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籍
三采文化(2009)。插畫設計市集306。台北市: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申荷永(2010)。心理分析入門-我的理解與體驗。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珊、徐曄春(2012)。野生花卉─270種戶外常見 野生花卉觀察入門。台中市:晨星出版。
朱和平(2012)。現代設計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光潛(1979)。西方美學史。中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肖紀美(2011)。宏觀材料學。新北市:崧博出版社。
李銘龍(2007)。設計基礎I.II。台北市:台科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維榕(1999)。家庭舞蹈II。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澤厚(1996)。美學四講。台北市:三民書局。
何政廣(1999)。世界名畫家全集─克利PAUL KLEE。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1999)。世界名畫家全集─歐姬芙O’KEEFFE。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何飛鵬(2007)。流行百年的經典家具設計200+。台北市:城邦文化。
沈福煦(1993)。人與建築。台北市:臺北斯坦出版有限公司。
吳煥加(1998)。20世紀西方建築史(下集)。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靜吉(1991)。心理與生活。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昌弘(1990)。植物生態學。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昆輝(2007)。家庭心理學-婚姻與家庭。台北市:華杏出版。
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昆範(2008)。色彩原理。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文昌(2003)。色彩計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宋行(2012)。圖案新法:基本形組合。中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邵大箴(2002)。西方美術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范瓊方(1996)。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徐芬蘭(2001)。瞭解高地。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許汝紘(2010)。what’s art 008盡情瀏覽100位西洋畫家及其作品。台北市:佳赫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陳榮捷(1992)。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下冊)。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世界股份有限公司。
陳彬彬(2005)。藝術裡的天堂與地獄。台北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張永仁(2009)。野花圖鑑2-中高海拔篇。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市:五南文化廣場。
華曉玫(2011)。曉。花草:草叢微觀美學:夏、秋、冬卷。台北市:四塊玉文化有限公司。
葉嘉明(1997)。向生命系統學習-社會仿生論與生命科學。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葉育材、曾義雄、林金和(1992)。簡明植物生理學。台北市:環球書社。
楊清田、鄭淳恭、黃睿友、陳琪玲、莊婷琪(2008)。設計概論。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俊琪(2014)。藍色小精靈生活英語圖解字典。台北市:希伯崙股份有限公司。
謝小韞(2008) 。建築實驗室:法國中央地區當代藝術基金會建築收藏展。台北市:臺北市立圖書館。
戴孟宗(2015)。現代色彩學─色彩理論、感知與應用。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顏義勇(1992)。西洋藝術史。台北市: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二、中文翻譯書籍
王翎(譯) (2012)。植物看的見你:還聞得到、知道蟲子的Size、有方向感、有記憶-你想像不到的超強感受力!(原作者:Daniel Chamovitz)。台北市:麥田出版。
于而彥(譯) (2000)。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之父(原作者:Michael Jacobs)。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毛羽(譯) (1997)。建築大師萊特(原作者:Meryle Secrest)。台北市: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甘錫安(譯)(2015)。形式的起源-萬物形式演變之謎,自然物與人造物的設計美學x科學探索(原作者:Christopher Williams)。台北市:城邦文化。
朱侃如(譯) (1999)。榮格心理地圖(原作者:Meryle Stein)。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99)
沈台訓(譯) (2010)。天使之書(原作者:Sophy Burnham)。台北市:商周出版。
李俊秀(譯) (1997)。許願精靈(原作者:Edith Nesbit)。台北市: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02)
邵宏(譯)(2015)。象徵圖像(原作者:E.H. Gombrich)。中國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85)
吳莉君(譯)(2012)。當代建築的靈光(原作者:Gillis De Bure)。台北市:原點出版。(原著出版於2009)
吳婷盈(譯) (2010)。家族藝術治療: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原作者:Christine Kerr & Janice Hoshino & Judy Sutherland & Sharyl Thode Parashak & Linda Lea McCarley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就君(譯) (2006)。聯合家庭治療(原作者:Virginia Satir)。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兆林(譯)(2005)。愛因斯坦的宇宙(原作者:加來道雄)。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玉娥(譯)(2014)。大黃蜂飛得比波音747還快?仿生科技-來自大自然的下一波工業革命(原作者:Jay Harman)。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13)
陳蓁美、徐麗松(譯) (2015)。饞:貪吃的歷史(原作者:Florent Quellier)。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陳品秀、吳莉君(譯) (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全新彩色版) (原作者:Marita Sturken & Lisa Cartwright)。台北市:城邦文化。(原著出版於2013)
許晴舒(譯)(2009)。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原作者:安藤忠雄)。台北市: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雨青(譯)(2013)。壁虎腳底的高科技:仿生學向大自然取經,設計未來(2版) (原作者:Peter Forbes)。台北市:遠流出版。
張雨青(譯)(2007)。學蜘蛛人趴趴走:受大自然啟發的仿生科技(原作者:Peter Forbes)。台北市:遠流出版。(原著出版於2005)
舒笑梅(譯) (2013)。達達和超現實主義(原作者:David Hopkins)。中國: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澤林出版社。
鄒德儂、巴竹師、高軍(譯) (1999)。現代建築史下冊(原作者: Leonardo Benevolo)。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85)
楊惠君(譯) (2006)。城市CITY-一個羅馬人規劃和建城的故事(原作者: David Macaulay)。台北市: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02)
鄭玉英、趙家玉(譯) (2014)。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契機(原作者:John Bradshaw)。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93)
戴望舒(譯)(2014)。愛的藝術(原作者:古羅馬-奧維德)。中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原著出版於公元2年)
鍾芳容(譯) (2006)。家庭美德指南(原作者:Linda Kavelin Popov with Dan Popov,PH.D. and John Kavelin)。台北市:稻田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99)
顏薏芬(譯) (2005)。水彩畫精靈-隨著步驟走進精靈世界(原作者:David Riche, & Anna Franklin)。台北市: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三、外文書籍
Thompson, D.A. (1959).On Growth and Fo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nofsky, E.(1998).“Das Problem des Stils der bildendnen Kunst” in aufsätze zu grundfragen der kunstwissenschaft. Berlin: hrg. von Hariolf Obreer und Egon Verhezen.
四、中文學位論文
林永明(2013)。霧裡看花─林永明花鳥畫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林秋娟(2013)。逛花園-林秋娟生命之花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陳信宏(2015)。夢境的烏托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游玉英(2014)。異想桃花源三部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蔡麗津(2016)。生活經驗的內視覺─超現實想像與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市。五、中文期刊
陳建豪(2010)。上海世博英國館。遠見雜誌世博專刊,5月1日,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