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45cf:c86b:e393:b18b)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8: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靖茹
論文名稱:唐代小說白色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為主
指導教授:林雅玲林雅玲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林雅玲林登順顏美娟
口試日期:2016-07-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4
中文關鍵詞:太平廣記白色動物唐代小說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太平廣記》是收羅唐代小說,時代最早,亦最為齊全的大塊頭類書。而本論文所研究的唐代白色動物故事系列,即以《太平廣記》中的唐代故事為主,在《太平廣記》唐代故事中出現白色動物的,總共有一百二十七篇。論文首先探討華夏民族的白色文化觀,其所重於呈現漢族的白色文化,更可彰顯白色動物中「白色」的特殊性。其後,進一步討論《太平廣記》中唐代白色動物形象,而以白馬二十三篇、白鶴十三篇、白龍十二篇、白蛇十篇、白狐九篇,出現頻率最高的五種白色動物形象為討論重心。另外,於討論動物形象之外,兼論果報思想、預言庶徵、奇異怪誕、神仙思想、還魂復生、人身攻擊等六項類型的唐代白色動物故事蘊義。接著以唐人與白色動物的互賴關係作為探討,所論內容為白色動物與唐人的政教內涵、白色動物與唐人的社會寫照、以及唐人看待白子的精靈妖異元素,欲以呈現的是白色動物故事與唐代社會文化的聯繫。最後探究的是唐人白色動物的思維承衍。透過耙梳歷來白色動物形象上的演變與轉化,方能理解其源委脈絡,明瞭、認識隱藏於多元主題思想和創作元素背後的白色動物。



關鍵詞:太平廣記、白色動物、唐代小說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一、 研究範圍 2
二、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5
一、 色彩與民族文化相關研究 5
二、 中國尚色相關研究 8
三、 白色動物的相關研究 11

第二章 華夏及日韓民族白色文化觀 15
第一節 漢族色彩中的白色意涵 17
一、 殷商時期對白色的崇尚 18
二、 周至六朝的白色文化觀 28
第二節 華夏少數民族色彩的白色意涵 39
一、 蒙古族 39
二、 藏族 41
三、 滿族 42
四、 普米爾族、維吾爾族、土族 43
第三節 日本與韓國的白色文化觀 45
一、 日本 46
二、 韓國 47
小結 50

第三章 《太平廣記》中唐代白色動物形象及其象徵意蘊 53
第一節 唐代的白色動物形象 53
一、 白馬形象 57
二、 白鶴形象 61
三、 白龍形象 62
四、 白蛇形象 65
五、 白狐形象 67
第二節 《太平廣記》中唐代白色動物蘊義 68
一、 果報思想 70
二、 預言庶徵 74
三、 奇異怪誕 77
四、 神仙思想 78
五、 還魂復生 79
六、 人身攻擊 81
小結 83

第四章 唐人與白色動物的互賴關係 85

第一節 白色動物與唐人的政教內涵 85
一、 佛道思想的對立與揉合 85
二、 儒釋道社會風氣的反思 88
三、 對政治的隱喻與勸誡 92
第二節 白色動物與唐人的社會寫照 95
一、 唐代的白衣文化 95
二、 白衣與白色動物 99
第三節 唐人看待白子的精靈妖異元素 104
小結 108

第五章 唐人白色動物的思維承衍 109
第一節 原始思維下圖騰、精靈、祭祀與白色動物的關係 109
一、 原始思維的認知與白色動物 109
二、 白色動物與圖騰、精靈思維 113
三、 白牲為祭祀中的祭禮與祭品 117
第二節 六朝思維與白色動物形象的轉變 120
一、 動物唯善形象的動搖 120
二、 民間精怪與巫覡文化 124
三、 佛教思想與白色動物 128
四、 道教思想與白色動物 132
第三節 唐代以後白色動物故事的多元發展 136
一、 白色動物故事面面觀 136
二、 文學的創作與延續性 139
小結 143

第六章 結論 145

參考書目 151

表目次:
〈表一〉:唐代文言小說書目表 165
〈表二〉:《太平廣記》中的唐代小說篇名及數量表 173
〈表三〉:文史哲出版《太平廣記》引書索引勘誤表 175
〈表四〉:《太平廣記》白色動物篇章歸納表 177
〈表五〉:《太平廣記》白色動物篇章內容簡介 185

圖目次:
〈圖一〉:白化動物圖片 211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文本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全五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再版)。


2、古籍文獻(依作者朝代、姓氏筆畫排列)
〔春秋〕康義勇釋譯:《論語釋譯》(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9月初版一刷)。
〔戰國〕列子著,蕭登福注譯:《列子古注今譯》(台北:文津初版社,1990年3月出版)。
〔戰國〕孟子著,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1月初版一刷)。
〔秦〕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譯》上冊,(台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初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紅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增修一版三刷)。
〔漢〕王充著,劉盼遂注譯:《論衡集解》,收入林慶張主編:《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台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101年5月初版)。
〔漢〕司馬遷著,韓兆琦注譯:《新譯史記(一)本紀》(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初版二刷)。
〔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三》,收入文懷沙主編《四部文明》秦漢文明卷31冊(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漢〕董仲舒著,于首奎、周桂鈿、鐘肇鵬校釋:《春秋繁露校釋》(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刷)。
〔漢〕戴聖著,〔清〕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8月文一版)。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9月第一版,1985年湖北第三次印刷)。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集解》,《二十五史》第7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晉〕陶潛撰,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初版,1981年一版一刷)。
〔晉〕葛洪:《抱朴子》,王慶元、楊端志等譯注,許嘉璐、梅季坤主編,建安國學經典新刊第14冊,(台北:建安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一刷)。
〔南朝〕劉義慶撰:《幽明錄》(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2001年6月2刷)。
〔印度〕龍樹菩薩造,〔姚秦/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釋初品中十方諸鳩菩薩來〉《大智度論‧卷九》,《佛藏輯要》第十冊(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年11月一版一刷)。
〔印度〕龍樹菩薩造,〔姚秦/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釋初品中信持〉《大智度論‧卷九》,《佛藏輯要》第十冊(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年11月一版一刷)。
〔姚秦/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收入《淨土五經》(台南市:和裕出版社,1995年)。
〔唐〕魏徵等奉敕撰:《隋書》,《二十五史》第18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後晉〕劉昫等奉敕撰:《舊唐書》,《二十五史》第24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宋〕宇文樊昭:《欽定重定大金國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141,別史類,冊383(台北:台灣商務印館,1983年)。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108,記事本末類,冊350(台北:台灣商務印館,1983年)。
〔元〕脫脫等奉敕撰:《金史》,《二十五史》第38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明〕胡應麟(西元1551-1602):《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二酉綴遺中》(臺北:世界書局,1963 年4 月)。
〔清〕曹雪芹、高顎著,啟功等校注:《紅樓夢》(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4月5日)。


3、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建勝、納春英:《中國古代服飾文化》(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2月初版)。
文潔若編:《萬葉集精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4月1日增定本)。
牟鐘鑒:《中國宗教與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田哲益:《十二生肖與動物信仰》,(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一版一刷)。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初版社出版,1990年6月一版一刷)。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9年再版)。
汪慶正:《中國陶瓷錢幣碑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李應強:《中國服裝色彩史論》(台北:南天書局發行,1993年9月初版)。
李玉潔:《中國早期國家性質:中國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台北:雲龍出版社出版 2003年2月1日)。
李兆良:《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11月7日)。
李濟著,張光直主編:,《李濟文集》卷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廣元、李黎:《中西美術比較十書──中西色彩比較》,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年10月)。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4月增訂一刷)。
沈長雲:《戰國史與戰國文明》,收入李學勤主編:《書館考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叢書》第6冊,(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一刷)。
吳仁芳:《色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中華色硏出版社,1992年)。
孟世凱著,李學勤主編:《商史與商代文明》,《書館考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叢書》第3冊,(上海市 :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一版一刷)。
林擀、高自厚:《回紇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周德良:《《白虎通》讖緯思想之歷史研究》,《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初編23冊林慶彰主編(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8年9月初版)。
袁行霈、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增補修訂本(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第一版)。
苑利:《龍王信仰探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一刷)。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論》(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1出版)。
孫廣德:《陰陽五行說與漢代政治》,(台北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印行,1977)。
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詞彙》,(新竹:新竹市佛教淨宗學會出版監製,2011年10月)。
陳志華、朱華《中國服飾史》,(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2008年)。
張仁忠:《中國古代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曾啟雄:《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台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月)。
彭妮絲:《卜辭所見殷商家族制度研究》,收錄於《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編輯》四編第一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
聖嚴法師:《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台北:法鼓文化出版,2002年1月初版,2016年11月初版17刷)。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裘錫圭:〈從殷墟甲骨卜辭看殷人對白馬的重視〉,《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年8月第一版一刷)。
楊錫璋、高煒主編:《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鄭雲雲:《千年窯火》(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健偉:《中國古代禁忌》(新華出版社出版 1991年12月第一1991年12月太原第一次印刷)。
聞一多:《神話與詩》,《聞一多全集》第一冊,(北京:三聯書局,1982年8月出版)。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9月香港第一版第三次印刷)。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輯:《甲古文考釋》(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25日出版)。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駱峰:《色彩與中國人的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2009年)。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文史哲大系060(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2月增訂2版1刷)。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漢語大詞典》第八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嚴志斌,洪梅編著,《殷墟青銅器──青銅時代的中國文明》(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4、外文譯著(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au,1856-1939)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8月初版)。
〔美〕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著,陸卓元譯:《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黃龍保、周振選譯,柯禮文校:《神話思維》(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1857~1939),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一刷 )。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Maslow),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法﹞馬賽爾‧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昂利‧於貝爾(Henri Hubert,1872—1927) 著,楊渝東、梁永佳譯,趙丙祥校:《獻祭的性質與功能》,《巫術一般理論 獻祭的性質與功能》(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07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日﹞河村孝照:《法華經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5年5月一版七刷)。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鼎:〈試論中國古代喪服制度的形成和確立〉,《社會科學戰線》第一期(2002年)。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王志勤、姚連兵、劉菊芳:〈漢英語言中「白色」的文化差異及翻譯〉,《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11月25日)。
王歌:〈論唐詩人的詠馬情結〉,《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 期(2016年5月)。
王晶波、錢光勝:〈中國古代「死而復生」故事的類型與演變〉,《甘肅社會科學學報》第6 期(2012年)。
王水根:〈白娘子意象的「色戒」觀照〉,《輔仁國文學報》第三十九期(2014年10月)。
王立、史璞:〈禽獸義感母題的跨文化溯源──佛經文獻中野生動物故事的教諭意義〉,《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2004年6月)。
尹曉紅:〈從色彩詞「白」看蒙漢民族文化的異同〉,《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年)。
田道敏:〈歷代中國畫中馬的形象變遷及文化啟示〉,《蘭台世界》34期(2013年)。
白壽昌、鄒淑荃:〈漫談白化動物〉,《 生物學通報》第6期(1991年)。
牟元珪:〈韓國「尚白」習俗的由來〉,《當代韓國》第4期(1998年)。
伊明江•阿布都熱依木:〈淺析維吾爾族的白色觀念〉,《新疆藝術學院學報》第3期 (2003年12月)。
朱禎:〈「殷人尚白」問題試証〉,《殷都學刊》第3期(1995年9月)。
朱炳祥、崔應令:〈人類學視角下「龍」的形成與變遷——兼對「重新建構中國國家形象」說法的學術回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8年)。
朱小利:〈唐小說與《聊齋志異》有關狐女形象之比較〉,《語文學刊》第1期(2010年)。
曲衛國,車干〈殷商尚白文化及其影響〉,《中文自學指導》第四期(1998年)。
李濟:〈殷墟時代的陶器與銅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9、10期合刊(1955年)。
汪啟明:〈「東夷非夷」新詁〉,《經學研究集刊》第十三期( 2012 年10 月)。
余輝:〈唐馬天下震驊騮長安肥——唐代鞍馬畫述略〉,《西北美術》第2期(2016年)。
呂志國:〈淺析韓國白衣文化的文化淵源〉,《青年文學家》第20期(2014年)。
吳愛琴:〈先秦時期服飾色彩觀念探析〉,《華夏考古》第3 期(2015年)。
肖可:〈顏色詞「白色」的民族文化內涵義〉,《滿語研究》第1期 (1995年)。
何子君:〈論藏族傳統文化中的白色文化觀〉,《甘肅高師學報》第4期(2000年7月)。
李英:〈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白猿传书」模式初探〉,《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
李炳海:〈從殷人尚白到孔子以素為本〉,《齊魯學刊》第六期,(1991年11月)。
李青唐:〈談中國古代離魂還魂小說的思想基礎〉,《滁州學院學報》第10卷第5期(2008 年10月),頁35。
李慶祥:〈中日顏色詞語及文化象徵意義〉,《外語研究》(2002年5月)。
李姍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變〉,《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10年5月)。
李玉用:〈三教融合視野下的道教思想及其發展〉,《弘道》第2期總第47 期(2011 年)。
吾淳:〈中國神靈觀念的遠古源頭──從出土遺存看原始中國人的神靈觀念〉,《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8年5月)。
吳永忠、陳德華:〈《杜修己》故事類型解讀〉,《宜賓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
吳燕武:〈中古時期十二生肖形相轉變原因探析〉,《美術學報》第2期(2015年)。
金生翠:〈圖騰文化與文學中的動物敘事〉,《社科縱橫》總第24卷第3期(2009年3月)。
周巍:〈以東西方文學作品中蛇形象的變化看人類信仰的變遷〉,《法國研究》第2期(2015年)。
林繼富:〈顯形與隱形的交織——格薩爾與白色崇尚〉,《西藏藝術研究》第3期(1996年3月)。
宗政:〈藏族的白色崇拜析源〉,《西藏民俗》第4期(1998年)。
胡萬川:〈玄女、白猿、天書〉,《中外文學》第12卷第6期(1983年11月)。
胡玉華:〈中國喪服尚白禮俗〉,《尋根》第2期(2007年)。
胡厚宣:〈殷代之天神崇拜〉,《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冊(台北:大通書局1972年10月出版)。
胡擇民:〈論中國傳統色彩的象徵意識──落實現代設計教育之整合與創新〉,《「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5月)。
夏侯軒:〈從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看狐妖形象的演變〉,《語文建設》第5期(2016年)。
姜麗:〈從「紅」與「白」透視中日文化差異〉,《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6月)。
拜云瑩:〈圖騰崇拜與民族色彩觀〉,《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年3月)。
胡翠月:〈從歷史的角度解析「白衣民族」尚白的文化內涵〉,《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2年)。
胡書津、羅布江村〈藏語白色顏色詞的文化內涵〉,《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年4月)。
唐國益:〈淺析東北地區滿族傳統色彩的繼承與應用〉,《文化研究》(2009年4月)。
陳玢、李瓊、何廣惠:〈「白色」在英漢語言中的文化蘊涵及翻譯〉(《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陳智勇:〈試析殷人的祭日習俗及文化傳承功能〉,《殷都學刊》第3期(1996年9月)。
陳炳熙:〈論古代文言小說中的動物形象〉,《東嶽論叢》第6期(1989年)。
陳佳冀:〈中國文學動物敘事的歷史傳承與類型衍生〉,《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5年)。
陳佳冀:〈中國文學「動物敘事」原型情感基質的現代轉承〉,《寧夏社會科學》第3期(2013年5月)。
陳清香:〈歷代金銅佛菩薩像的圓光、寶冠與瓔珞〉,《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9年4月初版)。
陳奕愷:〈金身遍照‧莊嚴相好──論金銅佛照像及其至程〉,《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9年4月初版)。
陳光大、林清泉、呂國慶:〈基本色彩之慣用色名研究〉,(《2000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1990年)。
徐超:〈殷墟白陶之興衰原因探析〉,《中國陶瓷》第7期(2015年)。
晁中辰:〈中華民族尚黃的來歷〉,《文史雜誌》第2期(1989年)。
高志偉:〈考古資料所見赭石、朱砂、鉛丹極其應用〉,《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月)。
翁嘉聲〈古代希臘處子的祭祀犧牲〉,《成大歷史學報》第四十六號(2014年6月)。
段寶林:〈怎樣看待中國古代的「龍」〉,《文史知識》第6期(2007年)。
秦瓊:〈《太平廣記》中龍的特殊性及其佛教淵源〉,《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12年12月)。
徐志平:〈《山海經》神話的身體思維〉,《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2008年11月)。
張智華:〈中國文學中精靈形象的演變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4月)。
張宏麗:〈俄漢語動物形象的民族文化差異〉,《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7月。
梁敏:〈古代離魂故事的文化闡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2010年5月)。
許嘉璐:〈說「正色」──《說文》顏色詞考察〉,《古漢語研究》(1994年增刊)。
曹國橋:〈唐、宋鞍馬形象之變——比較韓幹、李公麟筆下的鞍馬形象〉,《美術界》第四期(2014年)。
張志春:〈朝鮮白服色的文化淵源考〉,《飾》第2期(2000年)。
張鶴、張玉清:〈中國龍文化的形成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08 年3 月)。
黃中慎:〈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第七期(2003年12月)。
彭謙:〈尚喜白色的普米族〉,《神州學人》第4期(2001年)。
康韻梅:〈從「粗陳梗概」到「敘述宛轉」──試以兩組文本為例展現志怪與傳奇的敘事性差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1期(2004 年11月)。
黃劍華:〈金沙遺址出土金蛙之寓意探析〉,《東南文化》第1期(2004年)。
黃澄華:〈從唐宋元部分鞍馬的文本與繪本看士人心態之轉換〉,《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11 年6 月)。
黃柳媚:〈白鶴意象及其象徵意義的發生〉,《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期(2007年)。
曾禮軍:〈《太平廣記》神仙小說中的「白鶴」意象探析〉,《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2009年)。
曾啟雄:〈中國傳統色的表現和建構〉,《台灣美術》第66期(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6年10月)。
曾啟雄:〈中國五正色辨義與陰陽五行關係之研究〉,《科技學刊》第11卷第2期(2002年3月)。
曾啟雄、蔣世寶:〈中國古代書集中之色彩記載研究──以《本草綱目》中記載之染色材為例〉,《2000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研究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1990年)。
黃慧:〈文化視野下中日色彩崇拜比較研究〉,《浙江學刊》第六期(2010年)。
賈蔴儒:〈土族語和蒙古語白色詞的文化內涵〉,《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1996年)。
葉晗修:〈「白色」在英漢語言文化中的比較與翻譯〉,《教學與管理》第12期( 2010年4月)。
葛星:〈《西遊記》中「龍」形象的傳統文化審視〉,《齊魯學刊》總第212期第五期(2009 年)。
楊立志:〈「治世玄嶽」牌坊上的仙鶴圖案〉,《中國道教》第2期(2015)。
楊彥彬:〈「非洲內陸白人族」:十八世紀科學知識與古典文學〉,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41 期(2009 年6 月)。
楊彥彬:〈神創規律與物種不變:伏爾泰的自然觀與阿爾比諾族〉,《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9期(2013年6月)。
楊彥彬:〈遊記、通信與布豐的白子研究:十八世紀人種學的建構與侷限〉,《成大歷史學報》第四十四號2013 年6 月。
楊敏:〈白色動物精靈崇拜──中國古代白色祥瑞動物論〉,《民族文學研究》第2期(2003年)。
熊明:〈論唐人小說中人格化的龍形象與崇龍俗信〉,《蒲松齡研究》4期(2013年)。
管倖生:〈〈中國的傳統色〉基本色及色彩命名法則之研究〉,《成功大學學報》第28卷科技‧醫學篇(台南:成功大學,1993年)。
劉豔燕、曾俊琴:〈敦煌壁畫中馬形象探析〉,《絲綢之路》總第297期第8期(2015年)。
劉楊:〈論神話龍形象表徵含義的變遷〉,《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9 年5 月)。
劉慧卿:〈佛經文學與六朝小說動物報恩母題〉,《重慶工學院學報》第五期(2007年5月)。
劉嵐:〈對「古代中國人壽命與人均糧食佔有量」的質疑〉,《人口研究》第2期(2002年)。
劉德增:〈古代中國的養老與敬老〉,《民俗研究》第1期總第21期(1992)年。
蔡忠:〈漢英語言中「白色」的文化差異及翻譯〉,《大家》第2期(2010年)。
閻海、孫旋:〈試論高句離與殷商的文化淵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6年11月)。
盧娜:〈論《太平廣記》中的蛇形象〉,《語文學刊》第8期(2013年)。
盧春雄:〈中原佛像藝術概論〉,《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9年4月初版)。
戴春陽:〈敦煌西晉畫像磚中自象內涵辨析〉,《敦煌研究》第2期、總第126期(2011年)。
魏麗華:〈中日文化中的色彩語的隱喻意義〉,《日語學習與研究》第4期(2003年)。
鐵曉娜:〈中國古代早期白色動物母題的文化思考〉,《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3期(2007年5月)。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李賀斐:《漢法顏色詞之對比分析及其教學策略──以顏色詞「白」為討論範圍》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方麗娜博士指導,2012年1月)。
吳素娥:《八仙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慈宏教授指導,2010年 5 月)。
林筱雯:《《太平廣記》中的「蛇」意象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鐘宗憲教授指導,2012年1月)。
陳冠明:《陰陽五行思想、原理與推算法則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一峰先生指導,2005年6月)。
陳曉薇:《《御定歷代賦彙》禎詳類賦篇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廖國棟教授指導,2006年6月)。

四、電子資料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http://www.cbeta.org/ ,(2016年6月版)。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定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jzZ27W&o=e0&sec=sec1&index=1
一行佛學辭典: http://www.muni-buddha.com.tw/buddhism/dictionary-google.html/2016.06.22檢索。「一行佛學辭典」為整合以下佛學辭典而成: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一切經音義、續一切經音義、佛光阿含藏、阿含辭典 (莊春江)、佛光大辭典、中華佛學百科全書、南山律學辭典、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
王萌編輯:〈專家揭密清代皇家為何掛白色春聯〉,《新華網》網站,2012年01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1/29/c_111467334.htm。
林炫沛醫師撰稿:http://www.albinism.org.tw/albinism.html,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白化症者關懷協會。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