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丁誌魰(2009),宗教旅遊的發展與台灣的盛況,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主辦單位:中國佛教協會、國際觀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地點:台北、無錫。
2.王怡茹(2006),淡水在地佛教寺院團體的現況,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江泊洲(2006),臺灣傳統民俗藝陣之探討,屏師體育,208-219頁
4.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朔博士論文。5.吳宗瓊(2000),節慶活動與地區行銷,臺灣農業旅遊學術研討會論文成果報告書,90-97頁。
6.吳思華(1988),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臉譜。
7.邱瀅儒(2003),鹽水武廟與社群互動形式之研究,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8.吳淑女(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觀光教育,2-6頁。
9.李培菁(2006),民俗節慶活動認同感與贊助意願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0.李國銘(2006),禮教儀式與社會身體之關係-以火旁龍活動為例,身體文化學報,第3期,1-16頁。11.邱惠玲 (2006),企業目標管理關鍵成功因素與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12.林正忠(2002),鹽水蜂炮民俗活動觀光效益之研究-以2003年活動為例,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鄉村文化研究所。
13.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14.林秀芳(2010),文化創意與觀光產業發展—以恆春半島觀光為例。
15.周欣德(2012),文化節慶居民認同及滿意度研究-以錫口文化節為例,嘉義縣: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6.姚文琦(2010),台灣廟會活動的閒暇向度及其宗教意涵—以大甲媽祖進香之行為例,哲學與文化。17.姚文琦(2010),台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態度及其變遷-從信眾的觀點進行觀察,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8.姚文琦(2010),台灣廟會活動的閒暇向度及其宗教意涵-以大甲馬祖進香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20.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研究所。
21.陳立基(2005)臺灣地區老人安療養機構經營管理關鍵成功因素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10期,250-259頁。22.陳政全(2009),以DEMATEL方法探討建廠專案工程的關鍵成功因素,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5頁。23.陳柏州(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遠足文化。
24.陳建廷(2011),老年人休閒生活之探討-以民間宗教活動為範疇,屏東教大體育,14 期。
25.陳建和、劉雅文(2008),節慶活動安全管理系統之初探,觀光休閒學報,251-275頁。26.陳美智(2004),民間藝術綜合論壇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7.陳素卿(2012),齊心打拼織家計,後山姐妹站起來-家扶家長創業資產累積的實踐歷程,社區發展季刊,137期,208-217頁。
28.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第8期,15-28頁。29.郭進財(2008),我國大學院優秀運動員的休閒參與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與訓練效果之研究,桃園縣: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30.陳惠美(2003),南投縣民眾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體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1.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32.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78期, 54-64頁。33.莊博欽(2008),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活動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動支持之研究-以澎湖海上花火節為例,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34.黃文博(2010),南瀛廟會儀式誌,臺南:台南縣政府。
35.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中華民藝華會為例,台北市:台灣省交通處旅遊局。
36.黃聖欽(2004),營造業轉投資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營造天下,第104期,7-15頁。
37.裴文、鄭永燦(2006),利用蟻元系統模擬德菲法之決策機制,中華管理學報,第7卷第1期,99頁。38.葉文玲(2006),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相關研究,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39.楊文華(2008),台灣行動電視服務的關鍵成功因素與其發展策略,新聞學研究,第96期,87-127頁。
40.楊雅鈞(2012),廟會儀式活動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陣頭參與者為例,台南:真理大學休閒遊憩事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41.劉素惠(2007),利用詮釋現象探討宗教旅遊之情緒體驗。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42.葉源助,蘇猷勳 (2000) ,財團法人嘉義城隍廟沿革誌,財團法人嘉義市城隍廟。
43.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第27卷第6期,5-20頁。44.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第27卷第7期,1-20頁。45.蔡廷宜(2008),居民宗教涉入地方情感依附與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大甲地區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
46.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舞,台北市:三民。
47.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市:揚智文化。
48.謝宗榮(2006),台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出版。
49.謝國興(2012),台灣甜都元帥信仰與宋江陣儀式傳統,民俗典藝,175期,3-44頁。
50.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51.顏世樺(2003),民間廟宇慶典在舊市區再生中的角色-以台南為例。
52.蘇慧慈(2011),六堆嘉年華參與者休閒涉入、休閒體 驗與休閒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運動休閒所碩博士論文。53.觀光局行政資訊網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aspx
54.嘉義市文化局網站 http://www.cabcy.gov.tw/cabcy/
55.嘉義城隍廟網站 http://www.cycht.org.tw
二、英文部分
1.Aaker, D.A. (1984),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2.Barnard, C.S. (1976), Farm Planning and Control, 2nd Edition, Camrid-ge Boseman Gleen, New York.
3.Commons, J.R. (1974), 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 Macmillan, New York.
4.Daniel, D.R. (196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Driver, B.L.、Brown, P.J. & Pcterson, G.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Venture Publshing, Inc.
6.Driver, B.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12), pp. 38-41.
7.Iwasaki, Y. (2006), Lei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diversity: An 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eal perpective, Chine Zheuang Hangzhou.
8.Leidecker, J.K. & Bruno, A.V. (1984), Identifying and Us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Long Ran-ge Planning, pp. 17.
9.Richards, G.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 pp. 3-29.
10.Saaty, T.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Hill, New York.
11.Stephen, E.S. (1998), Scientists: Their Lives and Works, Gale Group.
12.Tillett, B.B. (1989), Authority Control in the Online Environment, Haworth Press, New York.
13.Tinsley, H.E.A. & Tinsley, D.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benefit and s cause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 pp. 1-45.
14.Verduin, J.R. & McEwen, D.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Springfield, U.S.A, pp. 1-l l.
15.Wankel, L.M. & Berger, B.G. (1991), 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nefits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pp. 121-144.
16.Willim, F.T. (1997), 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Butterworth Heinemann,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