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尤碧玲(2005)。國中國文「六書」多媒體網路教學之設計及成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尹玫君(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各科教學的實施模式。載於洪碧霞(主編),九年一貫新思維(頁193-210)。臺南市:翰林。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心理。
王瓊珠(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鳳妃(2005)。多媒體聽障者成功故事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閱讀成效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丘華殷(2006)。結合網路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甘漢銧(1996)。教學媒體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視聽教育小組。
何榮桂、戴維揚(合編)(2001)。資訊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師大。
宋文菊(1999)。國小學童在閱讀理解實作評量上的表現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吳沐馨(2008)。談閱讀教學策略。教師之友,49(2),77-87。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65-104。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李文瑞、趙寧、單文經、朱則剛、李世宗、李鴻亮……張文山(譯)(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原作者:R. Heinich、M. Molenda、J. D. Russell、S. E. Smaldino)。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6)
李雅惠(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國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生傳(1990)。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秀玉(2006)。小組合作學習達到真正成功必備的要點。科學教育月刊,295, 23-32。林秉武(2004)。交互教學策略對不同組型閱讀障礙兒童增進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佩菁(2003)。故事架構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清山、程炳林(1995)。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15-58。林璟芳(2012)。運用概念構圖於國小讀報教育對閱讀理解效應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鴻瑛(2003)。多媒體影像在客語教學上的設計與應用--以台北市「佳安國小」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侯仁主(2007)。建構多媒體相似國字辨識教學系統。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柯華葳(2010)。閱讀理解教學。輯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頁167-185)。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方金雅(2010)。閱讀理解評量。輯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障礙(頁167-180)。臺北市:心理。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Goodma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70)
洪高良春(2007)。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教育部健康醫學學習網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榮昭、劉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儷瑜、王瓊珠、陳長益(合編)(2005)。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頁49-72)。臺北市:心理。
范瑞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實施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之文獻評析。中華人文社會學報,3,132-155。唐曉玲(2006)。多媒體演講式課程重點處之動態模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注意力的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臺北市。徐照麗(2003)。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郝明義、朱衣(譯)(2003)。如何閱讀一本書(原作者:M. J. Adler & C.V.Doren)。臺北市:臺灣商務。
高俊傑(2004)。合作學習理論的教學理念。馬偕學報,4,133-144。
張宇樑、吳樎椒(譯)(2011)。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原作者:J.W. Creswell)。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7-25。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新仁、許桂英(2004)。國小數學領域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教育學刊,23,111-136。張德銳(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霄亭(1999)。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張霄亭、朱則剛(2008)。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李金鈴(2008)。教師多媒體教學的呈現方式對低年級學童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動植物學習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8,86-95。黃紹恩(2011)。場域創意閱讀教學。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黃光雄(主編)(2004)。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堯香(2007)。國小四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策略編製與其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陸怡琮、李燕芳、馮心怡(2010)。摘要策略。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略教學手冊(頁42-96)。臺北市:教育部。
陳貞蓉(1994)。談閱讀教學。國教輔導月刊,33(5),37。陳家綺(2010)。多媒體教學融入兒童英語課程對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陳浩然(2008)。多媒體教學策略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知研究─以臺北縣正德國中賢孝校區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淑英(1995)。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著者。
陳淑麗、洪儷瑜(2010)。有效的閱讀補救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
□□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頁80-101)。臺北市:心理。
陳嘉陽(2014)。教育概論。臺中市: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游士偉(2000)。E世代出版—多媒體的結晶,超連結的閱讀。出版學刊,3,4-7。
黃郁婷(2010)。運用互動電子白板與小組合作學習策略輔助國小四年級摘寫國語課文大意之成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3(2),17-48。黃紹恩(2011)。場域創意閱讀教學。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黃堯香(2007)。國小四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策略編製與其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黃筱雯、蔡家姍(2004)。國中學生語言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及寫作表現三者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教育科學期刊,4(2),118-160。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楊巧玲(2000)。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季刊,3(3),121-136。楊清榮(2010)。故事結構分析策略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閱讀理解教學系統為工具(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溫嘉榮(1998)。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與學生學習特質之影響因素探討研究。高雄:復文。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4)。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市:天下雜誌。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新、林如愔、李秀玉、楊雯仙、張永達(2006)。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與實務。科學教育月刊,294,34-46。劉瑞芬(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生國語文閱讀及動機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劉穎韻(2005)。國小低年級兒童閱讀理解之個案研究-以寓言體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潘玲玲(2011)。合作學習之可性—「大一本國語文」課外閱讀設計。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4,43-54。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鄧又仁、林素華(2009)。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七年級國中學生論證能力的影響。教育科學期刊,8(1),113-140。鄭雅丰、鄭雅靜(2010)。教師在閱讀討論教學中的引導行為之探討。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6,165-180。蕭英勵(2007)。是誰吃了入乳酪?從教育夥伴談學校推展資訊融入教學之策略。中等教育,58(2),80-101。
賴苑玲(2010)。從學童之閱讀習慣、閱讀理解能力與自我認知等層面探討閱讀活動實施成效—以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期刊,□□1,1-30。鍾美惠(2012)。運用交互教學促進國小學生文章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簡茂發(2004)。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393-422)。臺北市:師大書苑。
魏立欣(譯)(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原作者:M.D. Roblyer)。臺北市:高等教育。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順發(2005)。國民中小學教學媒體設施與應用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西文部分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8).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San Francisco: Pfeiffer. (2nd ed)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Johnson, D. W., Johnson, R.T. & Holubec E.J.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Boston: Allyn & Bacon. First Edition,1975.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 Cheryl, I. J. (2008). Revising the redundancy principle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0(2), 380-386.
Paivio, A. & Lambert, W. (1981). Dual Coding and bilingual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0, 532-539.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2nd ed.). Needham Heights, MS:Allyn and Bacon.
Ross, P. (1995). Relevant telecomputing activities. The Computing Teacher, 22(5),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