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2: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姿羽
研究生(外文):CHEN, TZU- YU
論文名稱:林徽因詩作詞彙風格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Lexical Study of Lin Hui-yin,s Poetry Style
指導教授:周碧香周碧香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ou Pi-hsiang
口試委員:黃淑貞劉雅芬周碧香
口試委員(外文):Huang,Shu-ChenLiu,Ya-FenChou Pi-hsiang
口試日期:2015-10-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2
中文關鍵詞:林徽因新詩詞彙風格類疊詞顏色詞共存限制
外文關鍵詞:Lin Hui-yinPoetrylexical styleclass stack of wordscolorwordsCo-occurrence restri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林徽因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特殊的女作家,建築學是她的專業,文學創作是她的業餘愛好,優美的詩作則是她興之所至的妙手偶得。她以敏銳的藝術觸角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創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涉及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各領域,展露出不同凡響的才華,其中尤以詩歌創作成就最高。
林徽因從事的文學活動,在20世紀30年代的北京文化圈聲名遠播,享有「民初第一才女」的美譽,是「極富個性的、藝術上漸臻於爐火純青的女詩人」。在波濤澎湃的生命長河中,她充滿詩意的一生雖如流星般短暫,但以獨特的才華永遠閃耀在文學和建築學的天地裡。
林徽因受過東西方文化的薰陶,是一位有著豐厚的精神素質與多重學養的女詩人,她將多方面的知識和才能融會貫通,自然嫻熟的運用於詩歌創作中,從僅存的六十餘首詩作中,我們很難把握她寫作的一貫風格。然而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往往有其慣用的規律存在,透過語言風格學的知識,可以較精確的掌握詩人驅使語言的特性。
因此,本研究由林徽因生平著手,先深入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和思想內涵,再從語言風格學的角度來探討她的新詩作品,以分析、描寫的方法詮釋其詩作中類疊詞、顏色詞與放寬共存限制的運用內涵與規則,並統計其所出現的頻率,期望能歸納出詞彙風格的特徵,為林徽因的文學作品開創一條分析的新途徑。




關鍵詞:林徽因、新詩、詞彙風格、類疊詞、顏色詞、共存限制

The Lexical Study of Lin Hui-yin,s Poetry Style
Abstract
Lin Hui-yin is a special authoress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rchitecture is her specialty and literature is her hobby. And beautiful poems are her whims by chance. She used keen art antennae and deep cultural accomplishments to create heartwarming works, which involve poetry, essays, novels and plays in various fields, and revealed the extraordinary talent. And particularly poetry creation rank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Lin Hui-yin devoted herself to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therefore has a reputation far broadcasts in Beijing cultural circles in the 1930s and enjoyed the the honor of "Early Republic first talented woman" and she was also “a poetess with highly personalized, gradually reaching consummate in art”. In waves surging river of life, her short life is full of poetic mood and was though like a meteor. However, her unique talents will always shine in the land of literature and architecture.
Sinc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Lin Hui-yin, Lin was a poetess with abundant spiritual qualities and had multi-cultured scholarship. She blended harmoniously and grasp thoroughly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and gifts, and used proficient skills in her poetry.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grasp her consistent writing's style from the remaining in her more than sixty poems. However, while the poet were writing their poems, they often had their customary laws .Through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style, we can more accurately grasp the poet’s features when they made use of language.
Therefore,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Lin Hui-yin’s life, and first make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t writing background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n analyz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to explore her new poetry, and describes the methods of interpretation of her poems in class stack of words, colorwords, and Coexistence relax restrictions apply connotation and rules, and gathers statistics its occurrence frequency . I hope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yle of vocabulary for literary works which Hui-yin created a new way of analysi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林徽因的生平及其作品 11
第一節 林徽因的生平 11
第二節 林徽因的文學作品 32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35
第四節 林徽因詩歌不同時期的風格特色 50
第三章 語言風格學概述 55
第一節 語言風格學的定義 55
第二節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向 61
第三節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法 64
第四節 新詩語言風格的研究成果 68
第四章 從類疊詞看林徽因詩作的詞彙風格 75
第一節 類疊的定義與內涵 75
第二節 林徽因新詩的疊字詞 76
第三節 林徽因新詩的類字詞 88
第四節 類疊的綜合運用 95
第五節 小結 100
第五章 從顏色詞看林徽因詩作的詞彙風格 105
第一節 顏色詞的定義與內涵 105
第二節 林徽因新詩的顏色詞類型分析 106
第三節 顏色詞在不同位置的運用方式 123
第四節 小結 133
第六章 從放寬共存限制看林徽因詩作的詞彙風格 135
第一節 共存限制的定義與內涵 135
第二節 放寬「主語/謂語」間共存限制 138
第三節 放寬「述語/賓語」間共存限制 150
第四節 放寬「修飾語/中心語」間共存限制 159
第五節 小結 174
第七章 結論 177
第一節 林徽因詩作詞彙風格綜論 177
第二節 林徽因詩作詞彙風格研究的未來展望 182
參考文獻 183
附錄一 林徽因生平年表 189
附錄二 林徽因新詩作品年代表 195
附錄三 林徽因文學研究學位論文一覽表 201
附錄四 語言風格研究論文一覽表 204

表次
表2-1 林徽因作品集一覽表 33
表4-1 林徽因詩作重疊詞類型數量一覽表 100
表4-2 林徽因詩作重疊詞形式數量一覽表 101
表4-3 林徽因詩作重疊詞詞類劃分一覽表 101
表4-4 林徽因詩作類疊作品數量一覽表 103
表5-2 林徽因新詩單件作品顏色詞類型數量表 129
表5-3 林徽因新詩顏色詞類型作品數量一覽表 129
表6-1 「主語/謂語」間放寬詞義共存限制的搭配一覽表 149
表6-2 「主語/謂語」間特殊搭配效果一覽表 150
表6-3 「述語/賓語」詞義間特殊搭配效果一覽表 158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9
圖1-2 研究進度甘特圖 10
圖6-1 「修飾語/中心語」特殊搭配效果比例圖 174
圖7-1 林徽因新詩顏色詞三種類型比例圖 179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旭輝(2001)《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文木、郁華(1996)《徐志摩新傳》,台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方慧(2002)《百年家族—徐志摩》,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自清、郭沫若、吳晗、葉聖陶編(2000),《聞一多全集三》。台北市:里仁書局。
余光中(2000)《逍遙遊》,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宋振華、王今錚(1979)《語言學概論》(修訂本),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沈謙(1996)《修辭學》,臺北市:空中大學。
周碧香(1998)《《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周碧香(2013)《書寫風的線條》,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岳南(2013)《民國才女林徽因和她的時代》,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杉(1993)《林徽音傳》,台北市: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洙(2004)《梁思成、林徽因與我》,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竺家寧(2008)《漢語詞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竺家寧(2008)《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侯乃慧主編(2013):《精編活用辭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胡裕樹主編(1981)《現代漢語》(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清平(2004)《林徽因》,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
張德明(1994)《語言風格學》,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靜主編(1980)《新編現代漢語》(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梁從誡編(2000)《林徽音文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梁從誡編(2001)《林徽音詩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新華(2002)《百年家族—林長民.林徽因》,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學勇(2005)《林徽因文存》,成都市:四川文藝出版社。
陳鍾英、陳宇編(1990)《林徽因》,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程祥徽(1991)《語言風格初探》,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費慰梅(2000)《林徽音與梁思成》,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慶萱(2002)《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葉非莫夫(1960)《論文學作品的語言》,台北市:時代出版社。
黎運漢(1990)《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黎運漢、張維耿(1991)《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蕭蕭(2010)《現代詩創作演練》,台北市: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龍婧(2005)《林徽因畫傳》,哈爾濱市:哈爾濱出版社。
魏聰祺(2010)《辭格分類及其辨析》,台北市:考銓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顧永棣(1992)《風流詩人.徐志摩》,台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亓麗(2000)〈你是人間四月天—林徽因詩歌世界凝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頁55-57。
包雯潔(2013)〈試探林徽因詩歌思想藝術特色〉,《大眾文藝》,第7期,頁288、229。
安小利(2014)〈林徽因詩作中的獨特視角〉,《呂梁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頁143-146。
吳正毅(2010)〈溫婉的氣韻獨立的靈魂-試論林徽因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宜賓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頁56-58。
吳積雷(2006)〈從容漫步在古典與現代之間-林徽因詩歌藝術探微〉,《理論月刊》,第2006卷第9期,頁121-123。
李蓉(2004)〈林徽因詩歌哲學意蘊解讀〉,《福建論壇》,第6期,頁84-87。
班業新、鄒姍姍(2007)〈存在與體驗-林徽因詩歌藝術分析〉,《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21卷第9期,頁78-81。
張世元(2000)〈論林徽因詩歌的感覺情緒美〉,《湖北三峽學院學報》,3期,頁70-73。
張玉秀(2002)〈淺談林徽因文學作品的創作風格〉,《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頁65-68。
張婷(2001)〈論林徽因作品的語言風格〉,《渝州大學學報》第1期,頁58-60。
張華(2003)〈山谷中的回聲——林徽因詩歌特色〉,《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1期,頁31-33。
陳丹紅(2012)〈民國的氣質-林徽因詩詞賞析〉,《金田《勵志》》,8期,頁50。
陳江紅(2014)〈林徽因詩歌風格變化及情感主脈〉,《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頁6-10。
陳學勇(2004)〈讀新發現的兩首林徽因佚詩—紀念詩人誕生一百周年〉,《新文學史料》,第2期,頁67。
陳曉燕(2009)〈現代性詩思的創造-林徽因詩作《別丟掉》解讀〉,《曲阜師範大學現代語文》,第2009卷第4期,頁125-126。
湯贇贇(2009)〈文學的「建造」-試論林徽因的文學創作〉,《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頁82-85。
廖鍾慶(2010)〈談林徽因的〈秋天,這秋天〉與〈給秋天〉二詩〉,《鵝湖月刊》,第34卷第5期,頁52-64。
熊延柳(2011)〈論林徽因詩歌的意境美〉,《名作欣賞》,第5期,頁71-72。
鄭娟(1999)〈充滿詩意的人生──試論林徽因和她的詩歌〉,《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頁98-100。
盧紅敏(2004)〈漫步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簡論林徽因的詩作〉,《中南大學學報》,第10卷第4期,頁533-536。
錢少武(2010)〈冰心、林徽因創作心境比較論-對福建女作家的一種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期,頁84-87。
藍棣之(2005)〈作為修辭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學成就與文學史地位〉,《清華大學學報》,第2期,頁44-49。
龔渤(200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淺析林徽因詩歌輕盈型意象的營造〉,《首都師範大學學報》,S2期,頁118-122。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孔旻(2013)《孤僻林裡閑開著鮮妍花-林徽因詩歌自戀情結辨析》,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白曉麗(2005)《林徽因詩歌論》,武漢市:中南民族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朱小雷(2008)《會唱的喉嚨啞成了無言的歌—林徽因詩歌綜論》,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車婉娟(2012)《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麗娜(2004)《心靈不息的變幻—論林徽因的文學創作》,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周英颯(2008)《林徽因創作現代性特徵研究》,杭州市: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邱秀華(2009)《林徽因新詩研究》,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班業新(2008)《論林徽因的文學思想及其文學創作》,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馬秉金(2012)《林徽因創作論》,銀川市:寧夏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高明豔(2002)《林徽因與「女性」詩歌》,上海市:上海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張婷(2000)《論林徽因文學創作的審美意蘊》,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張寶文(2009)《林徽因及其作品研究》,台北市: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莊媛萍(2007)《林徽因與「太太的客廳」—中國現代文化沙龍現象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郭麗冰(2008)《「萬古人間四月天」—試論林徽因的文學創作》,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黃豔琴(2003)《燦爛下的孤寂—論林徽因獨特人生對其創作的影響》,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趙慧靜(2010)《林徽因創作與中國文化》,石家莊市: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劉文韜(2005)《輝煌的沉靜—論林徽因的詩》,南充市:西華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劉潔(2012)《林徽因散文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劉曉芳(2009)《林徽因詩歌尋美》,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蔡蕙湘(2010)《建築師林徽因之人文思想初探》,桃園市: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紅敏(2004)《林徽因詩歌創作論》,泉州市:華僑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魏宇(2009)《論林徽因作品中夢的意象》,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梁思成 林徽因》紀錄片,在公共電視《主題之夜》節目中播出。2014年10月12日檢索,http://www.pts.org.tw/Program/Template1B_Content.aspx?PNum=351&CNum=1786
五、多媒體光碟
公視文學大戲—《人間四月天》(1-20集)DVD共三片,台北:公共電視出版,2000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