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部分
內政政部統計處(2015年11月)。103年簡易生命表。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life.aspx
內政衛福勞動處(2015年11月)。高齡社會白皮書。取自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4.aspx?n=0AD1AB287792C301&s=AD43B6E1D7406D7C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2015)。103年度基金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fund.gov.tw/ct.asp?xItem=4864&ctNode=424&mp=1
王春嬌(2010)。影響新加坡華族女性銀髮族再就業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CNU0464011)
王重詔(2011)。銀髮族的再就業規劃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FCU05457086)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CYU5658002)王曉喬(2010)。失業勞工再就業之研究:就勞工特性及業力觀點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KUAS8007024)甘翊頎(2008)。再就業婦女部分工時就業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STUT0007029)禾楓云(2007年7月)。二戰後嬰兒潮步入老年,加拿大人口加速老化。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7/18/n1776208.htm
成之約(2009)。中場休息,下一步何處去?—中高齡人力資源運用與因應政策。臺灣勞工季刊,20,20-29。朱念文(2014)。享受富有的退休新生活。康健雜誌,30。取自http://www.theqi.com/essay/essay225.html
朱郁芬(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畫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年9月)。103年受僱員工動向調查統計結果新聞稿。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8475&ctNode=5624&mp=1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年2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歷年年齡組別勞動力參與率。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_view.asp?xItem=39434&ctNode=3247
何基鼎(2006)。影響民眾申裝國道電子收費系統行為意向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CU05396056)何德菁(2014)。樂齡族群活躍老化與再就業需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PCCU1115016)余金珍(2013)。退休中高階經理人再就業經驗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TU05201042)冷怡萱(2015)。校級軍官退休再就業適應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CCU00142033)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台北市:新文京。
吳佩蓉(2015)。影響嬰兒潮世代繼續工作行為意向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小學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SCC01164004)吳東記(2008)。國軍退伍人員人格特質與先前經驗對再就業差異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SCC00121031)吳素圓(2015 )中高齡者購買有機食品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KUT0836051)吳婉華(2006)。傳統產業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歷程之研究—以成衣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TPU0201002)吳淑妃(2014)。退休婦女再就業經驗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CCU00142040)李至孝(2010)。中壯年家計負擔者的再就業障礙-以彰化就業服務站個案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PU005201017)
李柏慧(2004)。成人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台中市北屯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CCU00571002).李美蓉(2015)。高雄市校級退伍軍官再就業需求與參與繼續教育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虹霓(201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中高齡者與高齡者戒菸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58)李臨鳳(1988)。我國退休老人再就業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76NTU02208004)杜唯聖(2005)。退休老年人再就業生涯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PTTC328003)邢逸玲(2002)。預測與解釋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從事跑步、唱 KTV、上網咖三種休閒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應用(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DHU5571002)周玟琪、蔡瑞明(2006)。延後退休年齡與促進高齡就業-我國因應高齡社會到來,宜儘早進行準備與規劃。台灣勞工雙月刊,3,76-88。
林佩芸(2015)。台灣婚育離職婦女再就業行為之實證研究:兼論台日韓就業促進政策(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CCU00350027)林宗鈞(2001)。員工提早退休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中美日三國之比較(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PCCU0321044)林彥汝(2015)。影響中高齡男性參與學習意圖因素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昭禎(2009)。養不起的未來—高齡、少子化對台灣勞工老年經濟安全制度之衝擊與改革建議。社區發展季刊,125,440-453。林淑華(1995)。臺灣地區已婚再就業婦女之就業福利服務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林淑萍(2012)。再就業婦女職業流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PU0208011)林雪凌(2015)。中高齡勞工再就業者之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KUAS0007005)林麗惠(2007)。美國退休協會漸進式退休之調查。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刋,17,51-53。
林顯宗。(1999)。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邱浩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柏蘭芝(1993)。經濟再結構中的婦女就業變遷與地域空間轉化--台北縣成衣業關廠女工再就業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1NTU00225001)洪吉利(2015)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中高齡者參與志工時間銀行意向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KUT0836031)洪雅芳(2009)。高雄市銀髮族戶外活動意向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KNU5136032)洪錫欽(2006)。國民小學教師退休態度與工作狀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CYU5576020)紀宜均(2014)。中高齡者與高齡者女性參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44)范惠苓(2005)。退休教師生涯規劃需求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DYU01630016)唐毅興(2007)。退休勞工再就業工作狀況之探討-以台塑石化煉油廠僱用人員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CCU05350017)徐秀好(2010)。從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看中高齡者再就業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CCU5149157)徐明珠(2007年11月)。教師退休制度之評析。國政分析。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3640
徐彩芳(2014)。中高齡者與高齡者終身學習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68)徐朝賢(2013)。以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的觀點探討我國志願役退伍軍人求職與再就業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SCUL0201006)徐嘉璘(2009)。中高齡工作者再就業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年8月)。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年至150年。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常慧娟(1994)。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再就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張立群(2006)。影響台灣失業勞工流動及再就業的因素:2000-2004年(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CCU05350013)張谷銘(2011)。「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勞工成功再就業因素之探討-以雲嘉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CCU00350010)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國傑(2001)。國軍中上校軍官退伍後再就業型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NDMC1399038)張淑芬(2014)。中高齡者與高齡者對預立遺囑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26)張楀婕(2015)。中高齡婦女再就業歷程之研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張瑞雄(2010)。日本高齡者就業的現象與問題。臺灣勞工季刊,24,78-83。曹萌(2013)。養生住宅入住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台塑長庚養生文化村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KHC5720014)梁翡真(2013)。中高齡者參與國內旅遊行為意向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KUT7836032)梁鍾廷(2009)。台灣中、高齡者勞動市場參與及退休後再就業意願影響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CCU05206008)莊艷妃、宋惠娟、林麗萍(2005)。偏遠礦區老人健康狀況及健康醫療資源使用之調查研究。慈濟護理雜誌,4(1),34-41。
許妍琪(2014)。中部地區中高齡者與高齡者電視購物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52)許禎芸(2007)。提前退休教師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模式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郭燕玲(2012)。銀髮族參與國外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陳安國(2008)。退伍軍人再就業與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軍訓教官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SCU05208003)陳秀玲(1999)。已婚再就業婦女學習需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7NTU00410001)陳佳音(2015)。中高齡者使用通訊軟體 LINE 行為意向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KUT0836038)陳怡秀(2013)。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教師退休之意向-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明珠(2015)。中高齡者購買商業型長期照護保險行為意向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KUT0836001)陳虹娟(2014)。中高齡與高齡者使用保健食品行為意向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45)陳賢亮(2014)中高齡者與高齡者對器官捐贈簽署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54)陳蘭芬(2014)。中高齡者退休後再就業之學習歷程分析─以軍公教退休人員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CCU00142003)傅金燕(2014)。中高齡者與高齡者選擇機構養老影響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53)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2014)。2007-2012年主要國家平均實際退休年齡和官方退休年齡。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nat/103010%E8%A1%A83.pdf
游玉卿(2003)。資訊社會中新勞動市場的變動--再就業者之工作穩定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游惠玲(2010)。中年男性失業到再就業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KNU5142028)游鴻智(2000)。公務人員退休再就業之探討─以台北市政府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8NTPU0610004)黃秀真(2014)。中高齡與高齡者選擇安寧療護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63)黃茂夫、張朝金(1999)。失業保險與就業服務實務。臺北:五南。
黃富順(1995)。老人心理與行為模式。成人教育雙月刊,28,11-17。黃富順(1996)。終生學習的意義、源起、發展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1-32頁)。台北市:師大書苑。黃富順(2002)。老人心理問題與輔導策略。成人教育,67,37-44。黃富順、陳如山、黃慈(2003)。成人發展與適應。臺北:空大
黃新政(2014)。中高齡者與高齡者購買生前契約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27)黃瑜婷(2013)。就業培力團體對女性單親家長再就業之影響-以新北市某單親家庭服務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SCC00201005)黃緻茵(2014)。中高齡男性退休後再就業及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黃靜怡(2012)。參與準備性職場方案的受暴婦女再就業經驗之探討—以高雄某社福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楊尚翰(2016)。空軍技勤士官退伍再就業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葉旭榮(1997)。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 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86NSYSU636003)劉建良(1999)。中高齡受僱者退休後再就業意願的決定因素(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7CCU00350006)劉美芳(2011)。退休再就業需求與職業選擇傾向之研究-以嬰兒潮世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SCC00164002)劉梅君(1993)。退休研究對中高齡人力資源運用的意義。勞動學報,3,169-195。
劉淑婉(2013)。中高齡女性使用化妝保養品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KUT7836044)劉淑瑛(2005)。臺灣地區已婚婦女離職後再就業模式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TPU0337054)劉莉莉(2014)。中高齡者對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KUT0836002)蔡佩珂(2012)。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中高齡者入住老人住宅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新北市。蔡宗穎(2005)。影響退伍中上校軍官之再就業與企業僱用考量因素之配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蔣震夷(2001)。以「公共職業訓練」促進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NSYS5007059)衛生福利統計處(2014年)。老人狀況調查 。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695
鄧炘傑(2009)。重新出發的契機—青壯年退役軍官再就業成功因素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CYCU5457021)鄭勝雄(2009)。公立中等學校退休教師之社會參與及個人福祉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CUE5037061)鄭靜斐(2015)。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中高齡使用者智慧型行動裝置使用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盧佩珊(2007)。高齡社會趨勢下我國退休勞工再就業影響因素與歷程之初探(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CCU05350021)盧憶慧(2013)。中高齡者慈善捐款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KUT7836059)蕭宜潔(2015)。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銀髮族使用智慧型手機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PTU0691002)賴聖芬(2008)。國民小學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CUE5037070)謝依純(2010)。台灣中高齡人口的退休年齡(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CKU5201023)謝榮茂(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退休態度、工作壓力、退休生涯規劃及其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TCTC576022)韓家貞(2008)。非自願性失業勞工再就業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非自願性失業勞工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KUAS0007021)簡敏員(2007)。軍訓教官退伍後再就業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DMC1715010)簡榮基(2014)。中高齡者參與路跑活動之行為意向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UT0836065)藍春琪(1993)。臺灣地區老年生活支持—交換理論的適用性初探。社區發展季刊,64,9-20。鐘琳惠(2008)。臺灣中高齡失業勞工再就業需求與政策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顧秀琴(2007)。公務人員退休後再就業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CCU5149036)(2)英文部分
Ajzen, I.(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l, J., & Bechmann, J.(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pp.11-39). New York, Spring Verlag.
Ajzen, I.(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 , 179-211.
Ajzen, I., & Fishbein, M.(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Cowgill, Donald O., and Lowell D. Holmes. 1972. Aging and modernization. Appleton-Century-crofts, New York
Hooyman, N. R. & Kiyak, H. A.(2005). Social geront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7th ed.).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
Kline, D. W. & Scialfa, C. T.(1996). Sensory and perceptual functioning: Basic research and human factors implications. In A.D. Fisk & W.A. Rogers(Eds.), Handbook of Human Factors and the Older Adult (pp. 27-54). San Diego: Academic.
Pienta, A. M., J. A. Burr, and J. E. Mutchler(1994).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Later Life: The Effects of Early Work and Family Experiences.”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49(5),231-239.
Singh, G., and A. Verma,(2003).“Work History and Later-Lif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a Large.”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56(4), 699-715.
Spirdsuo, W. Physical Dimensions of Aging(1995). 1ª ed. Champaign : Human Kinetics. 432p.
Utz, R. L., Carr, D., Nesse, R., & Wortman, C. B.(2002). The effect of widowhood on older adults’ social participation: An evaluation of activity, disengagement, and continuity theories. The Gerontologist, 42(4), 52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