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7 10: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東卿
研究生(外文):Dong-Qing Zeng
論文名稱:以未來學觀點探討自然醫學策略管理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Natural Medicine from Perspectives of Futures Studies
指導教授:王昱海王昱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Hai Wang
口試委員:曾參寶羅俊智
口試日期:2016-06-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生物科技學系自然療癒碩士班
學門:生命科學學門
學類:生物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7
中文關鍵詞:自然療法未來學傳統醫學
外文關鍵詞:natural remedyfuturologytraditional medicin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探討自然醫學的發展策略,先對其現況作深入瞭解,背景、實務等擇要加以描述,再將未來學觀點探討發展方向及宜採行之策略,期許貢獻所學於社會。
  無副作用的自然醫療在歐美西方發展已有二十~三十年的歷史,近來更有盛行趨勢,未來更有可能成為醫學主流,其原因乃在取自具有顯著療效的藥材,且無副作用取向之醫療效果,乃重視健康者之福音。
  強調科學正統的主流醫學作用很快,但因其有副作用產生,抗藥性又逐年劇增,使療效大為受限。而所謂祖傳秘方則常有效果不一,難明確分析因果,乃因醫藥科技尚有許多不足,產生許多病情無法控制。另依據藥理學,可明白告訴世人「藥即是毒」,幾乎每種藥均有明顯的副作用,然而副作用是醫生權宜輕重,不得不視為當然而必須忍受的無奈,此是今日主流醫學的不足。
  近年來由於科學的發達,社會經濟發展對生命健康的注重,帶動自然醫學的快速發展。原來自然醫學在西方已經有20~30年,其增加健康的療效,同時無副作用的特性,宜予大力研究推廣;再加上整體健康理念,使其運用於國家衛生醫療政策。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natural medicin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of practice, and then test futurology view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to policy status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hopes of contributing to the public.
  Natural medicine has been popularly used in the Western for decades. Recent trend shows prevalence in the future and are likely becoming mainstream medicin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erbs used have significant efficacy, with no side effects.
  On the other hand, mainstream medicine works fast, but because of the side effects generated,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built up years later, applications are limited. So-called traditional remedies show mixed results, and are difficult to identify cause-effect, edveloping many uncontrolled illness. Based on pharmacology, it clearly shows "medicine is poison," and almost every drug has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Medical doctors have to take the severe side effects for granted to recover the patients health without damaging, because of the medication, what originally functional properly.
  In recent years,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cio-economic oriented life and health-oriented natural medicine develops fast. Based on the 20~30 years experience in the West, its positive results, such as health improvement and zero side effects, have demonstrated natural medicine should be vigorously researched and promoted. Coupled with a holistic concept of health, the health care policy will definitely make a healthy countr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4
1.3 研究目的 7
1.4 研究界定 10
1.5 研究架構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2.1 西方公共衛生發展史 13
2.2 養生觀念的歷史發展 14
2.3 能量醫學 17
2.4 自然療法與自然醫學的發展 18
2.5 台灣現代公共衛生之發展 22
2.6 養生概念的演變 25
2.7 醫療照護改革方向 26
2.8 關於未來學的探討 27
第三章 未來學研究方法 31
3.1 未來學方法 31
3.2 研讀未來學的方法 37
3.3 未來醫學研究方法 38
3.4 論未來醫療管理政策 39
3.5 森林療法 43
第四章 討論分析 46
4.1 醫療的未來線索與自然醫療方向 46
4.2 未來醫學的關鍵特色 46
4.3 自然療法在整體醫學中的特色 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0
參考文獻 53

表目次
表2-1 傳統西方醫學與自然醫學的比較 22
表2-2 公共衛生的特性 24
表2-3 益害比的醫療照護比較 27
1.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年報,行政院衛生署89、90、91年版。
2.中華民國衛生年鑑,行政院衛生署85年。
3.藥事法解釋彙詞,行政院衛生署91年。
4.全民健康保險醫務管理法規解釋彙編,中央健康保險局88年。
5.立法院法律案專輯藥物管理法案。
6.立法院法律案專輯藥物管理法案。
7.阮仲垠,台灣醫療糾紛法律糾紛的探討,台灣醫界,37卷6期。
8.陳榮基,台灣醫療糾紛的頻率及原因的分類,台灣醫界,37卷6期。
9.林明鏘,全人健保法上保險特約爭議,台灣本土法學,7期。
10.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叢書。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
11.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9。
12.行政院衛生署等:中華民國七十六年衛生統計(1)公務統計,1987。
13.江東亮:臺灣地區健康狀況的歷史。見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光復四十年專輯:社會建設篇,1985。
14.江東亮:什麼是健康呢?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 1982; 1: 12-29。
15.鄭曼青,林品石: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16.林憲:臨床精神醫學。臺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1982。
17.張智康:公共衛生。見張其昀等: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史論集。臺北:國防研究院,1962。
18.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卷三:政事志衛生篇,1972。
19.江東亮:1951年以來的死亡趨勢。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987;7:53-64。
20.行政院衛生署:加強農村醫療保健四年計畫,1979。
21.行政院衛生署: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醫療保健計畫,1983。
22.行政院衛生署:省市立醫院業務改進計畫,1984。
23.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二),民國72年。
24.行政院主計處:《社會指標統計》,民國75年。
25.楊國樞,葉啟政編著:《臺灣的社會問題》。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3年。
26.胡海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臺灣大學醫學院出版委員會,民國74年。
27.曾文賓:行政院衛生署,「中國人動脈硬化性心碌病及腦血管疾病之流行病學研究」,六十五,六十六年度研究報告。
28.葉金川,黃瑞雄,江東亮譯:《公共衛生學》、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民國68年。
29.臺閩地區勞工保險局:《勞工保險研究發展參考資料》,第二輯,民國72年。
30.行政院衛生署:「臺灣省的防疫工作」。《疫情報導》,民國75年6月第二卷,第六期,p45-50。
31.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縣某製鞋工廠員工突發性傷寒調查報告」。《疫情報導》,民國75年1月第二卷,第一期,p.1-4。
32.葉金川:「臺灣地區之麻疹現況」,姚克明、譚文海(編)《共衛生叢書4:傳染病防治》,第一輯,第二版,民國65年10月,1982。
33.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衛生署。臺北。1961-1985。
34.周碧瑟「疾病的病因」第五章《現代流行病學》星期天出版有限公司。pp.76-86, 1987。
35.周碧瑟等:「鹿谷鄉結直腸癌篩檢評估」。中華醫誌,1987。
36.林文士:中國婦女乳癌之病理研究。當代醫學,4(10), pp.63-69。
37.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二)生命統計,行政院衛生署,臺北市,1981-1986。
38.劉廷英:《食品衛生管理概要,食品衛生管理叢書(六)》,行政院衛生署,pp.1-20,民國76年。
39.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管理法暨施細則」,行政院衛生署。民國75年。
40.陳昭華:「食品衛生管理問題之探討及今後之取向」,《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雜誌》。Vol. 1. No.3-4, pp.60-65,臺北,1985。
41.陳國鈞:《現代勞工問題及勞工立法》,正光書局,臺北1985。
42.柯源卿:「國內工業衛生的回顧與展望」,《七十七年工業衛生研討會論文搞要》,高雄醫學院,臺北,pp.1~17,1987。
43.內政部:《勞工安全衛生手冊》,內政部,臺北,pp.5-10,11-16,79-83及84-99,1986。
44.內政部:「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質容許濃厚標準」。《勞工安全衛生法規第一輯》,臺灣省工礦檢查委員會,臺中,pp.565-587,1986。
45.林嘉明:「工作環境控制原理」,《全國公共衛生人員研修中心教材》,臺大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臺北市,p.4,1987。
46.行政院衛生署:《全國職業危害調查 – 中部地區先驅計劃》。行政院衛生署保健處,臺北市,130p, 1988。
47.經濟部工廠校正調查聯繫小組:《中華民國75年底臺灣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經濟部,臺北市,1987。
48.周碧瑟「敏感度會精確度」第三章《現代流行病學》星期天出版有限公司。臺北,pp.57-67, 1987。
49.葉季森,周碧瑟「影響婦女抹片檢查之有關因素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1987。
50.行政院衛生署:「臺灣地區民國年癌登記調查報告」行政院衛生署。臺灣。1987。
51.孔譽鐘編譯: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1997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