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旭輝(2001)《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文木、郁華(1996)《徐志摩新傳》,台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方慧(2002)《百年家族—徐志摩》,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自清、郭沫若、吳晗、葉聖陶編(2000),《聞一多全集三》。台北市:里仁書局。
余光中(2000)《逍遙遊》,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宋振華、王今錚(1979)《語言學概論》(修訂本),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沈謙(1996)《修辭學》,臺北市:空中大學。
周碧香(1998)《《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周碧香(2013)《書寫風的線條》,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岳南(2013)《民國才女林徽因和她的時代》,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杉(1993)《林徽音傳》,台北市: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洙(2004)《梁思成、林徽因與我》,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竺家寧(2008)《漢語詞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竺家寧(2008)《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侯乃慧主編(2013):《精編活用辭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胡裕樹主編(1981)《現代漢語》(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清平(2004)《林徽因》,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
張德明(1994)《語言風格學》,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靜主編(1980)《新編現代漢語》(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梁從誡編(2000)《林徽音文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梁從誡編(2001)《林徽音詩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新華(2002)《百年家族—林長民.林徽因》,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學勇(2005)《林徽因文存》,成都市:四川文藝出版社。
陳鍾英、陳宇編(1990)《林徽因》,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程祥徽(1991)《語言風格初探》,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費慰梅(2000)《林徽音與梁思成》,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慶萱(2002)《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葉非莫夫(1960)《論文學作品的語言》,台北市:時代出版社。
黎運漢(1990)《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黎運漢、張維耿(1991)《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蕭蕭(2010)《現代詩創作演練》,台北市: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龍婧(2005)《林徽因畫傳》,哈爾濱市:哈爾濱出版社。
魏聰祺(2010)《辭格分類及其辨析》,台北市:考銓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顧永棣(1992)《風流詩人.徐志摩》,台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亓麗(2000)〈你是人間四月天—林徽因詩歌世界凝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頁55-57。
包雯潔(2013)〈試探林徽因詩歌思想藝術特色〉,《大眾文藝》,第7期,頁288、229。
安小利(2014)〈林徽因詩作中的獨特視角〉,《呂梁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頁143-146。
吳正毅(2010)〈溫婉的氣韻獨立的靈魂-試論林徽因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宜賓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頁56-58。
吳積雷(2006)〈從容漫步在古典與現代之間-林徽因詩歌藝術探微〉,《理論月刊》,第2006卷第9期,頁121-123。
李蓉(2004)〈林徽因詩歌哲學意蘊解讀〉,《福建論壇》,第6期,頁84-87。
班業新、鄒姍姍(2007)〈存在與體驗-林徽因詩歌藝術分析〉,《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21卷第9期,頁78-81。
張世元(2000)〈論林徽因詩歌的感覺情緒美〉,《湖北三峽學院學報》,3期,頁70-73。
張玉秀(2002)〈淺談林徽因文學作品的創作風格〉,《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頁65-68。
張婷(2001)〈論林徽因作品的語言風格〉,《渝州大學學報》第1期,頁58-60。
張華(2003)〈山谷中的回聲——林徽因詩歌特色〉,《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1期,頁31-33。
陳丹紅(2012)〈民國的氣質-林徽因詩詞賞析〉,《金田《勵志》》,8期,頁50。
陳江紅(2014)〈林徽因詩歌風格變化及情感主脈〉,《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頁6-10。
陳學勇(2004)〈讀新發現的兩首林徽因佚詩—紀念詩人誕生一百周年〉,《新文學史料》,第2期,頁67。
陳曉燕(2009)〈現代性詩思的創造-林徽因詩作《別丟掉》解讀〉,《曲阜師範大學現代語文》,第2009卷第4期,頁125-126。
湯贇贇(2009)〈文學的「建造」-試論林徽因的文學創作〉,《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頁82-85。
廖鍾慶(2010)〈談林徽因的〈秋天,這秋天〉與〈給秋天〉二詩〉,《鵝湖月刊》,第34卷第5期,頁52-64。熊延柳(2011)〈論林徽因詩歌的意境美〉,《名作欣賞》,第5期,頁71-72。
鄭娟(1999)〈充滿詩意的人生──試論林徽因和她的詩歌〉,《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頁98-100。
盧紅敏(2004)〈漫步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簡論林徽因的詩作〉,《中南大學學報》,第10卷第4期,頁533-536。
錢少武(2010)〈冰心、林徽因創作心境比較論-對福建女作家的一種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期,頁84-87。
藍棣之(2005)〈作為修辭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學成就與文學史地位〉,《清華大學學報》,第2期,頁44-49。
龔渤(200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淺析林徽因詩歌輕盈型意象的營造〉,《首都師範大學學報》,S2期,頁118-122。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孔旻(2013)《孤僻林裡閑開著鮮妍花-林徽因詩歌自戀情結辨析》,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白曉麗(2005)《林徽因詩歌論》,武漢市:中南民族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朱小雷(2008)《會唱的喉嚨啞成了無言的歌—林徽因詩歌綜論》,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車婉娟(2012)《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麗娜(2004)《心靈不息的變幻—論林徽因的文學創作》,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周英颯(2008)《林徽因創作現代性特徵研究》,杭州市: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邱秀華(2009)《林徽因新詩研究》,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班業新(2008)《論林徽因的文學思想及其文學創作》,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馬秉金(2012)《林徽因創作論》,銀川市:寧夏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高明豔(2002)《林徽因與「女性」詩歌》,上海市:上海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張婷(2000)《論林徽因文學創作的審美意蘊》,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張寶文(2009)《林徽因及其作品研究》,台北市: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莊媛萍(2007)《林徽因與「太太的客廳」—中國現代文化沙龍現象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郭麗冰(2008)《「萬古人間四月天」—試論林徽因的文學創作》,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黃豔琴(2003)《燦爛下的孤寂—論林徽因獨特人生對其創作的影響》,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趙慧靜(2010)《林徽因創作與中國文化》,石家莊市: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劉文韜(2005)《輝煌的沉靜—論林徽因的詩》,南充市:西華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劉潔(2012)《林徽因散文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劉曉芳(2009)《林徽因詩歌尋美》,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蔡蕙湘(2010)《建築師林徽因之人文思想初探》,桃園市: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盧紅敏(2004)《林徽因詩歌創作論》,泉州市:華僑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魏宇(2009)《論林徽因作品中夢的意象》,重慶市: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科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梁思成 林徽因》紀錄片,在公共電視《主題之夜》節目中播出。2014年10月12日檢索,http://www.pts.org.tw/Program/Template1B_Content.aspx?PNum=351&CNum=1786
五、多媒體光碟
公視文學大戲—《人間四月天》(1-20集)DVD共三片,台北:公共電視出版,2000年。