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科、王智弘(201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志軍、張明慧、永年(2013)。一本就通:中國書法。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慧珍(2009)。新住民女性子女識字能力及其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以臺中縣某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9(4),555-568。
方金雅(1995)。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認字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石傳良、羅音(2007)。理據識字法是對外漢字教學的重要方法。雲南師範大學學報,5(2),45-49。
牟成剛(2010)。試論部首分析法在漢字教學中的重要性。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0-23。
朱歧祥(1998)。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搞。臺北市:里仁書局。
何三本(2006)。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巫玉文(2006)。圖解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李宜芳(2014)。國小二年級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圖像識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李重嶢(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書法教學認知、教學表現及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淑美(1996)。融合式班級設計之要件。特教新知通訊,4(8),1-2。沈曉芬(2012)。圖解識字教學提升國小學生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林尹(1994)。文字學概說。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秀蓉(2010)。提升教師提問技巧之行動研究─以一位混齡班幼稚園教師為例提升教師提問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林育毅、王明泉(2007)。國小階段識字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以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為例。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9,9-28。林佳儀(2011)。應用不同教學媒材之圖像化識字策略對國小識字困難兒童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宣妤(2010)。城鄉差距對國小學生海洋環境基本認知概念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新北市。侯辰穎(2011)。城鄉差距對國小自然科學教學之影響性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孟瑛如、張淑蘋(2003)。資源班語文教學—有趣的識字教學設計。特殊教育專輯,207, 31-40。
孟瑛如、蘇肖好、楊千慧(2007)。澳門地區小學學生數學診斷測驗之建置與發展。特教論壇,3,14-25。
周碧香(2008)。第五章識字教學。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一版) ,頁149-180。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碧香(2009a)。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報:人文藝術類,23(1),55 -68 。
周碧香(2009b)。從學習理論談漢字形似字教學。聯大學報,6(1),79 -98 。周碧香(2010)。第五章識字教學。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二版),頁149-185。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碧香(2011)。從學習遷移談漢字教學的改進策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42(2),1-22。
周碧香(2014)。圖解識字教學原理與實務。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教學。屏東師院學報,3,17-24。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頁30-7 6)。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姜兆臣(1982)。韻文識字的理論與實驗。中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柯華葳(1992)。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載於曾志朗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頁31-76。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2007)。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書局出版社。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若芳(2014)。圖解識字教學法應用於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許錟輝(1999)。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學濤(1997)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法應用于外國人漢字學習。載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文集教學與應用篇,頁209-214。臺北市: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沈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540-582)。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沛榮(200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樂學書局有限公司。
賈國均(1995)。字理識字是解決漢字初學繁難問題的有效途徑。漢字文化,1,26-33。
賈國均(1996)。字理識字教學法。中國教育學刊,3,44-46。
賈馥茗、楊深坑(1993)。教育學方法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 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3-448)。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齊若蘭(2002)。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40-60。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蔡伯艷(2013)。結合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與圖解識字教學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劉欣惠(2009)。字族文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生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鄭昭明(199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0,頁39-43。臺北市:桂冠書局有限公司。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盧文啟(2002)。部首識字教學法對資優幼兒識字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薛百佑(2009)。電腦多媒體圖解識字教學對學生識字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戴汝潛(主編)(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戴汝潛、郝家杰(1997)。識字教學改革一覽。人民教育,1,32-33頁。
簡良平(2012)。敘事課程界定與論述基礎之探究─提升學童語文識能的取徑。教育研究集刊,58(2),1-36。久恒啟一(2004)。圖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竅門(鄭雅云,譯)。臺北市: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02年)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發中心(2009)愛校「陳樹菊」.教學「連加恩」-動機與目的。2015年5月14日,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ENCHMARK/Article/ArticleContent.aspx?mode=3&fid=2&sid=17&tid=59&mid=2333&sub=6163
巫坤(2012)。淺談小學識字教學方法。新華教育導刊,3。2016年5月3日,取自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2/233554.html
孫以宙(1979)。行動研究法。臺北縣立林口國中創校十週年特刊。2016年4月6日,取自http://score.lkjh.ntpc.edu.tw/b/..%5Cg%5C00%5C00-5.htm
郭志清、周碧香(2012)。臺中教育大學國民小學國語文教材教法研究室研究成果:圖解識字教學策略。2016年5月3日,取自http://210.240.193.239/TMMVF03/per/super_pages.php?ID=per1
Chall,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Fort Worth:TX: Harcourt Bacon.
Elli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oper, S. R., Swartz, C. W., Wakely, M. B. de Kruif, R. E. L., &Montgomery, J. W. (2002).Executive functions in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problems in written expressio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5(1), 57-68.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erner, J. W. & Johns, B. (2009).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new directions (11th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erfetti, C. A. (1985). Reading ability.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Stanovich, K. E. (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 3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