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 23-31。王俊卿(2010)。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科分數教學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王淵智(2005)。多元表徵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王曉璿(2009)。不同電腦輔助學習策略輔助數學分數概念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數位學習技期刊,1,326-346。
呂玉琴(199la)。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573-606。
呂玉琴(1991b)。國小學生分數概念:1 / 2 vs 2 / 4。國民教育,31(11,12),10-15。呂玉琴(1996)。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處理。載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84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
李國家、劉曼麗(2012)。探討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在分數部分的迷思概念--以異分母分數的比較與加減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54,30-43。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35。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161-196。林亭妤(2012)。運用多元表徵進行國小五年級學童等值分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陳竹村、林淑君、陳俊瑜(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概念與運算。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
陳明宏、呂玉琴(2005)。國小四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18,1-32。
陳金葉(2009)。資訊融入異分母分數加減單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陳英哲(2007)。運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在解決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
陳瑞發(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台北。黃美嬋(2013)。資訊融入分數數感教學對六年級學童分數數感能力與分數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德銳、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33-66。
彭聖淵(2010)。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康軒版國小五年級等值分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甯自強(1993)。分數的啟蒙-量的子分割活動的引入。教師之友,34,45-51。
甯自強(1997a)。量的子分割(二)~真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33-39。
甯自強(1997b)。量的子分割(三)~等值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36-40。
游政雄、呂玉琴(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37-68。
溫秀敏(2015)。繪本融入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曾琬淑(1994)。三種不同補救教學方式對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實施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南。詹婉華、呂玉琴(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2,241-263。
楊立德(2005)。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數學分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楊德清、洪素敏(2003)。比較分數大小:從具體、半具體至抽象符號表徵之教學行動研究,南師學報,37,75-103。
賓靜蓀(2013)。專訪可汗學院創辦人 薩曼.可汗:創造不用怕丟臉的學習世界。親子天下雜誌,46,160-167。
劉慧鈴(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分數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賴阿福(2006)。數位化學習之探討。教師天地,136,16-23。
賴麗桂(2007)。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診斷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 台北:五南。
蔡職鴻,劉曼麗(2012)。對國小三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在分數迷思概念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353,18-31。鐘國仁(201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分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二、西文部分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rgeron, M, J., Herscovics, H. (1987). Unit Fractions of a Continuous Whole.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Montreal, Canada.
Behr, M. J., Wachsmuth, I., & Post, T. R.(1988). Construct a sum: A measure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fraction siz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6(2), 120-131.
Figueras, O. (1989). Two fifferent view of fraction: Fractionating and operating.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PME. Paris, France.
Mack, N. K. (1990). Learning fractions with understanding: Building on informal knowledg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1), 16-32.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2000).Principles and Standars for School Mathematics.Reston,VA:NCTM.
Piaget,J.,Inhelder,B., & Szeminska,A. (1960).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