為改變策略》。臺北:五南出版社。
黃玲蘭譯;Garry Martin; Pear Joseph著(2012)。《行為改變技術理論與應用》。臺北:學富文化事業公司。
詹志禹、鄭同僚、楊順南等合著(2000)。《探索教育》。臺北:臺灣書店。
葉重新(1989)。《學生行為改變技術》。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廖炳煌(2013)。《能力,是探索出來的》。臺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潘文忠(1997)。《臺北縣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彈性分組教學實施調查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蔡居澤、廖炳煌合著(2007)。《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臺北:社團法人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四版) 》。臺北:五南出版社。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揚智出版社。
(二)期刊
曲慧娟 (1997)。《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談高關懷彈性分組教學》。學生輔導,49卷,頁124-127。余嬪(1998)。《國中學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輯,頁119-147。吳芝儀(2000)。《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期,頁179-232。林杏足、陳佩鈺、陳美儒(2006)。《國中高危險群學生對其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知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2)卷,頁151-176。周愫嫻(2001)。《蛻變的青春–青少年自我概念情成原因之兩性差異》。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期,頁375-396。劉佑鳳(1997)。《高關懷學生彈性分組教學在深坑-凝聚智慧與信心,開啟心窗與潛能》。北縣教育,16期,頁58-61。.
(三)博、碩士論文
王凱生(2009)。《人際關係輔導方案對高關懷學生其社交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尤虔怡(2013)。《高關懷學生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敘說探究-以獨輪車學習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江美玲(2003)。《「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李慧玟(2011)。《校園高關懷國中生介入方案-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之效果》。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李冠蓉(2002)。《個案管理中輟預防方案對於國中一年級高危險群中輟傾向的影響》。臺東: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巧玲(2014)。《高關懷學生的義氣信念與行動》。臺北: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青志(2014)。《以正向管教對學生行為改變之行動研究-以五年級體育班為例》。臺中:僑光科技大學國際貿易運籌學系碩士論文。林雅婷(2010)。《高中職吸菸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八所高中職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雅琪(2011)。《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生創造力、領導才能之成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孫元泰(2012)。《新北市立國民中學辦理高關懷班方案之研究》。新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連廷嘉(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怡束(2002)。《高危險青少年之服務過程與結果評估–以臺北市少年服務中心為例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祝筠(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團隊建立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陳俊宏(2012)。《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石碇國小中年級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陳宥安(2014)。《高關懷學生之家庭功能與憂鬱心情之關係:以壓力因應為中介變項》。新竹: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陳修蕙(2010)。《繩索挑戰課程對高關懷青少年之影響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學系碩士論文。康淑惠(2007)。《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雅惠(2012)。《運用探索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班級凝聚力之行動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陸瑞平(2012)。《體驗教育方案對高關懷少年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花蓮: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莊鎮遠(2006)。《高關懷學生安置措施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怡禎(2011)。《國小中輟高關懷學生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黃韻如(2006)。《台灣中輟高風險學生社會工作干預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博士論文。曾姵瑄(2010)。《國中學生接受探索教育活動對其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黃春金(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啟明(2002)。《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運用與驗證》。臺北: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廖芷蘭(2009)。《苗栗縣中輟學生高關懷團體輔導方案之行動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系碩士論文。廖炳煌(2008)。《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蔡幸紋(2011)。《尋找那片綠草如茵-以學生為本的高關懷青少年自然匹驗課程初探》。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蔡杰伶(2010)。《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對感化教育少年增強權能的成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劉宗岳(2014)。《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應用於建立國中高關懷學生自尊心成效之行動研究-以臺中市某國中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蔡亞彤(2011)。《國中中輟高關懷學生中輟危險因子影響模式與中輟保護因子調節效果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鄭欣如(2008)。《以探索教育活動方式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鄭崇趁(1999)。《整合導向評估模式之運用— 以「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鄭斐升(2014)。《執行高關懷青少年戶外冒險體驗教育方案引導轉移經驗之探討》。臺中: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譚智筠(2011)。《高關懷國中生在音樂情緒調整團體之歷程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蘇春和(2013)。《民俗技藝傳承對中學生階段行為改變影響研究-以新北市鶯歌國中舞獅隊為例》。臺北:中華文化大學教育學院運動教練學系碩士論文。(四)其他
教育部(2015)。《召開推動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諮詢輔導團103學年度成效檢討暨104學年度規劃會議》。104年6月30日臺教學(五)字第1040087210號。
彰化縣學生校外生活輔導會(2015)。《104年彰開翅膀-超越自我成長營入團破冰活動實施計畫》。104年3月13日彰校外字第1040006078號。
彰化縣學生校外生活輔導會(2015)。《2015彰化縣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諮詢輔導團國男組龍舟錦標賽競賽實施計畫》。104年6月10日彰校外字第1040006224號。
彰化縣學生校外生活輔導會(2015)。《104年度「張開翅膀-超越自我成長營」暑期多元輔導活動》。104年7月10日彰校外字第1040006269號。
二、英文部分
1.Books
Nachmias, Chava Frank and Nachmias, David(1992),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 4th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Lofland, John and Lofland, Lyn H.(1995),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2. Articles
Butler, A.; Chapman, J. M.; Forman, E. M. &Beck, A. T.(2006), “ The Empirical Statu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6, 17-31.
Ost, L. G. (2008), “Efficacy of the Third Wave of Behavioral Therap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46, 296-321.
Pear, J. J. & Martin, T. L. (2004), “Making the Most of PSI with Computer Technology”, In D.J. Moran & R. W. Malott (Ed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Methods (pp.223-243), San Diego: Elsevier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