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敏華(2005)。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富陽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彰化縣。王憲珍(2006)。水肺潛水活動者刺激尋求與幸福感關聯性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臺中縣。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臺灣版問卷發展小組(2001)。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及使用手冊。臺北: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
臺灣運動科技發展協會(2009)。Fitness Clubs 未來發展服務趨勢。線上檢索日期:2014 年08 月20日,網址:http://tsta.bestmotion.com/Contest/ShowPost.aspx?AID=53&FID=18
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研究所,桃園市。吳祈達(2012)。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巿。呂美利(2013)。運動參與動機、運動設施滿意度、休閒效益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嘉義地區運動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
呂銀益等(2013)。運動俱樂部經營管理。臺中市:華格那。
宋曉婷(2000)。臺北市健康休閒俱樂部會員轉換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李金泉(2011)。易學易用SPSS統計分析實務。新北市:全華。
李晶(2002)。休閒活動企劃可操控因子對短程型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體驗影響之研究。臺北:漢文書店。
沈易利(1999)。臺灣省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319-370。
沈易儒(2008)。荖濃溪激流泛舟遊客刺激尋求、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林一貞(2011)。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屏東縣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研究所,屏東市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美月(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休閒涉入對閱讀休閒效益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林貞岑(2005)。愛上運動-健身房篇。康健雜誌。線上檢索日期:2005 年11 月24 日。網址:http://www.commonhealth.com.tw/New_Life/exercise/gym1.htm。
林業展(2014)。參與動機、休閒效益、工作滿足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馬拉松跑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縣。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洪佑賢(2011)。臺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花蓮縣。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孫彩卿(2009)。運動群體消費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運動中心為例。休閒保健期刊,2,273-280。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嘉義縣。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38。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桂冠。(原著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翁菁璝(2013)。女大學生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以某國立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高俊雄(1995) 。臺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經營管理型態初探。大專體育,22,39-53。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俊雄(1996)。臺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健康經營管理型態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1)(頁219-313) 。臺北:品度。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市:志軒企業公司。
張良漢(2002)。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張定綺(譯)(1993)。快樂,從心開始。臺北:天下。(原著Csikszentmihalyi, M, 1990)。
張錦香(2014)。居家空間氛圍、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研究所,彰化縣。曹正偉(2013)。馬祖地區賞鷗活動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臺北市。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郭進財(2008)。休閒阻礙、課業壓力、運動休閒調適策略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1),1-18。
郭進財(2008)。我國大學院校優秀運動員的休閒參與、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與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郭進財、王秀華與林文煌(2009)。大學校院學生運動社團的參與動機、休閒效 益、生活品質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中正體育學刊,1(2),47-62。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陳金冰(1991)。休閒俱樂部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陳冠曲(2007)。遊客休閒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嘉義縣。
陳建安(2008)。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深度休閒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巿。陳彥銘(2014)。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臺東地區矯正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東縣。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桃園縣。陳慶霖(2013)。新北市國中學生在運動性電玩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575。
陸洛(2005)。In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WB 。中華心理學刊,47(2),99-112。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黃佩鈴(2010)。自行車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 休閒效益 生活品質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嘉義縣。黃長發、簡彩完(2014)。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2),43-55。黃純湘(2014)。健走旅遊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再遊意願。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楊人智(1996)。會員制休閒運動俱樂部之探討。臺灣省學校體育,6(3),4-10。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系,臺中市。楊琇慧(2009)。登山健行者的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宜蘭縣冬山鄉仁山植物園區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楊鎮榮(2014)。臺北市中正河濱公園運動設施使用者對滿意度及休閒效益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葉怡屏(2007)。網路遊戲參與者之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中縣。葉承鑫、陳文喜、葉時碩(2009)。遊客對其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水域遊憩活動為主。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4),1-25。
葉靜儀(2014)。民眾使用鄰里公園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設施滿意度為干擾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彰化縣。趙麗雲(2006)。臺灣健身運動俱樂部 的發展現況與趨勢。國政研究報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6年旅遊休閒健康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劉慧敏(2014)。高雄衛武營都會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屏東縣。蔡正欲、吳明蒼、陳文英(2009)。知覺幸福感量表編製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2),62-74。
蔡幸蓉、郭進財、葉時碩(2014)。音樂與休閒舞蹈參與者的休閒涉入、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3),41-60。
謝明忠(2009)。桃園市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臺北巿。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羅明葵(2001)。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在休閒滿意、自覺運動利益與社區意識之研究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英文文獻
Ajzen,I.(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
Alexandris, K., & Carroll, B. (1997). An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based on different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Levels: A Study from Greece. Leisure Sciences, 19(1), 1-15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outedge..
Bright, A.B.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Browne, M. A., & Mahoney, M. J. (1984). Sport psycholog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5, 605-625.
Carr, A. (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2003).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3rd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Csikszentmihalyi, M., Wong, M. M. (1991). The situational and personal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In Fritz Strack, Michael Argyle Norbert Schware (Eds.), Subject well-being. (pp.193-212). England: Regimen Press Plc.
Dellefave, E. A., & Massimini, F. (2003).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among teachers and physicians: individual and bio-cultural implications. Leisure Studies , 22, 323-342.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Diener, E., Sandvik, E., Seidlitz, L., & Diener, M. (199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or absolut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8, 195-223.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Research on leisure benefit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volum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3- 12).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Fenech, A. (2008). The Benefits and Barriers to Leisure Occupations. Neuro Rehabilitation, 23(4), 295-297.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Godbey, G. C.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Headey, B., & Wearing, A.(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731-739.
Hettler, B. (1980). Wellness promotion on a university campus.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 3, 77-95.
Higgens, J. W., Lauzon, L. L., Yew, A., Bratseth, C., & Morley, V. (2009). University students’ wellness: What difference can a course make?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3(3), 767-777.
Hills, P., Argyle, M. & Reeves, R.(2000).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isure satisfactions: An investigation into four theories of leisure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 763-779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Burton T, L.(Eds). Understand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Iwasaki, Y. (2006). Lei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Diversity: An Intem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World Congress of Leisure, China Zheuang Hangzhou, 12.
Loesch, L. C., & Wheeler, P. T. (1982). Principles of leisure counseling. Minnesota: Educ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Lykken D, Tellegen A. (1996). Happiness is s stochastic phenomen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 186-189.
Lyubomirsky, S., King, L. A., & Diener, E. (2005). 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 803-855.
Mannel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In B. L. Driver, P. J.,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 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Verduin, J. R.,& McEwen, D. N.(1984). Adult and Their Leisure. Springfield,Ⅲ: Charles C. Thomas.
Waterman, A. S.(1993). 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eudaimonia) and hedonic enjoy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 678-691.
Wilson, W. (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nin, 67(4), 294-306.
Witmer, J. M., & Sweeney, T. J. (1992). A holistic model for wellness and prevention over the life spa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1, 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