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央健康保險署(2015) 。健保公布103年前十名癌症醫療支出,進3年癌症藥費成長顯著。取自:
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7&fod_list_no=5313&doc_no=49764
文長安(2009)。從文明病-癌症的發生,談有機健康飲食。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5(1),4-11。王仁潔、李湘雄(譯)(2000) 。健康心理學(原作者:Pitts, M.、Phillips, K.)。新北市:心靈工坊。
王素芬(2009)。安寧療護家屬心理調適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倫文)。中正大學,嘉義縣。王毓芬、張惠媚、張正雄、梁雅芬、黃凱琳、詹閔如、葉坤土(2002) 。多發性原發癌:彰化基督教醫院近七年病歷之流行病學研究。The Changhua Journal of Medicine,17(1),25-31。
田月敏、許敏桃(2007) 。台灣文化脈絡下的女性癲癇患者生病經驗。護理雜誌,54(6),31-40。
白淑芬(2002) 。探討癌症病患就醫自付費用、負擔程度及其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倫文)。中國醫藥學院,台中。石世明(譯)(2001)。病床邊的溫柔(原作者:van den Berg, J. H.)。新北市:心靈工坊。
任爾崇、陳文和、簡宏哲(1999) 。繼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之上呼吸消化道多發性繼生原發癌:病例報告。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雜誌,10(1),8-14。危芷芬(譯)(2012) 。人格心理學(原作者:Burger, J. M.) 台北:洪葉。
江淑莞(2011) 。女性護理人員第一次罹癌之因應歷程及反思(未出版之碩士倫文)。慈濟大學,花蓮。何英豪(2004)。腦瘤與失智症。高雄榮總醫訊,7:1,8。余安邦2008)。從「疾病經驗」到「倫理主體」:倫理化的可能探問(導言)。本土心理學研究,(28),3-18。
余德慧、徐臨嘉(1993)。詮釋中國人的悲怨。本土心理學研究,(1),301-328。余德慧、石佳儀(2003)。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201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2013)。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台北市:心靈工坊。
吳英璋、吳振能、翁嘉英(2003)。病人角色的抗拒與接受: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的心理調適歷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4),49-82。呂桂雲、金繼春、黃惠萍(1993) 。乳癌婦女的因應行為。護理研究,1(3),247-257。李弘毅(2006)。生病作為一種倫理事件:邁向洗腎病者疾苦經驗之詮釋現象學(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李佳玲(2015)。照護一位子宮內膜癌併卵巢癌復發婦女的護理經驗。長庚護理,26(2),232-241。doi:10.3966/102673012015062602011李修慧(2013)。癌末病患病情知覺經驗之研究-以安寧病房為例(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豐(1999)。如何對抗癌症。台北市:健康世界。
沈振榮、張兩溉、郭泰宏(2000)。沉默的殺手-以憂鬱症表現的額葉腦瘤。當代醫學,27(10),843-848。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2016)。常見癌症初期症狀。取自:
https://afcr.org.hk/zh-hant/content/%E5%B8%B8%E8%A6%8B%E7%99%8C%E7%97%87%E5%88%9D%E6%9C%9F%E7%97%87%E7%8B%80
周阿綢(2011)。開放性肺結核病人的生病經驗(未出版之碩士倫文)。長榮大學,台南。周富美(2004)。台灣地區血友病患與血友愛滋病之生命經驗(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國立台北醫學大學,台北。和信治癌中心醫院(2015年5月1日)。臨床治療成果。取自http://www.kfsyscc.org/research-and-edu/clinical-practice/lung-cancer/
易之新(譯)(2006)。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原作者:Dethlefsen, T. & Dahlke, R.)。台北市:心靈工坊。
易之新(譯)(2011)。存在心理學治療(上)-死亡(原作者:Yalom, I. D.)。台北市:心靈工坊。
易之新(譯)(2011)。存在心理學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原作者:Yalom, I. D.)。台北市:心靈工坊。
林玉燕(2008)。佛教信仰者生病經驗之研究-以樂生療養院痲瘋病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林家綾(2002)。口腔癌病患身心社會調適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林惠如、李慈音(2004) 。中年期之健康照護:生病經驗之衝擊-以癌症為例。護理雜誌,51(1),30-34。林耀盛、吳英璋(1999)。慢性病的個人控制觀:自主與依賴之間。應用心理研究,(3),105-128。林耀盛(2005)。聆聽受苦之聲:從「咱們」關係析究慢性病照顧。應用心理研究,29,183-212。林耀盛、李弘毅、余德慧(2007)。生病作為一種倫理事件:洗腎者病程經驗的現象詮釋。本土心理學研究,(28),79-140。林耀盛、陳玫(2009)。「和而不同」的生病事件建構:以對偶關係探究腸造口癌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心理生活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32),251-325。doi:10.6254/2009.32.251
林耀盛、胡至家(2010) 。內在與外緣間異質身體:詮釋乳癌第一、第二期存活者之心理經驗現象。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2),305-335。胡月娟(1994) 。慢性病患者所承受的衝擊與因應行為。護理研究,2(2),140-。152
胡婷婷(1999) 。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症狀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胡瑋婷(2013) 。慢性病患者心理調適歷程與調適因素。諮商與輔導,331,42-46。倪麗娟、于博芮、黃秀梨(1997) 。一位肺癌末期病患住院期間所面臨的壓力源及其因應策略。護理雜誌,44(5),51-60。唐佩玲、陳玟伶、鄭淑芬(2013)運用意義療法減輕癌症復發病患死亡焦慮之。護理雜誌,60(4),105-110。孫中肯(2009)。悲傷調適歷程與調適策略之探究。諮商與輔導,287,47-50。徐誠、聶精保(主編)(2000)。病患的意義:醫師和病人不同觀點的現象學探討(原作者:Toomns, S. K.)。山東:青島。
馬鳳歧、郭英調、石宜銘。(1999)。乳癌術後婦女身心社會調適之探討--以羅氏適應模式為基礎。護理研究,7(4),321-332。
高旭繁、陸洛(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25),47-100。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doi:10.6254/2001.16.225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 。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 (原作者:Manen, V.)。嘉義:濤石。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在訪之旅。台北:麗文。
張美惠(譯)(2006)。當綠葉緩緩落下(原作者: Kübler-Ross, E.、Kessler, D.)。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苙雲(1998)。「逛醫師」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21,59-87。梁永安(譯) (1999)。孤獨(原作者:Koch, P.)。新北市:立緒。
莉堤(2012)。台灣每年上萬人罹病!別再忽視大腸癌。好健康,22,7-13。
莫惠珍(2003) 。大腸直腸癌病患身心社會調適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許海燕(譯)(2007)。伊凡•伊里奇之死(原作者:Leo Nikolayevich Tolstoy)。台北:志文
許敏桃、徐慧君、許秀月、王瑞霞(2015)。生活世界的失序-台灣糖尿病婦女疾病經驗之探討。護理雜誌,62(2),33-44。閆廣林(2006)。西方幽默精神的現代轉捩。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1),106-111。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5-46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武福(1997)。腦瘤之臨床徵候。國防醫學,24(5),369-372陳姵蒨(2005)。生命支柱的傾圮-脊髓損傷者疼痛知覺與調適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彥汝、陳淑卿、賴裕和、李芸湘(2014)。應用自我調節模式於癌症病人害怕復發之處置。台灣醫學,19(1),91-96。
陳美芳、馬鳳歧(2004) 。乳癌手術後婦女症狀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相關性探討。護理雜誌,51(4),37-44。陳美貴、林耀盛(2014)。殘留社會下的透析聲音:洗腎者的生病經驗敘事與心理適應歷程探究。高雄行為科學學刊,(4),29-55。
陳鈞凱(2015年6月17日) 。十大死因榜/癌症33年居冠 台灣人死亡時鐘快11秒【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5/06/17/1721057
陳新綠(譯)(1997)。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原作者:Klemman, A. M.)。台北:桂冠
傅偉勳(2010)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叢林中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第六版]。台北:正中。
游恆山(2002)。健康心理學(原作者:Curtis, A. J.)。台北:五南。
程巍(譯)(2012)。疾病的隱喻(原作者:Sontag, S)。台北:麥田。
舒曼姝、蔡昌雄(2004)。與癌症共存-癌症病人對疾病的因應。腫瘤護理雜誌,3(2),19-28。楊昌學(2001)。營養、飲食與癌症。健康世界,(182),107-111。楊婉萍、趙可式、龔卓軍、賴維淑(2012) 。癌症病人生病經驗之時間性議題。應用心理研究,54,53-73。鄒川雄(2005)。問題意識的建構及其在研究過程中的意義:一個詮釋學的觀點。林本炫、周平(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21-58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鄔恒斐、林麗華、蘇淑娟、許庭綾、王采芷(2015)。延遲就醫之概念分析。台灣專科護理師學刊,1(1),50-56。
廖繼鼎(2003)。臨床腫瘤學。台北:合記。
榕勵(2011)。死亡課-關於死亡、臨終和喪親之痛(第6版)(原作者:Corr, C. A.& Nabe, C. M.& Corr, D.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趙可式、沈錦惠(2008)。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原作者:Frankl, V. E.)台北:光啟文化。
趙旭東、方文(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原作者:Giddens, A.)台北:左岸文化。
劉介宇、劉滄梧、劉季鑫、蕭金福、陳立宗(2009)。台灣地區五大盛行癌症(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乳癌(針對女性)及胃癌)之醫療資源使用: 2001~2003。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會刊,25(3),195-205。
劉滌昭(譯)(2006)。寫給患者和家屬的癌症醫療聖經(原作者:垣添忠生)臺北市:如何。
劉震鐘、鄧博仁(2005)。死亡心理學(原作者:Kastenbaum, R.)台北:五南。
潘世毅(2010)。生之欲-一位慢性病者生命經驗之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蔡友月(2004)。台灣癌症患者的身體經驗:病痛、死亡與醫療專業權力。臺灣社會學刊,(33),51-108。蔡昌雄(2005)。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研究應用。林本炫、周平(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259-286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蔡昌雄、蔡淑玲、劉鎮嘉(2006)。死亡焦慮下的自我照顧-以安寧護理人員為例。生死學研究,3,137-164。蔡昌雄(2007)生死學經典的詮釋-以庫布勒•羅斯的《論死亡與臨終》為例。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2(1),1-25。蔡昌雄(譯)(2007)臨終諮商的藝術(原作者:Lair, G. S.) 。台北市:心靈工坊。
蔡錚雲、龔卓軍(2004)醫院裡的危機時刻-醫療與倫理的對話(原作者:Zaner, M. R.) 台北市:心靈工坊。
蔡錚雲(譯)(2008)。倫理師的聲影(原作者:Zaner, M. R.)台北:政大。
衛生福利部(2015年4月14日)。衛生福利部公布101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不良生活習慣是罹癌禍因。2015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news/531148994
衛生福利部(2015年6月17日)。10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7&fod_list_no=5313&doc_no=49778
鄧伯宸(譯)(2004)。時間等候區-醫師與病人的希望之旅(原作者:Groopman, J.)台北:心靈工坊。
癌症防治組(2015年1月13日)。大腸癌篩檢 「腸」保您健康。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News/News.aspx?No=201501130001
癌症防治組a(2016年2月14日)。癌症防治。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spx?id=200712250030
癌症防治組b(2016年2月14日)。癌症醫療品質。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spx?id=200712250034
癌症防治組c(2016年2月14日)。癌友導航。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spx?id=200712250034
癌症基金會(2016年1月16日) 。什麼是癌症?。癌症資訊。取自http://www.cancer-fund.org/tc/cancer.html
戴秀珍(1996)。癌症疼痛病患疼痛經驗評估量表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鍾昌宏、侯升墉、張秀慧(2007)。當親人罹患癌症該怎麼辦?增訂版。台北:原水。
顏芳慧、許敏桃(2001) 。急性心肌梗塞婦女發病至求醫之經驗。榮總護理,18(2),132-142。顏芳慧、許敏桃(2004) 。初次罹患急性心肌哽塞婦女的生病經驗。護理雜誌,51(2),57-65。魏綉蘭(2013年8月27日)。郭綜合醫院病理科 劉耀文主任【新聞】取自http://www.thanews.com.tw/product_show.php?aid=4454#
龔卓軍(2003)。生病詮釋現象學。生死學研究,1,97-129。
龔卓軍(2006) 。身體感:胡賽爾對身體的形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9,157-181。外文部分
Beisland C., Talleraas O., Bakke A.,& Norstein J. (2006).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 in patients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 a national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JU Int, 97(4),698-702.
Bower, J. F., Ganz, P. A., Desmond, K. A., Rowland, J. H., Meyerowitz, B. E.,& Belin, T. R.(2000).Fatigue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Occurrence, correlate, 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18(4), 743-753
Coyte, A., Morrison, DS.,McLoone, P.(2014)Second primary cancer risk – the impact of applying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multiple primaries: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cancer registry study. BMC Cancer, 14(272). doi: 10.1186/1471-2407-14-272
Jalowiec, A., & Dudas, S.(1991).Alterations in patient coping. In S. B. Baird, R. McCorkle, &M. Grant(Eda.)Cancer nursing- A comprehensive textbool (pp.806-820)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Keller U., Grabenbauer G., Kuechler A., Sprung CN., Müller E., Sauer R., Distel L. (2005) .Cytogenetic instability in young patients with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Cancer Genet Cytogenetic, 157(1), 25-32
Liu Z., Liu C., Guo W., Li S., Bai O. (2015).Clinical Analysis of 152cases of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 in 15,398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PLoS One, 10(5), doi: 10.1371 /journal.pone.0125754. eCollection 2015
Livneh, H., Antonak, R. F. (2005).Psychosocial Adaptation to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A Primer for Counsel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3(1), 12-20.
Luker, K. A., Beaver, K., Leinster, S. T., & Owens, R. G. (1996). Meaning of illness for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Advaced Nursing, 23(6), 1194-1201.
Omylinska-Thurstonab, J.,Coopera, M. (2014). Helpful processes in psychologic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cancers: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4(2), 84-92, doi: 10.1080/14733145.2013.813952
Omylinska-Thurstonab, J.,Coopera, M. (2014).Helpful processes in psychologic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cancers: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4(2), 84-92, doi: 10.1080/14733145.2013.813952
Rolland, J. S. (2005).Cancer and the family: An integrative model. Cancer, 104(11), 1829-1836.
Schroevers, M. J., Kraaij, V., & Garnefski, N. (2010) .Cancer patients’ experi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nges to the illness:relationships wit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oping, and goal reengagement. Pstgho-Oncology, 20, 165-172. doi:10.1002/pon.1718
Schrovers, M. J., Teo, I. (2008). The report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Malaysian cancer patients:relationships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Pstgho-Oncology, 17, 1239-1246. doi:10.1002/pon.1366
Suzuki T, Takahashi H, Yao K, Inagi K, Nakayama M, Makoshi T, Nagai H, & Okamoto M. (2002).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 in the Head and Neck:A Clinical Review of 121 Patients. Acta Otolaryngol Suppl ,547,88-9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February).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Health topics. Retrieved February, 2015,
http://www.who.int/topics/noncommunicable_diseases/e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February).Cancer. Media centre. Retrieved February, 2015,from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97/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