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5年2月10日)。國人平均餘命。取自http://www.moi.gov.tw/
田哲榮、司徒懿譯(2010)。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年2月10日)。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主要死亡統計。取自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國發會(2015年2月10日)。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取自http://www.ndc.gov.tw/
何穎芬(2008)。高齡者生活型態、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相關之研究-以雲林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CCU05
142020)。
余尚儒、林月娥、姚開屏、嚴元鴻、劉文信、林茂安、張育誠(2012)。台灣嘉義縣鄉村地區接受日間照護服務老人之生活品質與相關因子研究。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7(2),105-119。
吳錦勳(2004)。特需照顧獨居資深榮民生活狀況及照顧服務需求之研究-以台北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CHP10457041)。
吳瓊(2010)。台灣地區退休老人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THMU4712014)吳麗芬、邱愛富、徐畢卿、陳玉敏、陳靜敏、曾月霞、劉雪娥(2012)。新編老人護理學。台中市:華格那企業。
李百麟(2009)。高齡者之生活滿意度與成功老化各因素關係之探討。危機管理學刊,6(2),25-38。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4)。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周玉慧、楊文山、莊義利(2000)。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之變遷:長期資料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2),281-317。林正祥、劉士嘉(2010)。台灣老人成功與活耀老化之健康餘命探討。台灣衛誌,32(6),562-575。
林美伶(2011)。我對成功老化的定義與應用。台灣老年醫論壇期刊,9,1-12。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圖書。
林瑞杰(2013)。澎湖縣國小教師老化態度、活躍老化學習認知與活耀老化學習需求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CCU1395022)林筱倩(2010)。高齡者的學習活動參與與老化態度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SCC00201001)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CCU00142013)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之探究。成人教育學刊,6,107-129。林麗惠(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4,1-35。侯玉波(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柯瓊芳(1998)。為什麼他們生活比較滿意?歐體十二國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1-23。范涵惠(2002)。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健康狀況、生活適應及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之探討。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CMCH0534024)。
高冬玲(2013)。台北市社區獨居老人老化態度、生命意義與幸福感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TCN0563005)高淑芬、劉紋妙、吳淑貞、王靜枝、宋惠娟、楊怡君、鄭宛宜、李昭螢、楊其璇、陳芷如、林昀蓉、林昭卿、陳惠津、莊育冠、陳翠芳、陳玉娟、趙明玲(2012)。老人護理學。台北市:永大書局。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麗文出版社。
張石柱、盧文民、鄧永誌(2013)。老人安養機構經營效率之探討-退輔會榮民之家與公(民)營安養機構之比較。會計學報,5(1),151-173。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台中市:昌海書局。
莊雯琪(2010)。雲林縣高齡志工老化態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CCU05142036)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秀雯(2012)。老化教育方案對小學生老化態度影響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CCU00782009)陳昌文、鍾玉英、奉春梅、周瑾、顏炯(2004)。社會心理學。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陳皎眉、王叢桂、孫倩如(200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雙葉書廊。
曾思瑜(2006)。高齡化社會住宅環境的現況與問題點。福利社會(75),20-23。黃久秦、吳麗玉、張宏祺、陳永德、鄧明宇、施秋蘭、胡小玫、陳瑛琦、洪玉珠、蕭文高 (2012)。老人學概論。台中市:華格那企業。
黃悅紋(2010)。高齡志工學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慈濟基金會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CCU05782013)。黃國彥、鍾思嘉(1987)。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和生活意義與其生活滿意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69-181。黃富順(2012)。高齡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璉華(1992)。老人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因徑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9(6),37-47。楊瑞珍(2014)。新竹縣某原住民部落老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T
CN0563044)。
蔡長清、劉修祥、黃淑貞(2001)。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183-222。劉千琪、洪麗珍、郭憲文(2001)。失能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與其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性。中台灣醫學科學雜誌,6(3),157-166。
劉淑娟(1999)。罹患慢性病老年生命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探討。護理研究,7(4),294-305。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NKNU0142002)謝雨生、謝國光譯(2014)。研究方法入門與實務。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韓敬富(2003)。我國志願役軍人福利制度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CCU00206001)簡樹枝(2003)。嘉義縣市高齡學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C
CU00142051)。
顏光麟(2011)。台北縣市地區老人自費入住安養機構之決定因素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scC00201005)。
龔詠純(2011)。高齡者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之研究-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NU5261026)。
(2)英文部分
Campbell, A. (1977). Sub EM.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 117-124.
Chen, C. N. (2001).Aging and life satisfaction.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54(1),57-79.
Erber, J. T. (2010). Aging and older adulthood Malden , MA:Wiley-Black-Well.
Effros, R. B. (2006). Immune System. In R. Schulz(Ed), Theencyclopedia of aging 4 th Ed,564-569. Ny:Springer.
Ellison, C. C.(1990). Family ties, friedship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black america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2), 298-310.
Ferrans, C. E.& Power, M. J. (1985).The employment potential of hemodialysis patiens Nursing Research ,34(5),273-277.
Henry, N. J. (1989). A qualitative study about perceptions of lifesty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Hollis, L. A.(1998). Sex comparisons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scores with an older adult sample:Examining the effect of sex role differences in older cohorts.Journal of Women and Aging, 10(3), 59-77.
Joerg Dittmann,J.&Goebel,J.(2010).Your house,you car,your education:The socio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neighborhood and its impact on life satisfaction in German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6, 497-513.
Liu, Li-Wei and Chia-Chun Wang. (2001).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r elders in public senior resident homes in Taiwan, Journal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lndustry Management, 2, 22-47.
Larson,R(1978).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older Americans.Journal of Gerontology, 33, 109-125.
Neugarten, B. J, Havighurst, R. J, & Tobin, S. S.(1961).The Measurement of Life Satisfaction.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134-143.
Schaie, K. W., & Willis, S. L. (2000). A stage theory model of adult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visited.In R . L. Rubinstein,M.Moss, & M.H.Kleban(Eds.)The many dimensions of aging , 175-193.New York:Springer.
Turner, J. S., & Helms, D. B. (1986). Contemporary adulthood.New York:Holt, Reinehart and Winton.
Talento,B.N.(1984). The impact of lifelong learning o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older adult.Unpublish doctoral dissertation,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