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郁惠(2008)。IRS應用在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王淑鈴(2007)。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民主法治認知及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王雲五(2013)。 學生反饋網路系統運用於國中資訊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王緒益(2001a,3月13日)。「互動教室」在台北。國語日報。取自: http://ccv.src.ncu.edu.tw/ccv/Library/%E5%9C%8B%E8%AA%9E%E6%97%A5%E5%A0%B10313.doc
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42-44。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吳清山、林天祐(2007)。即時回饋系統。教育研究,161,15-12。呂昀真、盧東華(2011)。即時回饋機制融入同儕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學習之研究。國教新知,58(1),52-68。李育懃、歐陽誾 (2015)。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修辭教學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3),77-101。李宗哲(2011)。即時點名與教學回饋系統之開發及其對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李俊毅(2013)。 即時回饋系統應用於國小資訊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杜叔娟、歐陽誾 (2014)。 課堂回饋系統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教育學誌,31,81-132。周秀玲(2014)。IRS即時反饋系統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電路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
季亞南(2009)。國中實施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騷擾防治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生傳(2007)。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宏遠、徐雅稜、吳昕容(2015)。SmartPhone 教學即時回饋系統。取自http://ir.lib.ksu.edu.tw/handle/987654321/23746
林志隆、鄒惠萍(2012)。植基 Android系統於IRS 應用程式設計之初探。取自http://140.127.82.166/retrieve/12624/19.pdf
林佳範(2002a)。九年一貫課程與法治教育教材。司法改革雜誌,40,6-7。
林佳範(2002b)。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司法改革雜誌,42,64-65。
林佳範(2002c)。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公民訓育學報,11,53-66。林佳範(2003)。論我國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從法治理念的傳統與近代說起。律師雜誌,281,24-37。林孟嫻(2010)。運用教室回饋系統於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識字的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姿岑(2010)。IRS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林益興(2006)。宜蘭縣國小學童法治知識與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林凱胤(2014)。即時回饋機制對學生學習專注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2(1),87-107。林清山(201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凱胤、楊宜真(2012)。無線教室回饋系統融入護專藥理學課程之初探。醫護科技期刊,14(1),69-82。林鳳儀(2014)。學習即時回饋系統之設計與發展(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施能杰(2002)。法治取向德育教學對國小學童道德判斷與法律知識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胡麗芳(2008)。運用即時反饋系統(IRS)於學童營養教育之認知成效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胡麗芳、林器弘、林怡君(2009)。運用即時反饋系統於社區老人健康促進之成效。北市醫學雜誌, 6(6),445-454。徐敏韶(2008)。法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翁婉琦(2010)。法治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讀報活動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馬福洋(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現況探討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瓊穗、翁婉慈(2006)。台北縣 (市) 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129-162。
教育部(1997)。小執法說故事教師手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校園法治教育手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莊宜家(2015)。即時反饋App融入國中地理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許巧靜(1997)。國小實施民主法治教育之個案研究-以台東縣一個六年級「班級自治活動」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許瑞軒(2011)。應用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進行國小高年級學童法治教育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28,86-95。郭皇慶(2013)。IRS即時反饋系統融入九年級二次函數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均輔(2012)。即時反饋系統融入健康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秀端(2009)。國中學生法律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佳玲(2014)。應用IRS在高中課程之研究-以國文課程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陳品佑(2015)。IRS即時反饋系統整合分組合作學習探討學習動機、同儕互動、師生關係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中二年級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陳昭維(2009)。「互動即時回饋系統」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英語字彙教學成效之探討-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陳家慧(2004)。數位化評量系統融入低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按按按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陳家慧、譚寧君(2008)。數位化即時回饋評量系統融入國小低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 [按按按] 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2),1-34。黃光雄、簡茂發(1992)。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尉益(2012)。IRS即時反饋系統融入數學提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黃學仁(2008)。資訊融入原住民五年級學生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詹家貞(2011)。 具錯誤修正與即時回饋之互動式英語文法學習系統(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詹恩慈(2016)。IRS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廖世傑、吳錫金、黃崑巖、陳偉德 (2007)。藉由互動性教學系統提昇醫學院課堂講授教學成效。醫學教育,11(2),74-79。廖唐徹(2007)。互動式教學系統於國小高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網奕資訊(無年代)。IRS-EduClick 按按按使用說明手冊。取自www.hres.chc.edu.tw/eclass/eclassweb/970220/irs.doc
網奕資訊(無年代)。IRS即時反饋式創新教學初級教育訓練講義。取自http://www.habook.com.tw/Software/doc/IRS/IRS%E5%8D%B3%E6%99% 82%E5%8F%8D%E9%A5%8B%E7%B3%BB%E7%B5%B1_DM.asp
網奕資訊(無年代)。IRS即時反饋系統。取自http://www.habook.com.tw/eTeaching/products.aspx?BookNo=IRS_01
劉又儀(2007)。線上寫作回饋對學生寫作表現之析論---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劉子鍵(2006,12月)。資訊科技與創新教學評量。論文發表於2006台北市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演講,台北市。
潘新燕(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與評量:以「按按按」互動系統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潘慧萍(2007)。資訊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蔡小玲(2008)。整合式即時回饋系統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成效實驗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蔡小玲、林原宏、梁錫卿 (2007,12月)。整合式即時回饋系統應用在國小六年級小數除法之教學成效實驗研究。論文發表於第十三屆資訊管理暨實務研討會,高雄縣。
蔡文榮(2014)。探討及時反饋系統運用在大學「管理數學」之教學現況。教育科學期刊, 13(2),75-96。蔡銘修(2014)。教學 App 了沒? 推行與不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57-160。
蔡慧雯(2005)。台中縣市國民中學法治教育實施現況調查及其可行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 的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順源(2012)。IRS即時反饋系統應用在高雄市國三數學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謝東諭(2012)。運用IRS發展課程設計歷程研究 -以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教學 「統計圖表」、「未知數」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謝東諭、林秋斌、王緒溢、譚寧君(2012)。運用 IRS 發展課程設計歷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教學統計圖表未知數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美璇(2009)。應用 IRS 提升原住民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譚寧君、黃琡懿 (2009)。TAIRS 教學策略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3,43-69。顧韶洵(2012)。即時回饋系統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影響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貳、西文文獻
Burnstein, R. A. & Lederman, L. M. (2001). Using wireless keypads in lecture classes. The Physics Teacher,39, 9-11.
Campbell, A. B. (1988).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Legal content in the civics curriculum.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308110)
Chambers, B. A. (1982).Elementary Law-Related Education Program: 1981-82 Evaluated Report .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242731)
Dean, D.(2013).The clicker challenge: Using a reader response system in the (British) history classroom.The History Teacher, 46(3), 455-464.
Elliott, C. (2003).Using a personal response system in economics teaching.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Education, 1(1), 80-86.
Fies, C., & Marshall, J.(2006).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5(1), 101-109.
Huitema, B. E. (1980).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d alternatives. New York, NY: Wiley.
Jacobson, M. G. & Palonsky, S. B. (1981).Effects of a Law-related Education Program.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nal, 82(1),49-57.
Johnson, K., & Lillis, C. (2010). Clickers in the laboratory: Student thoughts and views.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5, 139-151.
Kaleta, R., Skibba, K., &Joosten, T. (2007). Discovering, 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hybrid courses. In A. G. Picciano & C. D. Dziuban (Eds.), Blended learn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pp. 111-143). Needham, MA: Sloan Consortium.
Pea, R. D., & Maldonado, H. (2006). WILD for learning: Interacting through new computing devices anytime, anywhere. Retrieved from https://hal.archives-ouvertes.fr/file/index/docid/190630/filename/A130_Pea-Maldonado_CHLS_2005.pdf
Preszler, R. W., Dawe, A., Shuster, C. B., & Shuster, M. (2007).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student response systems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attitudes over a broad range of biology courses.CBE-Life Sciences Education, 6(1), 29-41.
Siau, K., Sheng, H., & Nah, F. F.H.(2006). Use of a 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 to enhance classroom interactiv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49(3), 398-403.
Sternberg, R. J. (2003).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33), 325-338.
Tremblay, E. (2010). Educating the mobile generation–using personal cell phones as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s in post-secondary science teaching.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 29(2), 217-227.
Wash, P. D. (2014).Taking advantage of mobile devices: Using Socrative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3(1),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