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09: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柯嘉雁
研究生(外文):Ke, Jia-Yan
論文名稱:科普網站評鑑-以「科學遊戲實驗室」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valu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Website:An Example of “Science Game Laboratory”
指導教授:許良榮許良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Liang-Rong
口試委員:周金城葉聰文
口試委員(外文):Chou, Chin-ChengYeh,Tsung-Wen
口試日期:2016-07-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網站評鑑科學遊戲實驗室
外文關鍵詞:Website EvaluationScience Game Laborat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進行「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評鑑,並探討教師使用該網站之情形。從文獻中歸納網站評鑑指標,並設計成檢核表與訪談大綱。首先由3位教師利用檢核表進行檢核,檢核結果發現:(1)該網站提供之「基本資料」中,有設置單位、網站名稱和設置目的;(2)「網站內容」具有正確性與時效性,並提供相關資料,有系統分類;(3)「版面設計」的格式一致;(4)「多媒體功能」的圖片或影像清晰,可輔助說明;(5)「互動設計」為FB粉絲專頁;(6)「系統功能」中,首頁和次網頁為有效連結,並有統計使用人數之功能。
接著以20位中部地區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國中小教師為訪談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抽樣方式為立意抽樣及滾雪球抽樣。 由訪談結果發現:(1)在「使用動機」方面,受訪者獲知該網站的管道以網路搜尋的人次最多;使用網站的時機以非正式課程的人次最多;使用原因以「促進科學學習」的人次最多。(2)在「教學應用」方面,每一類之科學遊戲皆曾被應用於教學中,以「化學」之科學遊戲佔最多,其次為「空氣」;20位受訪教師皆表示教學成效為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困難以教學過程中受限於時間限制的人次最多。(3)在「網站的意見與建議」方面,有19人曾點閱過參考資料;有11人認為透過該網站之分類方式可迅速找到資料;網站吸引性包括內容豐富、具有趣味性和分類易尋找,其中以內容豐富的人次最多;有15人表示色彩設計與文字大小適當;有17人表示圖片、影片清楚,而有20人皆表示圖片、影片可協助理解內容;有15位受訪教師認為FB粉絲專頁有助於意見反應;受訪者並期望該網站能持續永續經營、舉辦推廣活動和提供材料代購服務。整體而言,受訪教師對該網站持正面評價。最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提供網站建置者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valuate “Science Game Laboratory” website and to explore how teachers use this resource in teach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summarized from literature. Instruments for this study include the checklist and the interview outline. Three teachers assessed this website by checklists.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1)The website provided basic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author, the website name and the purpose of the website. But there was no website map. (2)The contents on the website were correct. The website provided updating information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re were ten categorizations on the website. (3) A general layout of each page was consistent through the website. (4)The website provided clear images and videos. (5)The interactive feature was Facebook. (6)Users could move from one page to another successfully. There was the total viewer number on the websit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twenty science teache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he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nowball sampling.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 (1) in motivation: Most of the teachers know this website by web search. Most of them used this resource in informal curriculum. And the purpose was to promote students’ science learning. (2) in teaching : All categories on this website were applied in teachers’ classroom. Twenty teacher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were interested in these science games. But the difficulty was that teaching time was not enough. (3) opinion and suggestion : Nineteen teachers read references. Eleven teachers could easily find what they need by the categories. The attractions were plentiful content, interesting, and clear categories. Fifteen teachers considered that the website had appropriate colors and word size. Seventeen teachers thought that the images and videos were clear. All of the teachers agreed that images and videos enhanc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s. Fifteen teachers thought that Facebook was a helpful way to interact. Teachers’ expectations we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ranging activities, and service of materials selling. Generally, the results of assessments were positive.


摘要.....................................................................Ⅰ
Abstract................................................................Ⅱ
表目次...................................................................Ⅴ
圖目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解釋.........................................................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網路資源的普遍性與重要性...........................................6
第二節 網路資源在教學上的應用.............................................8
第三節 網站評鑑指標.....................................................14
第四節 「科學遊戲實驗室」簡介............................................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22
第一節 研究設計........................................................22
第二節 研究工具........................................................24
第三節 訪談對象........................................................27
第四節 研究流程........................................................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2
第一節 「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評鑑結果.....................................32
第二節 使用「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動機...................................42
第三節 「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教學應用之情形................................54
第四節 教師對「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意見與建議............................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6
第一節 結論............................................................86
第二節 建議............................................................89
參考文獻.................................................................93
一、中文部分............................................................93
二、英文部分............................................................98
附錄 教師晤談內容分析範例................................................100

表目次
表 2-1 2006-2015年個人上網率.............................................6
表 2-2 教師使用網路情形 文獻整理..........................................8
表 2-3 網路使用動機 文獻整理.............................................10
表 2-4 教學者使用網路資源情形 文獻整理....................................12
表 2-5 網站評鑑指標 文獻整理.............................................17
表 3-1 本研究所使用之網站評鑑指標........................................24
表 3-2 客觀性評鑑指標檢核表..............................................25
表 3-3 教師訪談大綱.....................................................26
表 4-1 檢核表檢核結果...................................................32
表 4-2 受訪者發現「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管道..............................42
表 4-3 受訪者使用「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時機..............................45
表 4-4 非正式課程分類表.................................................46
表 4-5 受訪者使用「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原因..............................51
表 4-6 受訪者使用過之科學遊戲............................................55
表 4-7 受訪者對教學成效之看法............................................57
表 4-8 受訪者之教學困難.................................................60
表 4-9 受訪者點閱相關資料之情形..........................................66
表 4-10 受訪者對系統分類之意見............................................67
表 4-11 受訪者對網站吸引性之意見..........................................68
表 4-12 受訪者對網站趣味性之看法..........................................70
表 4-13 受訪者對色彩美學之看法............................................72
表 4-14 受訪者對文字大小之看法............................................73
表 4-15 受訪者對圖片、影像之看法..........................................74
表 4-16 受訪者對下載速度之看法............................................74
表 4-17 受訪者使用FB粉絲專頁之情形........................................75
表 4-18 受訪者對FB粉絲專頁之意見..........................................75
表 4-19 受訪者之其他建議.................................................76

圖目次
圖 2-1 個人上網率比例趨勢圖比較...........................................7
圖 2-2 「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標題」及「器材」...........................19
圖 2-3 「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操作過程與現象」包含文字、圖片、照片與實驗影片.19
圖 2-4 「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原理」呈現文獻中不同的看法..................20
圖 2-5 「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叮嚀的話」包含注意事項及教學建議.............21
圖 2-6 「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參考資料」包含國內與國外文獻..................21
圖 3-1 研究對象滾雪球之抽樣方式..........................................28
圖 3-2 研究流程圖.......................................................29
圖 4-1 「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首頁之標題...................................34
圖 4-2 「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之設置目的....................................34
圖 4-3 「浮空投影」之「標示來源」和「內容與標題相符」........................36
圖 4-4 標示日期與更新頻率................................................37
圖 4-5 科學遊戲選單之系統分類............................................38
圖 4-6 2013年5月-2016年6月「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訪客人數...................41

一、中文部份
于雅森(2010)。利用網路資源進行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順正、黃彥鈞、王予仕、江泰儒(2007)。專家與使用者評鑑運動生理學網站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4),61-72。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57-85。
吳昌雯、吳曉華(2004)。教學可利用的網路資源-以「生活科技課程」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1),80-97。
吳明德、陳世娟、謝孟君(2005)。小學教師網際網路教學資源尋求及使用行為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4),481-498。
吳美美、林珊如、黃慕萱、葉乃靜(1999)。數位圖書館/博物館評鑑指標建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4,49-70。
吳麥生、莊淑芬、黃萬居(2012)。科學遊戲融入自然科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影響。教師天地,178,4-10。
李思嫺(2012)。運用網路資源進行探究教學-以四年級月相概念學習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學院數位圖書資訊學程,新竹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Robert K. Yin著,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Start to Fish)。臺北市: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1年)
李哲迪(2009)。臺灣國中學生在TIMSS及PISA的科學學習成果表現及其啟示。研習資訊,26(6),73-88。
周昌柏(2013)。影響小學教師使用學校網站之因素及使用者的社會臨場感之角色(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錦郎、張可立、張松山(2015)。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即時通訊LINE知識分享行為。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7,135 -147。
杜依樺(2008)。國小自然課本「空氣」單元教科書文本分析。科學教育月刊,313,2-8。
姜榕榕(編譯)(2015,7月)。免費數位教育正夯-美國會擬通過「開放教育資源」法案。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221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69,138-158。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性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Joseph A. Maxwell著,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6年)
凌蘋(2013)。科學遊戲融入引導式探究教學對國中低成就學生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2015)。2015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50901e.pdf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2015)。2015 年台灣無線網路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60108e.pdf
許良榮、周偉苓、彭婷莉(2013)。科學玩具的設計與整合。科學教育月刊,362,22-31。
許良榮、鄒紫君、周順德、陳敬岦(2015)。科普網站之設計與發展:以「科學遊戲實驗室」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79,38-44。
許修嬋(2008)。台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利用資訊資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臺北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class_rules/nature.pdf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手冊。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85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104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ndc.gov.tw/cp.aspx?n=55C8164714DFD9E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均伊(201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的語句類型分析-因果性解釋與預測性解釋的探討。教科書研究,6(1),57-85。
陳淑玲、吳月娥(2015)。以科學遊戲融入POE教學對學童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教新知,62(2),44-56。
陳嘉陽(2014)。教育概論(中冊)。臺北市: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儒瑩(2013)。網路教學資源應用於國中教師歷程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取自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638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琬翔(2007a)。教學網站評鑑指標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104-118。
張琬翔(2007b)。電子報融入主題統整活動之設計範例與經驗分享。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2),42-60。
張琬翔、尹玫君(2013)。從學習觀點探討教育網站評鑑之內涵。教育學誌,29,71-104。
黃偉航、唐可忠(2007年11月)。校園無線網路漫遊服務。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
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電子報,20,取自http://www.nchc.org.tw/tw/e_paper /subject/index.php?EPAPER_ID=47&SUBJECT_ID=6
黃嬿樺、賴慶三(2009)。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單元學習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318,2-16。
楊子瑩、高千惠、林凱胤、余安順、楊秀停、王國華(2011)。用網路資源進行5E 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生物單元教學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36, 2-16。
楊明獻(2008)。趣味科學實驗融入國中理化課程。科學教育月刊,315,51-63。
楊明獻(2013)。改進國中理化課程教學-趣味科學實驗。科學教育月刊,361,50-62。
楊美雪、郭潔、石偉揚、陳乃慈和邱于平(2010)。科普網站訊息設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成果報告(NCS97-2515-S-239-002-SC)。苗栗縣:國立聯合大學。
楊憶如、蘇錦麗(2014)。臺灣國民小學教師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1,138-158。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7-23。
萬榮水、林素嬌(2013)。國民小學教師選用科普補充教材的決策準據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文化創意事業與管理特刊,10,69-87。
臺中市教育局(2011,4月1日)。臺中市教育網路無線網路服務整合說明。臺中市教育局網路公告。取自http://www.tc.edu.tw/docs/download/id/270
臺中市教育局(2011)。臺中市國民中小學發展社團活動實施要點。取自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inc/GetFile.ashx?FileId=1421
鄭光廷、徐士傑、林東清(2012)。影響使用者持續使用Web2.0傳遞與分享知識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9(2),249-274。
潘慧玲、張素貞、吳俊憲、張錫勳、陳順和、李美穗(編)(2007)。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冊。取自http://www.shute.kh.edu.tw/~profession/a/data/handbook.pdf
蔡伊淑(2008)。科學遊戲活動設計-跳豆翻滾樂。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7,62-72。
閻中軍(2003)。網路資源應用於高一基礎地球科學教學之探討。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1-49。
賴慶三、王錦銘(2010)。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6,29-52。
羅綸新、許育彰(2007)。中小學教育類網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2),125-146。
蘇秀玲、謝秀月(2006)。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理工研究學報,40(1),47-68。
蘇諼(2005)。從網路資源的選擇與評鑑問題探討學術圖書館的因應之道。圖書與資訊學刊,55,24-32。

二、英文部分
Barak, M., & Dori, Y. J. (2005). Enhanc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hemistry understanding through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an IT environment. Science Education, 89(1), 117-139.
Childs, A., Sorensen, P., & Twidle, J. (2011). Using the internet in science teaching? Issues and challenges for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20(2), 143-160.
Cooper, G., Kenny, J., & Fraser, S. (2012). Influencing intended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ing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cience teach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2), 1883-1908.
Daeid, N. N.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World Wide Web based teaching material in Forensic Scie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2, 105-108.
DeVries, I. (2013). Evaluating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Lessons learned.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3(4), 56-60.
Hasan, L., & Abuelrub, E. (2011).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web sites. Applied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s, 9(1), 11-29.
Heller, S., Tsai, C.C., & Underwood, J. (2010).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Editorial]. Computers & Education, 54(1), 1-2.
Hug, B., Krajcik, J. S., & Marx, R. W. (2005). Using innova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to promote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in an urban science classroom. Urban Education, 40(4), 446-472.
Hsu, Y. S. (2006). ‘Lesson Rainbow’: The use of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in an Internet-based, discipline-integrated science less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7(4), 539-557.
Jang, S. J. (2009). Exploration of secondary students' creativity by integrating web-based technology into an innovative science curriculum. Computers & Education, 52(1), 247-255.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9). Evaluating the content of web sites: Guidelines for educator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62306)
Purcell, K., Heaps, A., Buchanan, J., & Friedrich, L. (2013) . How teachers are using technology at home and in their classrooms. America: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ewinternet.org/2013/02/28/how-teachers-are- using-technology-at-home-and-in-their-classrooms/
Riffell, S., & Sibley, D. (2005). Us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to improve large undergraduate biology courses: An evaluation of a hybrid course format. Computers & Education, 44(3), 217-235.
So, W. W. M., Ching, F. N. Y. , Kong , S. C., & Cheng, M. M. H. (2011). Teacher’s selection and use of internet-based resources and tools to facilitate learning in primary classrooms. Education in a technological world: Communicating current and emerging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efforts, 440-447. Retrieved from http://www.formatex.info/ict/book/440-447.pdf
Wang, S. K., & Reeves, T. C. (2006). The effects of a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student motivation in a high school earth science cour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4(6), 597-6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順正、黃彥鈞、王予仕、江泰儒(2007)。專家與使用者評鑑運動生理學網站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4),61-72。
2.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57-85。
3. 吳明德、陳世娟、謝孟君(2005)。小學教師網際網路教學資源尋求及使用行為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4),481-498。
4. 吳美美、林珊如、黃慕萱、葉乃靜(1999)。數位圖書館/博物館評鑑指標建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4,49-70。
5. 吳麥生、莊淑芬、黃萬居(2012)。科學遊戲融入自然科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影響。教師天地,178,4-10。
6. 李哲迪(2009)。臺灣國中學生在TIMSS及PISA的科學學習成果表現及其啟示。研習資訊,26(6),73-88。
7. 杜依樺(2008)。國小自然課本「空氣」單元教科書文本分析。科學教育月刊,313,2-8。
8.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69,138-158。
9. 許良榮、周偉苓、彭婷莉(2013)。科學玩具的設計與整合。科學教育月刊,362,22-31。
10. 許良榮、鄒紫君、周順德、陳敬岦(2015)。科普網站之設計與發展:以「科學遊戲實驗室」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79,38-44。
11. 陳均伊(201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的語句類型分析-因果性解釋與預測性解釋的探討。教科書研究,6(1),57-85。
12. 陳淑玲、吳月娥(2015)。以科學遊戲融入POE教學對學童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教新知,62(2),44-56。
13. 張琬翔、尹玫君(2013)。從學習觀點探討教育網站評鑑之內涵。教育學誌,29,71-104。
14. 黃嬿樺、賴慶三(2009)。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單元學習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318,2-16。
15. 楊子瑩、高千惠、林凱胤、余安順、楊秀停、王國華(2011)。用網路資源進行5E 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生物單元教學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36,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