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王文中、呂金鑾、吳毓瑩、張郁雯與張淑慧(民 93),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市:五南。
2.石培欣(民 89),國民 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3.江秀如(民 98),國中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參與、學習態度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桃園縣某國中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4.李默英(民 72),性別、年級、數學學習態度、性別角色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李宛真(民 93),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6.吳元良(民 86),不同數學課程、性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上比較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7.吳淑珠(民 87),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8.吳素援(民 93),家庭教育關連資本對國小學生數理成就影響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9.吳明隆、葛建志(民 95),國民小學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1期,1-18頁。
10.吳泓泰(民 95),國中生學習風格,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11.吳琪玉(民 96),探討我國八年級學生在TIMSS 1999 與TIMSS 2003數學與科學之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2.余民寧(民 95),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73期,11-23頁。
13.余民寧、趙珮晴與許嘉家(民 98),影響國中小女學生學業成就與學習興趣因素-以臺灣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資料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第87期,79-104頁。14.林義男(民 77),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第11期,95-141頁。15.林義男(民 7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高雄市:復文。
16.林義男(民 82),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第16期,157-212頁。17.林清山譯(民 86),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Richard E.Mayer原著,台北:遠流。
18.林明地(民 88),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第7卷,第2期,61-79頁。
19.林森富(民 90),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以臺南縣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嘉義縣。
20.林承德(民 92),台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21.林碧珍、蔡文煥(民 92),四年級學生在國際教育成就調查試測的數學成就表現,科學教育月刊,第258期,2-21頁。22.林碧珍、蔡文煥(民 94),TIMSS 2003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第285期,2-38頁。23.林碧芳(民 100),家庭文化資本與個人學習動機對青少年學習成就影響之貫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24.林慧雯(民 101),探討國中學生長期數學成就與數學學習經驗之關聯-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25.周新富(民 88),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26.周新富(民 93),家庭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學習與國中生能力分組關係之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4卷,第2期,113-153頁。
27.洪蘭(民 95),養男育女調不同,Leonard Sax,Why Gender Matters原著,台北:遠流。
28.科學教育中心(民 101),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2011計畫簡介,取自http://www.sec.ntnu.edu.tw/TIMSS 2011/introduce.asp。
29.柯貴美(民 93),家長教育參與,台北市:商鼎文化。
30.施靜芬(民 97),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小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31.俞佳伶(民 103),國中生數學作業、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聯之研究-以 TIMSS 2011 為例,未出版,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32.翁秋鈴(民 95),以社會資本理論對家長參與教育之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7期。
33.張秋男(民 94),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教育中心印製。
34.張春興(民 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35.陳奎熹(民 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學苑。
36.陳怡靖、鄭燿男(民 89),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0卷,第3期,416-434頁。
37.陳江水(民 92),家庭環境對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南投文教,第19期。38.陳麗妃(民 95),TIMSS 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39.陳建復(民 102),家庭社經地位、數學態度與校園霸凌對八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就的影響:以TIMSS 2007資料為例,未出版,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40.黃富順(民 63),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6期,383-486頁。41.黃文俊(民 93),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42.黃登暐(民 103),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與背景變項關聯的縱貫性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43.曾安如(民 94),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寫作活動、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44.葉麗珠(民 95),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45.楊惠琴(民 89),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46.楊伯軒(民 97),探討影響國二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因素,以TIMSS 2003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47.鄭淵全(民 8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第11期,421-448頁。48.魏麗敏(民 77),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9.譚寧君(民 81),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619-688頁。
50.譚光鼎(民 81),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二、英文部分
1.Ballantine, J. H. (1999), Getting Involved in Our Children's Education, Childhood Education, Vol.75, No.30, pp.170-171.
2.Clevette, C. A. (1994), Barriers and Barriers: Issues of Hispanic,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Parent Invol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T Thomas, Minnesota.
3.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4, pp. 95-120.
4.Cuttance, P. F. (1980), Affective Factors in the Mediation of Background Efforts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Vol.6, No.1, pp. 65-72.
5.Downey, D. B. (1995), When Bigger is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s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60, pp.746-761.
6.Felson, R. B. & Trudeau. L.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54, pp.113-126.
7.Foy, P., Martin, M. O., Mullis, I. V. S., Stanco, G. (2012), Reviewing the TIMSS and PIRLS 2011 Achievement Item Statistics,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8.Greenwood, E. G. & Hickman, W. H. (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Vol.9, pp.279-287.
9.House, J. D. (2002),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of Adolescent Students in Chinese Taipei: Results from the TIMSS 1999 Assessment, Child Study Journal, Vol.32, pp.157-178.
10.Hurlock, E. B. (1974),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11.Mullis, I. V. S., Martin, M. O. & Foy, P. (2008), TIMSS 2007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 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h Grades,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12.Mullis, I. V. S., Martin, M. O., Ruddock, G. J., O'Sullivan, C. Y. & Preuschoff, C. (2009), TIMSS 2011 Assessment Frameworks,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13.Mullis, I. V. S., Martin, M. O., Foy, P., Arora, A. (2012), TIMS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Mathematics,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14.Stickney, B. D. & Fitzpatrick, J, (1987), Coloma’s Inequality Twenty Years Later: Theorigins, The Issues and The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U.S. Colorado.
15.Sriampai, P. (1992),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lated to Gender and Academic Program, Mich: UMI.
16.Reyes, L. H. (1984), Affective Variable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Vol. 84, No.5, pp. 558-581.
17.Sriampai, P. (1992),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lated to Gender and Academic Program, Mich: UMI.
18.Walberg, H. J. & Marjoribanks, K. (1976), Family Environment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Twelve Analytic Model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46, No.4, pp. 52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