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麗斐(2002)。國小個案處理工作內涵之研究:實務經驗與未來方向。臺北市:學富文化出版社
王麗斐(2013)。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出版。
王麗斐、杜淑芬(2009)。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295-320。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4 - 11。王麗斐、趙曉美(2005)。小學輔導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雙月刊,134,41-53江艾穎(2013)。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輔導自我效能與受督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金桐、林碧花(2006)。「辛欣」知我心—談國小專業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100,135-146。
吳珮瑱(2004)。女諮商師協助性受虐者心理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2000)。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品高圖書出版社。
李如珺(2006)。諮商師自我照顧經驗研究-以協助自殺企圖者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美娟 (2001)。國小學童對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以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U. Flick)。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
李素玲(2009)。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4)。台灣學童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174
林建平(2010)。兒童輔導與諮商。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6。林淑君、王麗斐(2015)。資深諮商心理師從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之轉變歷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7,87~107。
林清文(2007)。學校輔導。臺北市:雙葉出版社。
洪莉竹(2008)。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451-472。胡峯鳳(2007)。大專院校諮商師替代性創傷、自我照顧及組織脈絡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紐文英(200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徐宗國(1997)。質化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商業週刊(2009)。台灣小學生上學感受大調查。取自:http://bw.businessweekly.com.tw/press/content.php?id=7017。
張木榮(2004)。國民小學認輔教師輔導困境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吟慈(2008)。實習心理師的心智負荷、自我照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雅玲(2005)。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張義東(2016)。質性研究課堂講稿。
張藝馨(200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遊戲治療師接案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法。100年1月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927
教育部(2014)。學生輔導法。103 年11月1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380
許育光(2013)。國小輔導教師實務內涵初探:從困境與期待分析進行對話。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8,57-90。陳若璋、王沂釗 、劉効樺(2014)。心理師遭遇案主暴力狀況之調查研究 。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7,57-80。麥麗蓉(2009)。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因應與自我照顧。台灣諮商心理季刊,1,11-21。
黃秀雅(2007)。諮商員的工作危機與自我調適。諮商與輔導,263,10-19。黃孟寅(2011)。諮商心理師專業耗竭與自我照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黃欣妏(2006)。資深諮商心理師處理個案自殺行為之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靖淳(2015)。國小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困境與因應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葉一舵(2013)。臺灣學校輔導發展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建君(2010)。資深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經驗之探討-從全人健康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鄔潔貞(2005)。小學輔導工作的省思。基礎教育學報,14,145-148。廖鳳池、王秀文、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管貴貞(2007)。諮商人員處理自我傷害個案經驗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劉名誼(2013)。不能說的秘密?學校輔導工作的保密困境。諮商與輔導,331,24-27。劉芳綺(2011)。國中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自我照顧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鄭玉疊(2000)。小學輔導工作的問題及其改進途徑。諮商與輔導,173,2-6鄭安伶(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盧文玉(2010)。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輔導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蘇岱崙、方翊涵(2015)。情緒力大調查:面對負面情緒,孩子束手無策。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6995
英文部分
Baker, E. K. (2003). Caring for Ourselves-A Therapist’s Guide to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Well-Being. Washington: APA.
Brems, C. (2000). Dealing with Challenge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
Epstein, J. L.& Van Voorhis, F. L. (2010).School Counselors' Roles in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with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for Student Succes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14(1),1-14.
Froeschle, J. G.& Crews, C.(2010).An Ethics Challenge for School counselors.
Journal of School Counseling,8(14),1-26.
Gerald Corey (2013).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Cengage Learning Published.
Kalkan, M.& Demir,A.(2015). Burnout of School Counselo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Learning,5(1), 20-22.
Mahoney, M. J. (1997). Psychotherapists’personal problems and self-carepattern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8 (1), 14-16.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cross, J. C. (2000). Psychotherapist Self-Care: Practitioner-Tested, Research-Informed Strategie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31(6), 710-713.
Norcross, J. C. & Guy, J. D. (2007). Leaving it at the Office: A Guide to Psychotherapist Self-Car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Orem, D. (2001). Nursing Concepts of Practice (6th ed). St. Louis, MO: Mosby.
Porter, N. (1995). Therapist self-care:A proactive ethical approach. Feminist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