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雅玄(1997)。青少年自殺傾向之探討及其測量。諮商與輔導,137,9-14。李吉特、林煜軒、陳宜明、黃惠琪(2012)。重複企圖自殺個案的評估與介入。自殺防治網通訊,7,2-4。
李明濱主編(2007)。青少年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出版。
李明濱、廖士程(2006)。自殺原因與防治策略。臺灣醫學,10(3),3-34。李明濱、戴傳文、廖士程、江弘基(2006)。自殺防治推動現況與展望。護理雜誌,53卷6期,5-12。吳英璋、金樹人、許文耀(1992)。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吳英璋、金樹人、許文耀(1994)。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計劃執行報告。台北:教育部訓
委會。
吳美玲(2003)。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桃園。吳秋燕(2007)。青少年憂鬱症自殺行為與家庭結構相關之研究─以三位憂鬱症青少年的敘事分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吳惠慈(2004)。一個多次自殺未遂者的自殺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周志健(2002)。敘事治療與現實治療之比較。諮商與輔導,200期,23-32。
周麗玉(1996)。青少年自殺行為之理論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22,10-14。林憲(1977)。自殺及其預防。台北:水牛出版社。
邱震寰、郭千哲、陳映燁、陳喬琪、李明濱、林俊宏、黃蒂、林純綺(2006)。初次自殺企圖者與重複自殺企圖者流行病學特徵之比較。北市醫學雜誌,3期,59-66。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研究發展組(2012)。自殺通報關懷系統-2011年通報個案統計,自殺防治網通訊,7,9。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2005)。自殺的理論。http://www.nknu.edu.tw/~counsel/plan/004-02-006.htm。
許文耀 (1998)。自殺危險性發生歷程模式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
許文耀、吳英璋(1996)。「自殺行為徵兆評估量表」編製計劃,第二年計劃期末報告。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期4卷,17-26。陳秉璋(1991)。死亡與自殺的社會學分析。當代,58,16-23。陳信英(2001)。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曾家琪(2007)。一位多次自殺未遂心路歷程之敘說-兼談親友認知。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張嘉玲(2008)。不同發展階段個體避免採取自殺行為的保護性信念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黃永順(2001)。刑事羈押被告自殺傾向危險因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高雄:復文圖書。
劉安貞(1992)。大學生的自殺問題。諮商輔導,74,30-31。
劉念肯(1996)。青少年自殺行為的防制對策。諮商與輔導,122,15-20。鄭泰安(2007)。媒體協助防治自殺座談會紀要。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外文部分
Agerbo, E., Nordentoft,M. & Mortensen, P.B. (2002). Familial, psychiatric, and socioeconomic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young peopl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Arnold, J. D.(1983). Family Scapegoat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4(5), 1614B.(UniversityMicrofilms No.AAC8320637)
Berman, A.L. & Jobes, D.A.(1992). Adolescent Suicide: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Brown, H. N.( 1987b). The impact of suicide on psychiatrists in training.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8(2), 101-112.
Bertolote, J. M. (2004). Suicide prevention: At what level does it work? World Psychiatry, 3(3), 147-151.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徐曉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0)。
Corrine Glesne(2005)。質性研究導論(莊明貞、陳怡如譯)。台北:高等教育。(原著出版於1999)。
Durkheim, Emile(1951). Suicide-a study in sociology.(John A. Spoulding and George Simpson Glencoe Trans.). Illinois: Free press
Gould, M.S., Fisher, P., Parides, M., Flory, M. & Shaffer, D.(1996).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completed suicide.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3:1155-1162.
Hendin, H. (1981). Psychotherapy and suicid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35,469-480.
Jamison, K.R.(2001)。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易之新譯)。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2000)。
Lincoln, I. S., & Guba, E. C.,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Maltsberger, J. T. (1992). The implications of patient suicide for the surviving therapist
In D. Jacobs (Ed.), Suicide and clinical practice (pp.169-18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Mann, J. J., Apter, A., Bertolote, J., Beautrais, A., Currier, D., Haas, A., et a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