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4.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05: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文仁
研究生(外文):CHUANG,WEN-JEN
論文名稱:台江風華體驗學習新教育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Learning and Experiencing New Education on Elegancy of Taijiang
指導教授:賴登明
指導教授(外文):LAI,DENG-MING
口試委員:王順寬方世杰
口試委員(外文):WANG, SHUN-KUANFANG, SHIH-JIE
口試日期:2016-05-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榮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綜合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中文關鍵詞:台江體驗學習數位創意加值
外文關鍵詞:TaijiangExperiencing LearningDigital Innovation-add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我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臺灣處在21世紀的十字路口,教育必然是國家富強的關鍵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開啟了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運動。基於文化資產保存與結合社區參與的理念,社區博物館因此更受到重視。臺灣的文化起源-台江,是值得保存給後代子孫的珍貴資產。
本研究展示台江在地特色,配合行政院「ide@ Taiwan 2020 (創意臺灣) 政策白皮書」的智慧生活願景。將數位科技與文化結合,相互提升價值;再透過教育傳承,讓學生進行台江的體驗學習。使學生學習與其生活環境產生共鳴,建構自己的思維;並內化成屬於個人的知識與智慧,進而擁有「帶得走」的能力,以面對未來考驗與挑戰。
本研究運用數位多媒體技術,將台江地區特色進行數位創意加值,並歸併成「台江風華教育興」、「仁醫慈祐承大愛」、「多元樂活新福地」三大主題予以典藏保存,展現台江做為一個臺灣歷史文化發源地的珍貴面向。更進一步整合至Google Maps,建置「台江風華體驗學習新教育」的學習平台,規劃「歷史文化新教育」、「宗教薪火傳教育」、「體驗學習樂教育」三大主題的體驗路線。將歷史教育、環境教育等重要議題融入其中。讓學生經由參訪方式,體驗多元文化魅力,認知台江文化之美。學生可以從知鄉開始,進而親鄉愛鄉。參與社區博物館導覽員的解說培訓,展現台江之美;因為,在地化是通往國際化的最佳途徑。讓學生利用行動增進鄉土情懷、表達愛鄉之意,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及本土情懷的未來公民。

Situated the crossroads of 21st Century, which direction should Taiwan take? William Butler Yeats, an Irish poet, once said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The education, therefore, is the key to national prosperity. The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adop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started the global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heritage move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with community involvement, community museums is given more attention. Taijiang, the origin of Taiwan culture, is a valuable asset to be preserve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is research reveals Taijiang’s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sed on the vision of intelligent lifestyle listed in Executive Yuan’s “ide@ Taiwan 2020 Policy: White Paper”, integrates digital technology with culture to enhance the value mutually. Meanwhile, through the education inheritance, the students carry out experience learning of Taijiang so that they learn to resonate with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n build up their own thinking. Furthermore, the experience learning turns into personal knowledge and wisdom, and then possess the "get away with" ability in order to face future trials and challenges.
By utilizing digital multimedia technology, this research conducts digital innovation-addition on Taijiang’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n stored according to three major topics of “Taijiang Elegancy Flourishing Education”, “Healing, Blessing and Sacrifice God of Worship” and “Multi- LOHAS New Blessed Land” to present the valuable aspect that Taijiang is the origin of Taiwan’s history and culture. Google Maps is further integrated to build a learning platform for “Learning and Experiencing New Education on Taijiang Elegancy” and arrange an experiencing route under three topic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ew Education”, “Religious Passing through Education” and “Experiencing Learning Cheerful Education.” Blended with history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multiculturalism enchantment via visiting and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Taijiang culture. Starting from knowing their hometown, students then become intimate with and loving their hometown. Involving with the training on tour and descant provided by community museum,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then show the beauty of Taijiang. Since localization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reach globalization, allowing students taking action to enhance localism and express hometown passion will train the students to become future citizens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and local feeling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壹、文化資產保存的理念 1
貳、ide@ Taiwan 2020 (創意臺灣) 政策白皮書 2
參、社區博物館的重要性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8
壹、研究目的 9
貳、研究內容 9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0
壹、台江文化 10
貳、體驗學習 12
參、數位創意與加值 14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17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7
壹、研究範圍 17
貳、研究方法 1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19
第三章 體驗學習教育展風華 21
第一節 台江風華教育興 21
壹、滄海桑田話台江 21
貳、三庄頭公博物館 29
參、大廟興學朝皇宮 32
第二節 仁醫慈祐承大愛 36
壹、濟世仁醫救萬眾 36
貳、慈悲護佑保眾生 39
參、超越民族展大愛 42
第三節 多元樂活新福地 46
壹、多元南洋櫻花季 46
貳、台江管樂飄樂聲 49
參、臺灣生態亞馬遜 54
第四章 台江風華體驗學習新教育 58
第一節 體驗學習新教育 58
壹、體驗時光新學習 58
貳、追尋異國新神祇 60
第二節 智慧體驗展成果 65
壹、歷史文化新教育 66
貳、宗教薪火傳教育 71
參、體驗學習樂教育 74
肆、體驗行程我自訂 77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0
第二節 未來展望 81
參考文獻 82
學術著作 86

[1] 林森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世界遺產公約之研究,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 李光中,社區參與世界遺產經營:國際相關政策的緣起與演進,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29期,第45-54頁,2014。
[3] 楊伯勝,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南市古蹟指定為例,臺中市: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4] 行政院,「ide@ Taiwan 2020(創意臺灣)政策白皮書」,行政院,臺北市,2015年。
[5] 羅仕昂,社區博物館活動特性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6] 張譽騰,社區博物館的精神。文化視窗,10,12-19,1999。
[7] 朱堯麟,社區博物館教育之研究-以「宜蘭酒廠博物館」和「宜蘭縣史館」為例的教學設計,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8] 汪靜明,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市北師環境教育季刊,2003。
[9] 教育部,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教育部,臺北市,2008。
[10] 蔣文樺,以生態足跡與碳足跡觀點探討台江國家公園發展低碳旅遊之影響因子,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生態旅遊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11] 陳胤霖,臺南市安南區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2] 楊宗祐,台南市安南區保生大帝聯庄祭祀組織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3] 李承鴻,探究地方社會的公共性-以台江大廟興學為例,臺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14] 林郁芩,文化資產意義的轉變:從台江生態文化園區到台江國家公園,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15] 王建民,智慧生活資訊創意整合之研究-古台江內海再造風華,臺南市:南榮技術學院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16] 廖崇旭,Timemap平台在社會科鄉土教學之融入:臺江歷史巡禮,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17] 郭怡蘋,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生古蹟教學的學習成效-以板橋林家花園為例,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18] Dewey, J. Experiential and education. New York: Collier(1938).
[19] 吳淑敏,中高年級學童於體驗教育場域之行前期望、活動涉入、學習動機對其體驗價值之影響—以中部九處體驗教育場域為例,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
[20] 李崑山,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第29期,第62-69頁,1996。
[21]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2] 徐正芳,體驗式教學訓練成效之因素探討,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3]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合譯(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 著),「環境教育課程規劃」,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2003。
[24] 謝智謀,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第127期,第6-13頁,2003。
[25] 行政院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26] 程嘉君,「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數位內容產業定義與分類」,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image/DC/1.pdf,2004年。
[27] 許素朱,「互動式數位藝術在創意產業之應用與發展」,二十一屆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9/25,2006。
[28] 林宏熒,「博物館導覽服務設施規劃研究-以掌上型數位影音系統為例」,臺南市: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9] 廖彩惠、陳泰穎,從文明科技發展看數位典藏的時代意義-本質、迷失與發展趨勢,國家圖書館館刊,第二期,85-108,2009年。
[30] 黃雅雯,數位創意加值旅遊網建置之研究-以鹽水八角樓為例,臺南市:南榮技術學院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31] 林曉蔓,古蹟數位創意加值之研究—以赤崁樓為例,臺南市:南榮技術學院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32] 蘇勝祥,利用Google Earth進行較土教材整合之行動研究-以森情羅東課程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33] 陳建菖,鄉土心教育造風華之研究-以玉井為例,臺南市:南榮科技大學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34] 黃文貴,數位創意與加值應用於建構樂活城市之研究—以新營為例」,臺南市:南榮技術學院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35] 葉誌明,社造成果數位創意與加值之研究-以再現月津風華為例,臺南市:南榮技術學院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36] 曾小芸,走讀蓮鄉樂活新教育之研究,臺南市:南榮科技大學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37] 呂芳川、陳俊佑,「南瀛文化數位創意加值之研究」,南區技專校院產學合作論壇—餐旅觀光產業技術發表與論文研討會,第1-9 頁,2009年。
[38] 陳素雯,臺江內海浮覆地社會經濟變遷之研究—以臺南市安南區為例,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39] 林春美,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的發展與變遷,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40]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網址,“首頁/認識臺史博/建館大事記”,網址:http://www.nmth.gov.tw/content_72.html ,瀏覽日期:2016 年3 月12 日。
[41]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網址,“首頁/展覽/常設展/展覽介紹”,網址:http://www.nmth.gov.tw/excontent_116.html ,瀏覽日期:2016 年3 月12 日。
[42] 吳茂成,台江就是一座博物館/三庄頭公社區博物館導覽手冊,臺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臺南市,2013年。
[43] 海尾庄拓墾守護神/大道公傳奇,第1-10 頁,海尾朝皇宮管理委員會。
[44] 臺南市舊和順慈安宮簡介,第1-8 頁,舊和順慈安宮管理委員會。
[45] 鹿耳門天后宮文化手冊,第1-16 頁,鹿耳門天后宮,臺南市,2013年。
[46] 臺灣媽祖形像的顯與隱,文化雜誌,第48期,pp.131-135。澳門:澳門政府文化局。
[47] 鎮安堂飛虎將軍廟簡介,第1-10 頁,海尾朝皇宮管理委員會,臺南市,2011年。
[48] 黃筠筑,台江國家公園紅樹林固碳能力之評估,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49] 馬丁‧林斯壯(李振昌譯),收買感官信仰品牌,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64-66 頁,臺北市,2005年。
[50]https://www.facebook.com/MilitarySpokesman/photos/a.591141437615845.1073742606.160144950715498/591141454282510/?type=1&theate,國防部發言人引自中華民國空軍司令部,瀏覽日期:2016 年3 月20 日。
[51] 臺南市新和順保和宮簡介,第1-8 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