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4 04: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柏鈞
論文名稱:從不同住宅型態探討固樁之空間差異及意義建構-以高雄市鳥松區夢裡里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Discussing Canvassing and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Via different Residential Types: A Case Study of Mengli, Niaosong in Kaohsiung
指導教授:洪富峰洪富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住宅型態樁腳-俗民網絡固樁選舉地理社會意義
外文關鍵詞:housing typethe network between vote captain and folkscanvassingelectoral geographysocial mea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作為人的居所,無論是自然演變或人為移植的住宅型態,其聚集的結果皆呈現具區域性質的地景。本研究旨在探討樁腳-俗民網絡中,固樁行為的空間差異,並建構此行為與社會網絡之間的關係。透過文獻回顧來建立研究概念,將住宅型態視為釐清鄰里關係的物理基礎,而鄰里關係則作為樁腳-俗民網絡的社會基礎。
  在探討居民面對政治選擇時,透過間接實在論的觀點將眾多的影響機制予以階層化,呈現出哪些是動態變化的,哪些是穩固不變,以此來發掘深層實在的社會意義。資料的蒐集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正式及非正式訪談,並在不同時間進行實地觀察來作為一手資料,另輔以文件、報導、統計資料等作為二手資料。
  首先進行夢裡里三種主要住宅型態的分類與分區,從夢裡里三個投開票所的點資料轉換為面資料,以不分區立委、總統、縣市長的選舉結果作為選民政黨傾向的原型,以區域立委與縣市議員的選舉結果作為選民政治選擇的動態性,最後以村里長選舉結果作為選民政治選擇的固定性,從上述各層級、時期的選舉得票統計地圖呈現結構的動態性,最後揭示維繫基層選舉結構的機制為樁腳-俗民網絡的關係支持。
  樁腳-俗民網絡的運作情形,特別會在與地方有利害關係的議題上發揮效用,從夢裡里在澄清湖特定區計畫內的兩塊文教用地,其規劃、補償、解編、重劃等土地變更都引起地方民眾的積極關注,此外,夢裡里所擁有的福利資源則是地方領袖治理的關鍵,包括資源回收廠的回饋金以及琅環宮宗教福利的經濟資本和政治資本,這些福利資源與樁腳-俗民網絡密切結合,透過尺度的操弄,進行跨尺度的資源再分配,而樁腳-俗民網絡裡的固樁行為,其意義除了是地方社會的再團體化之外,也在於地方社會的自救或自利功能。
As housing, no mater what housing types are natural or artificial, the result of congregating is that presenting the landscap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 The substance of the study is that to discuss the canvassing in the network between vote captain and folks from different housing types; and trying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meaning.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f taking housing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sidents' life style in a region, the housing can be the physical base of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and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can be the social base of the network between vote captain and folks.
This study takes indirect realism as an approach to stratify mechanisms, and presenting what was changed and what was unchanged. Through this approach, the purpose is trying to uncover the deep social meaning. About the data collection, the study tak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as primary data, and collects documents, news and statistical data as secondary data.
At first, to discuss the meaning of neighborhood and canvassing of housing types. And presenti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from the data of election in different levels. Finally, we can uncover that the mechanism in the basic election structures is the support of relationship in the network between vote captain and folks. In sociology, the social meaning of canvassing is to unite local groups again. But in the other point, through operating scales, resources could be redistributed, and the meaning is the function that saving itself or being conducive to itself in local societ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概念定義與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1
第四節 研究區域 12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二章 住宅型態的鄰里意涵與固樁 20
第一節 街屋式透天厝(舊部落、前山部落) 22
第二節 工業住宅(次舊部落、後山部落) 28
第三節 門禁社區大廈與別墅(新部落、澄清湖社區) 30
第三章 從選舉結果看地方的政治結構 34
第一節 點與面的資料轉換-投開票所與住宅型態分區 34
第二節 政黨傾向的原型-不分區立委、總統與縣市長選舉層級 35
第三節 政治選擇的動態性-區域立委及縣市議員選舉層級 47
第四節 政治選擇的固定性-村里長選舉層級 59
第五節 政治結構模型 61
第四章 固樁行為的社會意義建構 63
第一節 澄清湖特定區計畫用地的變更爭議 63
第二節 福利資源 69
第三節 固樁行為的社會意義 82
第五章 結論 85
引用文獻 87
附錄一、夢裡(村)里之總統選舉得票明細 90
附錄二、夢裡(村)里之縣市長選舉得票明細 92
附錄三、夢裡(村)里之立委選舉得票明細 94
附錄四、夢裡(村)里之議員選舉得票明細 101
附錄五、夢裡(村)里之村里長選舉得票明細 105
附錄六、鄭新助議員與地政局長謝福來質詢紀錄 107
附錄七、高雄市廢棄物處理場廠回饋辦法 113
附錄八、高雄縣區域性垃圾焚化廠營運階段回饋金管理運用自治條例 117
附錄九、中區資源回收廠回饋金收支明細-夢裡里 119
附錄十、南區資源回收廠回饋金收支明細-夢裡里 121
附錄十一、琅環宮民國95年修建竣工廟誌節錄 134

圖表目錄
圖1-1 高雄市鳥松區夢裡里位置圖 13
圖1-2 高雄市鳥松區夢裡里衛星影像圖 14
圖1-3 樁腳-俗民角色關係圖 16
圖2-1 高雄市鳥松區夢裡里國土利用調查圖 21
圖2-2 高雄市鳥松區夢裡里住宅型態分布圖 22
圖3-1 高雄市鳥松區夢裡里投開票所位置圖 35
圖3-2 民國97年不分區立委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37
圖3-3 民國101年不分區立委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38
圖3-4 民國105年不分區立委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39
圖3-5 民國97年總統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40
圖3-6 民國101年總統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41
圖3-7 民國105年總統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42
圖3-8 民國94年縣長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43
圖3-9 民國99年市長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44
圖3-10 民國103年市長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45
圖3-11 民國97年區域立委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49
圖3-12 民國100年區域立委補選得票率統計地圖 50
圖3-13 民國101年區域立委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51
圖3-14 民國105年區域立委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52
圖3-15 民國94年議員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53
圖3-16 民國99年議員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55
圖3-17 民國103年議員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57
圖3-18 民國99年里長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60
圖3-19 民國103年里長選舉得票率統計地圖 61
圖3-20 政治結構模型 62
圖4-1 文教用地位置圖 63
圖4-2 文教高中用地之位置 64
圖4-3 文教大學用地之位置 67
表1-1 夢裡里綜合所得稅所得總額申報統計 15
表1-2 訪談大綱 18
表3-1 民國94-103年夢裡里縣市長選舉投票率 46
表3-2 民國99-103年夢裡里市長選舉得票數 47
表4-1 文高一用地變更住宅區之土地使用面積分配表 65
表4-2 夢裡里回饋金用途與項目概況 71
表4-3 財團法人琅環宮歷年董監事名單 79
表4-4 夢裡 (村) 里歷年村里長競選者 80
表4-5 夢裡 (村) 里歷年鄉民代表競選者 80

照片目錄
照片2-1 最早期的街屋型態 24
照片2-2 具前庭與車庫的住宅型態 24
照片2-3 大坪數的住宅型態 24
照片2-4 營造別墅外觀的住宅型態 24
照片2-5 保存較好的合院住宅 25
照片2-6 與鐵皮建築混合的合院住宅 25
照片2-7 施工中的建案 25
照片2-8 已完工的建案 25
照片2-9 近似別墅風格的混合型態 28
照片2-10 鐵皮搭建的混合住宅型態 28
照片2-11 183縣道上的家具店 29
照片2-12 門禁社區大廈 31
照片2-13 門禁社區別墅 31
照片2-14 澄清湖社區外圍觀景亭 32
照片2-15 門禁社區之門口 32
照片3-1 議員候選人邱俊憲之競選總部 58
照片4-1 垃圾堆積於文教保留地 68
照片4-2 荒草叢生的文教保留地 68
照片4-3 佃農之土地使用情況1 68
照片4-4 佃農之土地使用情況2 68
照片4-5 中元普渡發送供品 72
照片4-6 中秋節聯歡晚會抽獎活動 73
照片4-7 里辦公室清掃活動 73
照片4-8 登革熱噴藥消毒活動 73
照片4-9 琅環宮現今樣貌 76
照片4-10 發放琅環宮助學獎學金 77
照片4-11 夢裡里里長候選人看板 82
照片4-12 市長參加祭典與拜年 82
文崇一(1978)社會變遷中的權力人物─社區領導人與權力結構比較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6:1-30。
文崇一(1989)。《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明蘅(1996)。〈類型設定:一種住宅設計方法〉,《住宅學報》,第4卷,頁31-49。
王明蘅、林傑仁、徐宏鑫、徐國書、黃衍明、陳修兀、郭書勝(2001)。《工廠別墅:一個類型的發生》。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王金壽(2004)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台灣政治學刊,8 (1):99-146。
丘昌泰(2002)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17:33-56。
朱政德、林昭邑(2007)。〈集合住宅類型對鄰里關係與居住意識的影響-以台北市集合住宅為例〉,《設計學研究》,第10卷,第1期,頁115-137。
江欣彥(2007)。〈「關係」的解構或重組-剖析「都會化」效應對地方派系的衝擊〉,「地方自治與民主發展:台灣經驗的省思學術研討會」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6月16日。
李淑嬪(2009)。《買一間屋?還是一個家的想像?—澄清湖特定區住宅商品廣告文本之研究》。高雄: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鴻明、王業立(2010)。〈地方派系如何操控寺廟的管理權?以大甲鎮瀾宮的人事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3期,頁123-186。
高永光(2000)。〈「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鎭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頁55-88。
高永光(2004)。〈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選舉研究》,第11卷,第1期,頁33-72。
吳重禮(2002)。〈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 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17卷,頁81-106。
俞振華(2012)探討總統施政評價如何影響地方選舉-以2009年縣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 (1):69-95。
柴彥威(譯),Ron Johnston(原著)(2005)。《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紀順堂(2011)連棟透天住宅的另一種省思—以鳳山雙院透天住宅為例,空間設計學報,11:47-61。
黃潤華、孫穎(譯),Sarah Hollway, Stephen Rice and Gill Valentine(原著)(2008)。《當代地理學要義-概念、思維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光國(2013)。《社會科學的理路》第三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俊升(2004)。《都市化程度對地方派系影響力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與高雄市為例》。台南: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葉高華(2011)。《臺灣總統選舉的地理脈絡》。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論文。
趙永茂(1998)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9:305-328。
趙永茂(2002)。《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劉阿榮、石慧瑩(2004)社群意識與永續發展:鄰避現象及補償金之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3 (2):1-32。
劉雲剛、王豐龍(2011)三鹿奶粉事件的尺度政治分析,地理學報(Acta Geographica Sinica),66 (10):1368-1378。
蕭怡靖(2012)民眾對立法委員選舉之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與影響:以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 (1):33-67。
蔡運龍、江濤(譯),Ron Johnston(原著)(2001)。《哲學與人文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賴進貴、葉高華、張智昌(2007)。〈投票行為之空間觀點與空間分析-以臺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14卷,第1期,頁33-60。
衛萬明、洪介仁(2001)。〈社區配置及居民特質於鄰里關係影響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28卷,第1期,頁39-67。
Basak Tanulku (2012). “Gated Communities: From “Self-Sufficient Towns” to “Active Urban Agents”.”, Geoforum, Vol. 43, No. 3: 518-528.
Francesco Landini (2013). “Peasants’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Politicians in a Clientelist Rural Context.”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 23, No. 2: 115-127.
Jean-Marie Baland and James Robinson (2012). “The Political Value of Land: Political Reform and Land Prices in Chil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56, No. 3: 601-619.
Neil Smith (1992) Contours of a Spatialized Politics: Homeless Vehicl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Geographical Scale, Social Text, No. 33: 54-81.
Rebecca Weitz-Shapiro (2012). “What Wins Votes: Why Some Politicians Opt Out of Clientelism.”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56, No. 3: 568–583.
Tawfiq Abu-Ghazzeh (1999). “Housing layou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place of contact in Abu-Nuseir, Jord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Vol. 19, No. 1: 41-7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文崇一(1978)社會變遷中的權力人物─社區領導人與權力結構比較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6:1-30。
2. 王明蘅(1996)。〈類型設定:一種住宅設計方法〉,《住宅學報》,第4卷,頁31-49。
3. 丘昌泰(2002)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17:33-56。
4. 朱政德、林昭邑(2007)。〈集合住宅類型對鄰里關係與居住意識的影響-以台北市集合住宅為例〉,《設計學研究》,第10卷,第1期,頁115-137。
5. 高永光(2000)。〈「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鎭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頁55-88。
6. 高永光(2004)。〈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選舉研究》,第11卷,第1期,頁33-72。
7. 吳重禮(2002)。〈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 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17卷,頁81-106。
8. 俞振華(2012)探討總統施政評價如何影響地方選舉-以2009年縣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 (1):69-95。
9. 紀順堂(2011)連棟透天住宅的另一種省思—以鳳山雙院透天住宅為例,空間設計學報,11:47-61。
10. 劉阿榮、石慧瑩(2004)社群意識與永續發展:鄰避現象及補償金之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3 (2):1-32。
11. 蕭怡靖(2012)民眾對立法委員選舉之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與影響:以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 (1):33-67。
12. 賴進貴、葉高華、張智昌(2007)。〈投票行為之空間觀點與空間分析-以臺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14卷,第1期,頁33-60。
13. 衛萬明、洪介仁(2001)。〈社區配置及居民特質於鄰里關係影響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28卷,第1期,頁3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