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孔祥慧(2003)。幼兒造型。臺北:啟英文化。
方炳林(1974)。普通教學法。臺北:教育文物。
毛連塭(1987)。資優教育教學模式。臺北:心理。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臺北:五南。
王德育譯(1983)。Lowenfeld, Viktor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臺北:文泉。
呂愛麗、范榮靖、陳建豪、彭漣漪、黃浩榮、楊瑪利、蘇晨瑜(2014)。教出創造力:未來競爭力的起跑點。臺北:遠見。
李嘉曾(2003)。創造的魅力。新竹市:凡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慕華譯(2000)。James G. Henderson著。反思教學:成為一位探究的教育者。臺北:心理。
林千鈴(2003)。藝術基因改造。臺北:青林國際。
林千鈴(2009)。畫不像的畫像:打開兒童創造力的23個問與答。臺北:天下雜誌。
林文虎(2013)。32分之32的奇蹟。臺北:三采文化。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國立編譯館主編(1982-1983)。教育史(下冊)。臺北:正中。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臺北市:教育部。
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14)。David R. Shaffer, Katherine Kipp著。發展心理學。臺北:學富文化。
張德齡(2014)。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樣。臺北:遠見。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有遹(1985)。創造心理學。臺北:中正。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3)。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臺北:心理。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二版)。臺北:五南。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六版)。台北: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1994)。創造與生活。台北:空大。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葉玉珠(2009)。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心理。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
賴碧慧等譯(2004)。幼兒藝術與創造性發展。臺北:華騰。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饒見維(200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二)中文期刊
毛連塭(198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1-12。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研究和教育從分享開始。應用心理研究,15,92-104。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李遠哲(2000)。台灣教育學生成考試技工。台北:中國時報。2000年12月7日,第7版。
林朱彥(1993)。由創造思考教育看近代兒童音樂教育思潮之發展。台南師院學報,26,277-295。
林曼麗 (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99-102。邱皓政、林碧芳、陳育瑜(2002)創造力的人情困局:人際關係的遠近親疏對於創意表現之影響 。中國心理學會第四十一屆學術研討會,1-9。
郭禎祥(2002)。當代藝術教育的新方向。輯於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相關研發資料,1-19。臺北: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
陳秀玲(2010)。反身性解釋對焦點團體訪談之應用和啟示。東海教育評論,5,95-127。
陳佩正(2002)。科學發展史的教學與學生的創意。應用心理研究。15,67-77。陳鈺婷(2014)。兒童美術創意教學-保有原創性,從畫不像開始。Career雜誌。
陳龍安(2002)。創造力的開發的理念與實踐。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1-20。
黃鴻博(2000)。兒童科學探究活動遭遇問題的探討。臺中師院學報,14,389-409。賈馥茗(1973)。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十三輯。
(三)中文碩博士論文
林宥榕(2008)。圖畫書教學對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及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益全(2014)。兒童繪畫創作之研究─以美術才藝班幼兒與國小兒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秀(2001)。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陳龍安(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之建立與驗證—智能結構模式在創造思考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嬿如(2008)。創造性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黃永和(1996)。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綺雯(2010)。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於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教學方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謝麗雯(2005)。創造思考教學影響低年級兒童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魏伶娟(2005)。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應用於童話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rown, K. A. (1988). Inventors at work: Interviews with 16 notable American inventors. WA: Microsoft Press.
Calas, M., & Smircich, L. (1992). Rewriting gender into organizational theorizing: Directions from feminist perspectives. In M. Reed & M. Hughes (Eds.), Re-thinking organization: New directions in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analysis (pp. 227-253).
Cho, Boo-Kyung & Kim, Jeongjun (1999).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s creativity through Korean picture books. Childhood Education, 85(6), 337-341.
Denzin, N. (1978). 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D. C. Health.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Boston: D. C. Heath and Co.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iddens, A. (1976).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A positive critique of interpretative sociologies
Guenter, C. E. (1985).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creativity and its measurement in American education: 1950-1985. Dissertation Report. University of Wyoming.
Gummesson, E. (1991). Qualitative methods in management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Hamachek, D. E. (1987).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 postulate and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al process. In J. Glover & R. Ronning (Eds.), 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p.159-182). New York : Plenum Press.
Joyce, B. R., & Weil, M.(1972). Models of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72.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 ED.). New York:Macmillan.
Maker (1982). 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 Aspen Publication.
Noddings,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gers, C. R., & Freiberg, H. J. (1994). Freedom to learn (4th ed.). New York: Merrill.
Scott, C L. (1999). Teacher's biases toward creative childre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2, 321-328.
Van der Sijde, P. C., & Tomic, W. (1992). The influence of a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on student perception of classroom climat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18(3), 287-295.
Voelkl, K. E. (1995). School warmth,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63(2), 127-138.
Williams, F. E. (1971).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 and feeling. NY: D. O.K. Publishers Inc.
Williamson, K. (2000). Research methods for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 Wagga Wagga: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Centre for Information Studies.
三、網路資料
何澍(2012)。國家教育研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5 年 1 月 11 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483/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修定)。教育部。2014 年 12月 20 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4.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